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院運送調度中心信息化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雜志》2014年第九期
一、實施過程
*組織前期培訓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前期培訓,如運送部工人、臨床護士、檢查科室醫生/前臺護士等,由運送部主管部門和信息中心共同完成全院培訓任務。第一步為普培,全院人員接受理念轉變的培訓,以強調調度模式轉變的意義和目的為主要內容;第二步,介紹“運輸自動指令分配系統”的運行原理及各項指令下達操作方法。共分為5部分進行培訓(理論+上機),分別為調度中心監察員課程、運送員課程(正確識別和執行信息、傳呼機正確使用和保養)、臨床護士課程(各項指令正確操作:下達指令、修改指令、查尋指令等)、檢查科醫生/前臺護士課程(識別患者中轉指令、下達回送/轉運指令、查尋指令等)、調度中心主管上級監管課程(運送工作檢查、數據庫查詢分析使用、運送工人考勤、授權、全天隨時動態抽查監管、投訴提供相應數據提取)。*在部分科室試運行培訓結束后進行一個月的“運輸自動指令分配系統”試運行,召開相關職能部門和試點臨床科室管理人員碰頭會,布置試運行計劃,試運行期間保持雙軌調度,人工調度繼續使用。由工作小組負責操作指導和收集運行時出現的問題。
*全院啟用計算機調度,同時停止人工調度經過一個月試運行,硬件及軟件系統均性能穩定,同時對試運行期間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最終確定時間,全面停止人工調度,正式啟用“運輸自動指令分配系統”調度,并加強對臨床科室和檢查科室的操作指導,對運行過程中的問題隨時處理。保留原先調度中心聯系電話,以便應急使用。
二、應用效果
患者平均等候時間明顯縮短,由原來的20.35分鐘縮短至4.5分鐘(圖1)。患者/家屬和醫務人員對運送工作平均滿意度由92.6%上升至98.2%(圖2)。建立了運送調度數據信息庫,有了數據庫后,根據實際上崗人數,運送工人從37名配置減員至33名,每月節約人力成本11200元。該系統使醫院從人工調度轉向計算機全程自動分配,從而提高運送工作效率,并且使整個運送患者過程由過去完全盲區變為可視、可監察,大大提高了患者轉運的準確性、安全性、及時性和高效性(圖3)。系統需要醫務人員參與電腦操作,無形中加強了醫務人員對患者運送信息的關注,規范了各交接環節,從而提高了患者運送的安全性;全程監控,規范了工人的行為,從而提高了運送效率和準確性;減少了大量打電話和工人對講機的噪音,提升醫院整體環境。
三、優化與完善
因制度還不夠建全,系統的硬件財產保管和軟件維護的具體責任需要得到落實;軟硬件均為醫院財產,外包公司使用過程中的相應責任和費用需要理清;要準備停電或系統故障應急方案(重新啟用人工調度,因此對講機平時要保持完好有電,應急電話保持暢通完好);標本運送、患者運送、其他運送進一步按功能分組派工提高運送質量。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網絡不健全的醫院,較難開展這項應用。
作者:姜燕陳寧鐘燦燦邱偉通俞文健黃晶單位: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