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特點與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
摘要:
高水平的競技體育人才必須經過科學系統的專業訓練才能具備世界體壇或奧運會上的競爭實力。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經歷了辦學規模急劇擴張和內涵質量建設兩個重要發展階段之后,轉型成為培養一流競技體育人才為根本任務的全日制高職院校。當前重新審視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目標、任務、內容、方法和發展路徑,構建和實施適應競技體育職業化進程和知識經濟時代所需求的高等體育職業教育體系,是一項教育工作者需認真對待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縱觀世界體育發達國家不盡相同的振興體育的歷史,其主要共同特征為:形成和發展現代體育價值取向,通過體育健身活動提高國民體質健康水平和個人的整體素質,進而促進生活品質的提高;加強競技體育職業化進程成為各國發展體育事業的戰略重點,高水平的競技體育人才必須經過科學系統的專業訓練才能加速提升超強的競技運動水平,進而具備世界體壇或奧運會上的競爭實力;創新競技體育項目,舉辦重大國際賽事,體育休閑和娛樂化,加速體育行業成為支柱產業。這些為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區域特點與健康發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我國現有的17所高等體育職業院校不僅擔負著普通高校教書育人的共性任務,還義不容辭地承擔了賽場拼搏、為國爭光這一不可替代的競技體育特色任務。準確把握高等體育職業教育主動適應新時期高職教育發展的需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為本、身心和諧、全面發展,積極探索訓練與教學融合機制,共同努力推進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加大投入和制度建設,培養后備人才,保障競技體育發展。通過科學系統的專業訓練、文化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融合與創新,主動適應職業體育發展進程的需要,促進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
一、發展現狀
(一)主動適應“職業體育”發展趨勢,高等體育職業教育應運而生
高等體育職業教育作為一項國家體育事業發展戰略和舉措源于21世紀初,2002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職業教育空前重視,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的需求空前迫切,職業教育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1]為了緩解我國體育事業加速發展與人才需求緊缺的矛盾,主動適應國家“全民健身”、“奧運戰略”以及“職業體育”發展趨勢,高等體育職業教育應運而生。內蒙古、湖南、廣東、浙江等省市自治區經人民政府批準,先后創建了集訓練、教學、科研三位于一體的高等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并由省市自治區體育局主管,接受省市自治區教育廳指導,以競技體育專業為特色,以培養一流競技體育人才兼顧其他應用型體育人才為根本任務的全日制高職院校。高等體育職業院校作為培育高水平的競技體育人才的核心基地,成為促進新時期我國體育事業和體育職業化協調發展的驅動力量。
(二)初具區域特點和職業特色的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體系開始形成
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是一個內涵廣泛、系統開放、目標明確的體系,也是動態的、發展的。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高等體育職業教育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在培養一流競技體育人才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毋庸置疑,我國現有的17所高等體育職業院校作為新時期出現的一種辦學模式,在培養高水平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和高素質社會體育人才,做好優秀運動員學歷教育、職業轉換教育和教練員職業能力提升教育工作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體育高職教育體系開始初步形成,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和要求也會隨之提高,并已初步成為培養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所需各類體育職業人才的基礎陣地。在為加速新時期體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之上,主動適應和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更好地體現和貫徹“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農村急需的專門人才。”[2]
(三)深化校企深度融合趨向更高目標的發展滿足體育高職學生發展需求
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是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內涵需要。《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1]我國17所高職體育技術學院“以社會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多年努力夯實“特色辦學、合作辦學”基礎,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舉措,大力推進校企深度合作與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高度認識校企合作的長期效益,善于尋找校企雙方的利益趨同點。需要全面執行“確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加大專業建設力度,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豐富有現代體育高職教育特色,滿足體育高職學生健康發展的需求。我國17所高等體育職業院校極為關注和強化校企深度融合趨向更高目標的發展:一是通過校企多種渠道的聯系找到長期合作契合點,組織邀請企業主管到校進行專題講座,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一體化的路徑,有利于形成長期合作與供求的伙伴關系。二是課堂教學延伸擴展到企業,有利于校企雙方資源的整合與優化,促進頂崗實習的質量和學生求職就業的機會。三是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進行學以致用的互動與交流,充分運用和發揮“校友”、“同齡人”的榜樣作用和引領效應,通過頂崗實習和實踐培訓過程提升學生畢業后求職就業或勇于創業的信心。同時加強院外實習基地建設,推進校企合作。結合頂崗實習和實踐培訓過程舉行相應的招聘會,拓展和給予學生在定崗實習期間和實踐培訓過程中及時主動把握時機獲得更多的求職過程和就業的機會。
(四)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切實推進高等體育職業教育國際化進程
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既受到全球競技體育職業化進程的影響,又得益于區域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需要,在“職業教育”推動下體育職業院校得以興起而發展起來。國際化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高職體育院校教育國際化則是職業體育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種特殊形式,體現了職業體育及其競賽市場對優質體育資源的配置,凝聚了高水平一流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攀登目標,具有國外國際化和國內國際化兩種形態。為了充分利用我國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貫徹落實“科學、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需要我們借鑒和吸收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有益經驗。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我國17所體育高職院校的國際化合作與交流走出了一條鐫刻高職特征的“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協同發展之路,切實推進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國際化進程。體育高職院校教育國際化既是適應職業體育全球化對優質體育資源市場的合理調配,也是在全球范圍內對高水平一流競技體育人才動態的積極調試。職業體育所具有商品價值和文化價值成為決定體育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體育高職院校教育國際化某種程度上就是體育高職教育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不同區域或國家之間按市場規則的合理流動,是一種依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所進行的高端優質體育資源配置與交流的活動。高職教育國際化進程中,高職教育共性逐漸形成。[3-4]例如: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以競技體育專業為重點,不斷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國外國際化和國內國際化兩種形態以及國際化合作與交流水平逐步提升。僅在2013年,共有87批次245人次赴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各類國際比賽和訓練、教學交流活動。接待國外、境外來學院訓練和訪問交流284人次。進而不斷拓展學校的發展空間,提升學校的國際影響力。[5]由于我國多數體育高職院校相對而言辦學歷史不長,而且校園文化積淀尚未達到應有的深度和厚度,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正在形成和提煉。這些客觀條件對體育高職院校教育國際化來說,并非完全是不利的因素,因為正是這些因素也使得體育高職院校更容易擺脫傳統辦學思想束縛。可通過合理吸收國際化辦學理念,根據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和職業體育發展進程的需求,創新體育職業技術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進程,面向全球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五)高等體育職業教育區域創新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戰略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是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以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為平臺,準確定位、揚長避短,促進高等體育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已成為驅動區域經濟社會改革與發展的新戰略。2016年6月13日來自中國、越南、泰國、印尼等國家的29家國內外院校、5家行業協會及科研院所、以及56家相關企業,聯手成立廣西體育職業教育集團。通過校際合作、校企合作和產學結合,優化整合廣西體育職教資源,在教學、培訓、科研等方面展開實質性探索,借此打造廣西體育職業教育品牌,實現職教集團成員之間優勢互補,達到學校、企業、社會等多方共贏。通過集團成員各自的優勢,優化教育培訓資源配置,建立一體化服務體系和運行機制。標志著廣西體育職業教育邁入面向市場、對接產業、校企合作、服務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及東盟主戰場的新“征程”。[6]通過區域創新以競技體育為主體支柱,由此連帶體育旅游業、體育娛樂業、體育服務業、體育文化產業、體育康復等而形成的跨區域、多元化跨區域、多元化的高等體育職業教育聯盟。充分利用和發揮資源共享的優勢,產學研緊密結合推動校企深度融合,加速推進體育職業教育發展,以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技能型社會體育人才,滿足行業和社會需求為目標。同時充分利用集團資源及平臺,面向市場、對接產業、校企合作、服務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及東盟體育產業市場。這種以校企合作為基礎的行業性高職教育集團具有鮮明的原創特色,對促進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并為體育產業與區域現代化協調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7]
二、結論與建議
1.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達到較高階段而對體育事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主動適應競技體育發展的需要,強化優秀運動隊伍的文化教育工作,培養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具備世界體壇或奧運會上的高水平的競技體育人才,爭取在有重大影響的國際體育比賽中取得好成績,是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育功能。
2.基于高等體育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內外動力,需要學習與借鑒國際先進的職業體育和職業教育理念,積極開發區域經濟社會和職業體育發展需要的高端優質的體育與教育資源,樹立國際化的理念、構建國際化的培養目標和體育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平臺,推進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融合、積極探索國際化辦學模式、機制、操作路徑和方法的辦學實踐。
3.只有準確把握“職業體育”、“職業教育”的科學內涵,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積極探索職業體育發展規律、青少年運動員成長規律和文化教育教學規律及其有機融合。才能通過科學系統的專業訓練、文化教育和職業教育,加速促進“院校化”人才培養和文化教育的健康發展。應充分發揮“訓學融合”的優勢,實踐和探索高等體育及高職體育院校發展的新路徑和長效機制。
4.構建實施適合我國國情的高等體育職業教育及其院校辦學的管理制度、訓練保障措施、文化教育的課程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加速完善我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體系、目標管理指標、體育高職技能及其評價機制,全面提升高等體育職業院校支撐國家體育事業發展戰略的核心競爭力。
5.關注不同區域經濟社會背景下“體育明星”培育工程的研究,從競技體育職業化進程和訓練實踐出發,開展“體育明星”培育工程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的研究,為全面促進我國運動訓練水平的提高夯實理論基礎和實踐支撐。
6.應對高等體育職業教育和院校辦學過程中簡單、盲目、被動的趨向,需要依法監督和協調各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主動適應新時期高職教育發展的需求,全面促進高等體育職業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7.應充分發揮高等體育職業學校的引領作用。重點培養高水平一流層次的競技體育人才,探索本科層次高素質社會體育人才培養途徑。做好優秀運動員學歷教育、職業轉換教育和教練員職業能力提升教育工作。切實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系統性和多樣化。促進區域性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與我國體育總體戰略和高等職業教育和諧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11-12.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06.
[3]潘小明.高職院校教育國際化的內涵、要素與動因[J].職教論壇,2012(33):10-15.
[4]金友鵬.高職教育應對教育國際化的策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6):84-86.
[5]院辦.我院位列2013年度全省高職高專院校國際化水平排名第二
[6]張浩.廣西體育職業教育集團成立大會召開打造教育品牌
[7]鐘建珊.廣西成立首個體育職業教育集團開拓東盟體育產業市場
作者:王靖敏 單位:燕山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