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地區高中地理教學的體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基礎教育參考雜志》2014年第七期
一、課時少,教師、學生負擔重
地理課程改革實踐中,有一個普遍現象,即學時少,教師難以完成教學進度。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難以擺脫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新課改下,雖然出臺了一系列的教學建議,教師還是采取“寧難勿易,寧多勿少”的應對策略,這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負擔。第二,很多教師沒有認真研讀地理課程標準,不清楚哪些知識要求學生現在必須掌握,哪些知識屬于引導、訓練學生技能的,哪些知識暫不用識記,等等。這就導致相當一部分教師在處理必修教材時遇到了一些困難,如地理必修部分教材圖文并茂,案例分析較多,知識容量很大,對提高學生技能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相應的課時卻遠遠不夠了。事實上,根據地理課程標準,有很多知識和技能是在必修和選修課程的基礎上逐步達到標準的,而不是一步到位。第三,教輔用書不配套,新課程原創性習題太少,舊題太多,且要求大多超過了新課標。學生不會做就問,教師不得不講。甚至一部分教師不去研究課程標準,而是以教輔資料為“綱”,況且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教輔資料內容陳舊,偏難、偏繁,根本不能體現課改精神。這就造成了教學上的超要求或超標準。長此以往,不僅影響地理知識的學習,而且影響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導致學生對地理課程產生畏難情緒。反之,如果教師能夠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情況來編制和選取習題,就會大大減輕學生的負擔,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三維目標的缺失
在三維課程目標中,知識和技能是載體,是各課程模塊設定的教學內容。過程和方法是教學的核心,是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的體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是驅動學生勤奮求知的動力。三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來說,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更為重要。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學校的地理教學存在三維目標缺失的現象。有些教師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目標,卻忽視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而有些教師在注重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基礎上,勉強能照顧到過程與方法,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則完全忽略。他們認為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剛性的,是可以檢驗的,是必須要達到的,而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是柔性的,難以檢測,因此不予重視;有的教師缺乏從整體上駕馭新教材的能力,對顯性的目標能夠把握,對隱形的目標卻認識不清,不知道怎樣在課堂教學中落實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所以,要想落實三維目標,首先,教師在態度上要重視,并能認真備教材、備學生,深入地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新知識充滿向往的激情,并注意挖掘和發展這種情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最后,設疑激趣,引導學生努力學好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課程資源缺乏
地理課程改革的著眼點在于變革“學科中心”、“知識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課程,努力創設一種以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為學習載體的地理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確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開發、利用地理課程資源,豐富地理課程內容。但是在實際調查中,地理課程資源卻處于匱乏的狀態,除教學必需的掛圖、模型外,教師基本沒有什么可利用的課程資源,這對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教師除了使用教材、教輔資料外,還要樹立開發課程資源的意識,能夠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組織興趣小組,開展社會調查,編輯墻報、板報等,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參與社會實踐,拓展學生的地理視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總之,課程改革是時代賦予教師們的歷史使命,新課標與新教材已經走進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們要積極學習現代教育理念,掌握現代教學方法,了解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內涵和本質,把握它們的設計過程和具體的操作方法,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課堂教學行為,提高施教能力,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作者:張海卿單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第二中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