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
摘要:在“互聯網+動漫”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動漫專業的發展正面臨著機遇與挑戰。通過梳理、歸納和總結多種創新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范例,提出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策略:主要從不斷加強高職動漫專業內涵建設方面著手,促進校企間的深度合作與產教融合,從而全面提高動漫人才培養質量,切實推動高職動漫專業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動漫人才培養模式;動漫專業內涵建設;創新;優化
21世紀我國高等職業動漫教育規??焖贁U張,高職院校動漫教育辦學實力不斷增強。教育部分別啟動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平評估、突出專業特色的國家級(省級)示范院校建設及注重體制機制創新的骨干院校建設項目,對一系列的動漫專業建設指標體系進行考察和評估,很多高職院校在動漫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和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使得高職動漫人才培養質量得到大幅提升。然而,近年來受制于高職動漫生源總量萎縮、動漫專業對口就業率不高及其它窘況的影響,我國高職動漫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及挑戰。據此,如何進一步鞏固并提升動漫專業建設成果,突破困境,與時俱進,實現科學發展,創新與優化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推動高職院校動漫專業的良性發展具有深刻和深遠的意義[1]。
1創新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范例
在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精心打造高職動漫教育的品牌,關鍵在于動漫人才模式是否有特色,能否吸引優質的生源,能否培養出契合動漫類企業聘用需求的動漫人才。探索與實踐實用的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是近年來高職動漫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重心。教育部2006[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大力推行工學結合,將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在突出地位,以實訓(實驗)、實習為關鍵環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充分體現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而在教育部2012[4]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部分又指出以提高實踐能力為重點,探索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模式,提升高職院校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統培養模式。這些文件的出臺,為我國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指引了途徑,確立了內容。宿州職業技術學院于2009年創新性地提出了“‘園中院、院中園’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該模式的核心內容是:基于動漫工學結合、任務驅動、動漫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教學模式,把學院動漫專業學生的動漫制作實訓、實習課堂搬進動漫產業園中的動漫公司,構建“園中院”;將動漫公司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聘到學院擔任兼職教師,校企合作共建動漫實訓室和工作室,把動漫公司的動漫制作小項目作為動漫專業學生實訓、實習的主要任務,構建“院中園”?;凇皥@中院、院中園”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動漫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開展“一組一會”“四賽四促”“三融三通”等動漫制作實踐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動漫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2]。該人才培養模式先后在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工商職業學院、淮南聯合大學、安徽城市職業學院、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動漫專業推廣應用。文獻[3]構建了校企合作、項目導向的“工作室制”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較好地解決了高職動漫教學和生產脫節的難題,有效地提高了高職動漫人才培養的質量。文獻[4]通過制定“三化”(即多樣化、層次化、動態化)的高職動漫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了“三維”(即人文素養的熏陶、專業能力的提升、創新能力的培養)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特色鮮明,著實加強了動漫專業的內涵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職動漫人才培養質量。
文獻[5]構建了“一載體、雙平臺、三融合”的動漫人才培養模式,其中,“一載體”是動漫制作工作室;“雙平臺”是動漫培訓基地與產業園區;“三融合”是指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的融合、藝術創意與技術創新的融合、技能實踐與企業項目的融合。文獻[6]提出了“現代學徒制”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圍繞校內外工作室開展教學工作,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聯合培養學生,成效在于學生容易學會職業技能,具備職業素質,能順利轉化為企業員工。文獻[7]通過創建“校中廠、廠中?!蹦J降男滦托F蠊餐w,企業入駐校園,企業全過程、全方位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推行校企聯動機制,將高職動漫人才培養規格與動漫企業需求有效對接,實施產教融合戰略,實現動漫專業課程體系與崗位職業能力的深層聯通,構建基于“企業典型產品開發”的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在動漫資源共享、專業共建、團隊共融、文化共育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文獻[8]探索和實踐了基于能力導向的“三方融通、工學六合”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縮短了動漫專業學生進入工作崗位的適應時間,提高了動漫專業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文獻[9]創新性地提出了“1+1嵌入式”校企合作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前一個“1”指的是學校,后一個“1”指的是企業,它是將動漫企業的資源、技術和管理嵌入到高職院校動漫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業與合作發展。文獻[10]提出了“產學研訓賽一體化”的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特色鮮明,注重學生動漫制作實踐能力的培養,明顯提升了高職動漫專業學生的對口就業率。通過對以上創新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范例進行比較分析,不難發現:各種動漫人才培養模式的相似點都是注重校企間的緊密合作、推動產教融合、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不同點在于各高職院校都是在結合本院校動漫專業的發展實際,“量身定做”動漫人才培養模式,各謀動漫專業改革與發展的對策和出路。各種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各具特色,在業界和學術界不存在哪種動漫人才培養模式乃最佳之說,其亮點和好的做法之外,其他高職院校在進行動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時可以參考或借鑒,但絕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注重本院校動漫專業發展的實際,尋找明確定位,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特色的動漫人才培養模式,并需要不斷對其進行創新和優化。
2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策略
伴隨著數字網絡技術的普及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互聯網+動漫”正在改變和顛覆原來的產業格局,將創造新的平臺經濟和生態體系[11]。在深化改革、技術創新和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高職動漫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需要與時俱進,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亟待改革和不斷優化,筆者建議主要從不斷加強高職動漫專業內涵建設的優化策略著手。教育部2012〔4〕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和國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文件中明確指出:新時期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便是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重心已從規模擴張的外延式發展轉向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的專業內涵建設。不斷加強高職動漫專業內涵建設,是優化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動漫專業畢業生對口就業率的客觀要求。高職院校動漫專業在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過程中,應牢固確立高職動漫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堅持穩定規模、優化結構、強化特色、注重創新。高職動漫專業的內涵建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主要有動漫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模式、動漫專業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動漫專業教學團隊、教學管理、人才管理、社會服務和特色創新等要素(表1)[1]。其中,動漫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模式是專業內涵建設的目標方向,動漫專業課程建設是中心,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保障,動漫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是關鍵,教學管理和人才管理是基礎,社會服務是責任,特色創新是亮點。
2.1動漫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動漫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模式要素主要包括高職動漫專業定位、動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動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等二級要素。應根據動漫行業、企業和區域的動漫人才需求,對高職動漫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精準定位,校企雙方共同制訂高職動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建立動漫專業的理論和實踐課程,將動漫課程資源和質量標準落到實處。應調研分析動漫職業崗位的知識與技能要求,科學確定培養目標及規格,并結合動漫專業人才培養方式與內容,不斷推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此外,還應不斷增加校企合作的動漫創作項目,擴大合作動漫企業規模,不斷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2.2動漫專業課程建設
高職院校動漫專業內涵建設的中心是課程建設。高職動漫專業課程建設要素主要包括動漫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教學設計、教材建設等二級要素。在高職動漫專業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未來動漫崗位的需求及動漫企業生產過程和技術標準,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微信等新媒體資源,擴充課外師生互動交流平臺,實踐和應用靈活且有效地教學方法及手段。應引入或構建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實現動漫專業課程模式的多樣性,切實提高動漫專業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能力。應加大動漫專業教材建設力度,優先選用省級或省級以上規劃(獲獎)教材,鼓勵開發校本教材和建設校級、省級動漫專業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微課或慕課課程。例如,宿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了加強動漫專業課程建設,構建了一種“大平臺、小方向”的高職動漫教學課程體系,即用1年的時間完成“大平臺”中的課程學習,然后讓學生按興趣選擇動漫專業“小方向”課程進行學習(圖2)。按照“1+1+1”教學模式改革(第一個“1”即用1年時間完成基本素質與能力模塊和專業基礎模塊的教學,第二個“1”即用1年時間采用“工作室制”動漫項目創作的教學模式,第三個“1”即用送學生到動漫公司參加為期1年頂崗實習),構成一條從教室→實訓室→工作室→動漫公司的教學及就業鏈[12]。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該課程建設的成效顯著。
2.3動漫專業實踐教學
高職院校動漫專業實踐教學要素主要包括實踐教學條件、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管理、頂崗實習等二級要素。應為開展動漫專業實踐教學創建良好的實訓實習基地軟硬件環境,科學設置動漫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并對實踐教學活動進行規劃化的管理,為動漫專業學生參加頂崗實習創造一切便利條件,校企雙方的指導老師共同指導頂崗實習學生完成畢業設計任務。
2.4動漫專業教學團隊
高職院校動漫專業內涵建設的關鍵是教學團隊建設。動漫專業教學團隊要素主要包括教學團隊建設、教學團隊結構與水平、教學團隊成員個人素質等二級要素。應加快推進高職動漫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培養動漫專業教學團隊帶頭人的綜合素質,積極選派動漫專業教學團隊成員參加繼續教育和動漫企業頂崗培訓鍛煉,并培養和提升教學團隊骨干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構建一支專業結構、職稱學歷、專兼職教師數量比、雙師素質比、專業教師生師比皆科學合理,思想解放、敢于擔當、精神風貌佳、專業技術過硬、教學與科研水平優良的教學團隊。
2.5動漫專業教學管理
高職院校動漫專業教學管理要素主要包括教學管理職責、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控制、教學測量分析等二級要素。應強化對動漫專業整體教學的管理,切實保障動漫專業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應加強動漫專業教學管理制度建設,做好動漫教學設備、實訓室、工作室、實習基地的管理工作,強化教學過程控制,完善績效考核制度,注重質量管理分析。2.6動漫專業人才管理加強對動漫優秀人才的吸納、管理、培養和輸出,是高職院校動漫專業內涵建設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動漫專業人才管理要素主要包括知識和技能、生源和就業、畢業生評價、業內評價、用人單位評價等二級要素。應全面提升動漫專業教師人才的知識、技能及教學能力,在保證生源數量適宜的同時提高生源的質量(以招藝術生為主)。應提高動漫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對口就業率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動漫專業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業界的好評度,不斷提升用人單位對動漫專業畢業生思想道德素質、頂崗能力、學習能力、職業發展能力的好評度。
2.6動漫專業社會服務
在高職院校動漫專業內涵建設中,應重視專業發展中為社會服務的能力及水平問題。動漫專業社會服務要素主要技術服務、培訓服務、發表專利等二級要素,在技術與培訓服務方面,應從服務層次和范圍、動漫企業對服務的評價、技術咨詢、社會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等要點著手;在發明專利方面,應注重發明專利的申請數量及質量,提升專利成果轉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及服務社會的成效。
2.7動漫專業特色創新
特色創新是高職院校動漫專業發展的亮點之處,應利用特色為社會上的某些職業崗位服務,利用特色創建動漫專業品牌,吸引生源。動漫專業特色創新要素主要包括特色專業、創新項目等二級要素,應不斷提升高職院校動漫專業在這些要點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3結語
在“互聯網+動漫”時代背景下,不斷創新與優化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切實加強高職動漫專業內涵建設,促進動漫校企間的深度合作與產教融合,是提高動漫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職動漫專業良性發展的必由之路。下一步筆者將對如何構建高職院校動漫制作技術專業內涵建設指標體系進行系統化的研究,以期為學界提供理論方法及范式參考。
參考文獻:
[1]朱有明,張薛梅.高職院校專業內涵建設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9):68-73.
[2]魏三強,陳秋.“園中院、院中園”動漫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2):92-97.
[3]龔成清.校企合作、項目導向的“工作室制”動漫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2(6):116-118.
[4]田鳳秋.高職院校動漫專業的內涵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13(24):99-101.
[5]王永祥,何雪利,鄔厚民.“一載體、雙平臺、三融合”——高職動漫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5(2):8-11.
[6]徐興林,桑小昆,湯冬冬.高職動漫制作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6(16):80-82.
[7]黃璐.基于校企共同體的動漫專業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11):20-22.
[8]吳娟.基于能力導向的高職動漫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價值工程,2015(3):223-224.
[9]成啟明.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1+1嵌入式”校企合作動漫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6(6):17-20.
[10]陳輝,趙曉華.高職動漫專業教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陜西教育(高教),2016(11):21-22.
[11]盧斌,牛興偵,鄭玉明.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2,47.
[12]魏三強.安徽高職動漫教育的當下境遇及對策思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3(4):164-166.
作者:張超1;魏三強1,2 單位:1.宿州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信息系,2.中國礦業大學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