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苜蓿草捆太陽能干燥特性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為研究苜蓿草捆在太陽能干燥過程中干燥介質狀態和草捆狀態與干燥速率及干燥特性間的關系,在已有的太陽能干燥試驗臺上進行了單層和多層的草捆干燥試驗。通過試驗獲得了草捆的干燥特性曲線,分析了各因素對干燥特性的影響規律,建立了試驗因子與含水率間的數學模型。結果表明:草捆的干燥存在著明顯的水分梯度和溫度梯度;介質溫度每增加10℃,草捆的干燥速度可提升10%~15%;草捆的密度小時,草捆與介質溫差大,有利于干燥;采用太陽能捆草干燥技術可以加快干燥速度,且減少營養成分損失。
關鍵詞:
苜蓿草捆;太陽能干燥;含水率;數學模型
0引言
紫花苜蓿具有極高的飼草品質、經濟價值和生態適應性,采用科學的牧草干燥技術不僅可以保持牧草原有的營養價值,而且還可以提高其利用價值。太陽能干燥屬于低溫干燥,既能克服田間自然干燥造成的發霉、變質及腐爛現象,又能解決高溫快速干燥過程中因蛋白質發生變異引起的適口性差和消化率低等問題,且節約常規能源、減少環境污染。內蒙古地區干旱少雨、日照充足,畜牧業和草業是兩個重要的產業,近年來飼草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因此立足當地情況利用太陽能風干牧草是非常必要的。干草捆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草產品,具有加工成本低、工藝簡便、貯藏時間長、營養保存完好及飼喂時取用方便等優點。在草捆的干燥過程中,苜蓿初始水分含量、打捆密度及干燥介質狀態等因素影響著干草捆的質量。本文通過紫花苜蓿捆草太陽能干燥試驗,分析研究干燥過程中草捆內苜蓿表面溫度和濕含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干燥介質狀態及草捆自身狀態對干燥過程的影響,為生產實踐提供可借鑒的理論依據。
1試驗材料與方法
1.1材料與地點
試驗選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沙爾沁基地種植的紫花苜蓿,一茬、花期(開花30%左右),收割時初始含水率為80.34%(濕基)。取莖葉比例基本相同的長散草進行打捆,打捆密度分別為100、150、200kg/m3,小方捆的外形尺寸為300mm×200mm×150mm(高×寬×長)。試驗地點為內蒙古農業大學機電學院農機實驗室院內,試驗時間為2014年7月1日-7日。
1.2試驗設備
試驗在內蒙古農業大學自行設計的苜蓿太陽能干燥試驗系統上進行。干燥系統由太陽能集熱器、離心式通風機、干燥箱和監測系統組成,如圖1所示。電子天平為賽多利斯儀器公司制造,型號SQP。風機開啟后集熱器內部產生負壓,冷空氣進入集熱器被加熱并進入干燥箱,與干燥箱內的苜蓿草捆進行熱質交換,干燥后的廢氣從干燥箱頂部排出;監測系統實時顯示并記錄環境、介質、草捆所需試驗數據。
1.3試驗方案
利用試驗系統對不同密度苜蓿草捆進行實時天氣下的太陽能干燥試驗。試驗因素有干燥介質溫度和相對濕度、草捆初始含水率和密度。試驗指標為草捆中苜宿表面溫度及其周圍氣流相對濕度、草捆的含水率。試驗各指標依據行業標準JB/T10906—2008《太陽能飼草干燥設備》規定進行監測,數據應用Ori-gin和Spss軟件分析處理。干燥前,給各個草捆標號、稱重并測其初始含水率。為獲取不同介質、密度下的干燥數據,分別進行單層、多層(3層)試驗。根據試驗方案在草捆內部及各層草捆的介質入口、出口布置溫濕度傳感器,如圖2所示。調節變頻器控制風機轉速,啟動數據采集系統,記錄數據,每層隨機取5個草捆樣本用電子天平測其質量變化情況,取樣間隔50min,取樣時暫停送風,試驗時間為9:00-18:00。
2結果與分析
2.1草捆干燥的熱質傳遞分析
干燥過程是傳熱與傳質同時發生的,溫度梯度推動傳熱,濕度梯度推動傳質,傳熱和傳質的方向相反但密切相關。因此,通過測量苜蓿表面溫度和相對濕含量可以實時掌握草捆的干燥狀態,如圖3所示。試驗中,將溫濕度傳感器分別放置于草捆的中部,所測數據為草捆內苜蓿附近很小范圍內的表面溫度和相對濕含量。試驗中,草捆密度150kg/m3,初始含水率66.4%,風機轉速2800r/min,當天環境平均溫度29.3℃,平均相對濕度19.84%。從圖3中可以看出:3層草捆苜蓿溫濕度變化曲線趨勢基本一致,但由于介質變化較大,上兩層干燥速率明顯滯后。干燥開始時,草捆內部溫度較高,這是因為苜蓿打捆時含水率高、密度大,于是草捆內部苜蓿自身的呼吸和新陳代謝加速,此生化過程使苜蓿表面溫度高、水分大;當進行通風干燥時,溫度曲線開始下降,苜蓿自身呼吸代謝逐漸消失,進入降溫排濕階段,10:30左右溫度達到最低點。隨后,隨著介質溫度的增高,介質與苜蓿表面溫度差增大,從而加大了傳熱推動力,使傳熱速率加快,牧草表面溫度升高,在14:30苜蓿表面溫度達到最高值;之后,由于介質溫度降低草捆內部溫度也呈現平穩緩慢的下降。觀察草捆相對濕度曲線可以看出:開始處相對濕度很大,達到76%,通風干燥后濕度反而升高一度達到80%。這是由于此階段呼吸作用還沒有停止,外加草捆表層的水分向內部擴散,使內部牧草濕含量增大。隨后,由于介質溫度的增高,降低了相對濕度,增大了與物料的傳質推動力,加快了傳質,因此相對濕度曲線迅速下降,草捆處于快速脫水階段,此階段的傳質屬表面汽化控制。當苜蓿表面的自由水蒸干時,傳質屬苜蓿內部遷移控制,干燥進入平穩緩慢階段,濕度曲線也平穩下降。
2.2干燥介質溫濕度對草捆含水率的影響
3層草捆的干燥過程是在3種干燥介質狀態下進行的試驗。圖4為草捆含水率在不同介質溫度和相對濕度下隨時間變化曲線。由圖4可知:各層的介質溫度與其相對應的濕度呈負相關,草捆的含水率曲線呈下降趨勢,且隨著干燥時間的延長,干燥速率逐漸平緩。第1層草捆干燥介質溫度高、相對濕度低,溫度范圍為27.3~57.8℃,平均溫度51.2℃,平均相對濕度5.7%,熱空氣的干燥勢很強,經過4h草捆的含水率降至25%左右,此階段草捆含水率下降幅度明顯增大有利于快速脫水;而后,由于草捆內部水分擴散速度不及表層蒸發速度,呈現出降速干燥。第2層草捆水分蒸發所需的能量一部分來自下層草捆的熱傳導,一方面來自物料間隙內熱空氣的流動,而干燥介質溫度低且相對濕度大,水汽向空氣主體傳遞推動力小,所以干燥過程平穩緩慢。第3層草捆開始階段干燥極其緩慢,這是因為熱空氣穿過下層草捆時所吸收的水分已經達到飽和(相對濕度超過50%)喪失了吸濕性,不具有干燥上層草捆的能力,而且還有可能將上層草捆加濕,延長了上層草捆的干燥時間。研究發現:在草捆干燥過程中,干燥程度和速率不均勻。干燥介質溫濕度對草捆含水率影響差異非常顯著,其他條件不變時,干燥溫度每增加10℃,草捆的干燥速度可提升10%~15%。為了提高干草捆質量,節約成本,在實際干燥過程中應從改善通風工藝考慮解決此問題。
2.3草捆密度對干燥特性的影響
表1為試驗環境與參數值,圖5為不同密度的草捆在介質基本相同條件下的含水率與干燥速度曲線。從圖5可以看出:不同密度苜蓿草捆的濕含量、干燥速率具有明顯的不一致性,密度越大,含水率變化曲線的凹凸性越小,其含水率的變化趨勢也越趨于平緩,臨界干燥速度越慢。這是因為密度大時氣流所受阻力大,沿氣流方向溫度梯度變小,濕度梯度變大。此外,由圖5可以看出:草捆的干燥過程不同于薄層干燥,沒有穩定的勻速干燥階段。這是因為苜蓿不僅與熱空氣有接觸,同時也與相鄰的苜蓿有接觸,所以在干燥早期干燥過程是對流換熱與傳導換熱并存的,隨著干燥過程的繼續,對流換熱就會占據主要地位;并且隨著水分的汽化,苜蓿間接觸點的受力也發生變化,隨之苜蓿間的接觸面積也要發生變化。
2.4草捆干燥數學模型
建立干燥模型對研究干制規律,預測不同介質參數下的含水率具有重要的意義。草捆含水率的變化不僅與介質狀態還和草捆狀態有關,許多薄層干燥模型已建立起來,然而卻很少有關捆草的干燥模型。為此,運用理論分析和試驗數據相結合的方法分別對幾種方程進行擬合比較,獲得捆草干燥的數學模型為Mt=M0exp[-r×t]n+kr=exp(0.007+0.126T+0.049Φ-0.024ρ)n=-1.126+0.042T+0.005Φ-0.031ρk=-0.124t+0.021T+0.015Φ+1.031ρ其中,Mt為t時刻草捆干基含水率(kg/kg-1);M0為草捆初始干基含水率(kg/kg-1);ρ為草捆密度(kg/m3);T為干燥介質溫度(℃);為干燥介質相對濕度(%);t為干燥時間(h)。
3結論
1)苜蓿含水率從50%降到17%的過程中,田間干燥速度慢,營養成分損失大。采用太陽能捆草干燥技術可以加快這一階段的干燥速度,減少牧草的營養成分損失,而后可以草捆成品進行運輸、深加工、貯存和飼喂,實現牧草的優質化處理。
2)試驗結果表明:苜蓿草捆的干燥存在著明顯的水分梯度和溫度梯度,具有不均勻性;草捆內部苜宿的表面溫濕度分布和含水率的變化與干燥介質的分布有很大的關系,介質溫度越高,相對濕度越低,越有利于草捆中水分的快速擴散。
3)草捆密度對干燥過程的影響非常大,密度越大則其干燥速率越慢;同時,干燥過程中草捆的密度和接觸面積是在變化的,苜宿所能獲得的熱空氣流量不同,沒有穩定的勻速干燥階段。
4)通過分析影響草捆含水率變化的參數,建立了苜蓿草捆的含水率多元回歸方程,為進一步進行牧草濕法打捆干燥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錢珊珠.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苜蓿固定深層太陽能干燥過程仿真[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08.
[2]杜建強.透射聚光型太陽能集熱器牧草干燥應用理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2014.
[3]錢珊珠,王春光.牧草固定深層太陽能干燥的試驗[J].農業機械學報,2008(12):97-101.
[4]鄭先哲,蔣亦元.苜蓿干燥特性試驗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5(1):159-162.
[5]戴天紅,曹崇文.玉米低溫干燥的數學模擬[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9):39-45.
[6]李汴生,申曉曦.太陽能干燥設備的干燥實驗及數學建模[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115-120.
[7]楊世昆,杜建強.太陽能草捆干燥設備設計與試驗[J].農業機械學報,2011(4):81-86.
[8]曹崇文,劉玉峰.水稻干燥模型與干燥機性能預測[J].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學報,1995(6):58-65.
[9]錢旺,楊世昆.苜蓿草干燥試驗與收獲工藝優化[J].農業機械學報,2012(10):231-234.
[10]趙艷忠,王忠江,陳立.苜蓿薄層干燥特性試驗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9(2):114-117.
作者:錢珊珠 楊哲 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