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高職銜接與一體化發展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高職銜接是促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實現技術技能人才系統培養的必然舉措。如何通過頂層設計、科學規劃來實現中高職教育學歷和課程的有效銜接,如何按層次定位進行梯次培養,如何按標準貫通中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教工作者需要探索和思考的課題。
一、中高職銜接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人才培養缺乏連續性,培養層次定位不清中職是高職教育的基礎,高職是中職教育的延伸,辦學層次不同,人才培養定位應有所區分。但從實際情況看,目前中職和高職院校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準確,層次不夠分明,人才培養過程存在互相獨立、不成體系等現象,影響人才培養質量,難以完成分層次培養人才這一戰略目標。
(二)課程體系缺少統一規劃目前的中職、高職教育,同專業之間存在大量課程體系斷裂、設置冗余、開課不規范現象,導致學生學習達不到一定深度,學生技能提升不明顯,實訓室重復建設嚴重。許多高職院校體現不出技術技能遞進上升的教育特點,主要原因是中職、高職缺乏統一的課程體系。
(三)人才培養體系有待完善由于目前中職和高職院校還沒有形成上下貫通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各中職學校技能培養標準不統一,或沒有制訂完善的技能培養方案。在一些中職學校特別是縣屬中職學校,教學設施較差、“雙師型”教師緊缺、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造成畢業生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從而導致高職教師在教學上無所適從。更有甚者,有些高職院校由于生源較少,沒有考慮中職和高中生源的差異,把對口生、單招生、高考生統一編成一個班,造成一部分學生“吃不了”,一部分學生“不夠吃”。目前,學制銜接主要體現在辦學實體之間的銜接。例如,高職院校為主體舉辦的“五年一貫制”專科教育,中職和高職學校聯合培養實施的“3+2”“2+3”培養模式,還有“3+3”“4+2”模式。多樣化的中高職銜接模式也為人才培養的連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對接產業需求的招生、培養、用人機制尚未健全根據平頂山三所高職院校的招生與就業情況分析,目前,平頂山市的3所高職院校都是中高職并存。中職教育特征不突出,高職教育優勢不明顯,即差異性不夠,導致中職與高職教育市場化程度不高。其直接結果是:中職生與高職生在就業前景、頂崗實習、在職待遇、技能操作上相差不大,挫傷了一部分高職生繼續升學的積極性,阻礙了高級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工作。說到底,還是因為中職與高職都沒有很好地實現與產業需求的深度融合。
(五)校企合作不夠深入目前,中職、高職的校企合作形式多樣,但大多都是單打獨斗,缺乏合作平臺,制約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企業、中職、高職學校之間仍然存在校熱企不熱現象,造成學生的實習實訓沒有連續性,影響了技術技能水平的提升。
二、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銜接的策略建議
針對目前現狀,為破除中高職銜接壁壘,實現共同發展,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準確定位人才培養層次,形成梯次發展中高職教育梯次銜接的目標定位是:中職學校既要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普及教育,又要根據崗位需求有針對性地實施職業技能教育。中職教育主要面向生產一線,培養有“一技之長”的初、中級技術的技能型人才,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起基礎性作用;高職教育主要培養“會管理、懂技術、有特長”的面向生產一線的應用型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起引領作用。中高職之間要加強溝通和合作,成立人才培養領導小組,統一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標準,各校要嚴格按照既定目標、標準培養。
(二)統一規劃課程和人才培養方案針對課程銜接現狀,只有國家對中高職教育統一指導,才能實現職教體系的統一規劃。因此,筆者建議由教育部門出臺指導性意見,統一規劃中高職課程,統一教學大綱。只有建立統一規劃的課程體系,才能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層面上實現銜接,因為在校園、師資、學生、實訓、課程等要素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課程,人才培養也是圍繞課程展開;只有建立現代職業教育課程標準體系,才能使中高職學校在課程開設上有標準、有依據、有規劃、有目標,中高職課程才能實現同一專業的課程、培養目標、講授深度、技能水平、實訓方案的分層次培養。在專業銜接上既需要專業布局和教學內容的銜接又需要教學標準的銜接,統一的中高職教學標準是推進有效銜接的前提條件,開發職業資格框架標準,以資格標準為依托建立課程相互銜接模式,按照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工程師的職業資格要求各自確立教學和課程內容。平頂山教育學院計算機系的計算機應用、電子商務兩個專業都存在三年制中專、五年一貫制專科、三年制普通專科并存的現象。其中,三年制普通專科與平頂山外國語學校聯合辦學,兩校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定位培養層次,采用一體化教學模式,統一教學計劃,逐步加大教學深度,層層推進實訓難度,使學生職業技能遞進式提升,崗位適應能力不斷加強,就業層次逐步提高,綜合能力進階式發展,進而實現中高職有效銜接。3年來,計算機系招生人數每年遞增50%左右,學校辦學水平明顯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和辦學效益。
(三)建立中職德技并重、高職對接崗位的教育體系1.中職教育突出德技并重對平頂山市近20所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的抽樣調查顯示,超過80%的學生表示,上中職學校,是他們感到自身基礎知識薄弱、升學無望而做出的無奈選擇。只有不到20%的中職生是基于自己的個人愛好或家庭原因選擇中職學校。對中職生如果繼續采取傳統教育模式,顯然不利于開發學生潛能。中職學校要結合中職生特點,以立德樹人為宗旨,采取以實踐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興趣,提高學習信心,重新定位自己的學習坐標,樹立職業理想。在技能教學中,學校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實踐訓練,構建“班級、系部、學校”三級競賽體系,開展全員化技能訓練與技能競賽。2.高職教育突出職業技能提升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上,可以采取引企入校、工學交替等模式,加強技能實訓。教學上采用業務引領的“工單制”教學模式,即在企業的指導下每學期采取2~3周進行集訓,集訓期間暫時停掉其他課程,作息時間、工作要求、任務執行和管理制度與企業保持一致,學生每6人組成一個工作小組,企業先把工作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工作任務單,由每個組長領取當日的工作任務,在校企雙方的共同指導下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務。這樣一來,學生不出校門就能接觸工作崗位,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相互對接。平頂山教育學院在電子商務和計算機應用專業進行兩年多的探索和實踐,這一模式日益成熟和完善,2018年開始在全校推廣。實踐證明,學生上手快、成長快、綜合能力提升快,真正實現了校企協同育人。此外,學校要通過多種途徑鼓勵高職生在學習期間參加各級各類技能競賽,特別是省級、國家級技能競賽,在競賽中進一步開闊眼界、提高能力。
(四)繼續推進中職、高職、本科三個辦學層次銜接筆者建議,加強對初中畢業生的職業啟蒙教育,引導更多優秀中學生自覺選擇職業教育。完善中職、高職、本科學歷銜接模式,繼續推進省內本科院校特別是應用型本科院校與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聯合舉辦本科層次的專業,擴大在國家級示范性高職院校招收本科專業的規模,探索“3+4”中職本科銜接和“3+2”高職本科銜接試點,貫通中職、高職、本科學歷教育。在中高職學歷銜接上,繼續擴大“五年一貫制”“3+2”等中高職銜接辦學規模。中職學校通過依托有一定影響力的高職院校,聯合進行“3+2”招生,打通中職生學歷上升通道,既能提高學生技能水平又能解決招生難題。鼓勵應用型本科、高職院校與中職學校建立發展聯盟,共建專業、共享資源、協同育人、共同發展。
(五)完善市場化運行模式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相關部門要進一步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加快中高職教育與經濟社會接軌的步伐,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文化知識+職業技能”評價方式。只有加強政府管理和指導,形成對接市場需求的招生、培養、用人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職與高職教育的銜接短板。
(六)以“職教集團”為平臺,加強校企多方合作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時代背景下,中職、高職、企業、產業園區多方應探索合作辦學模式,實現多方共建、共享、共贏、共同發展。學校、企業、行業要在教育等相關行政部門指導下,開展基于校企合作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托管辦學等改革試驗,積極探索學校、產業園區、企業共同參與的“1+1+1+N”的中高職集團化辦學模式,提高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1所中心城市示范性高職為龍頭、1個產業園區的示范性實訓基地、1家或多家企業、多所職業學校加入,形成“城鄉聯動、以城帶鄉”良性發展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利用職教集團平臺,推進城鄉學校聯合招生、合作辦學,城市支持農村,高職銜接中職,共同制訂培養方案,有效利用教學資源,擴大辦學規模,提高教學質量,推進中高職一體化協同發展。
總之,針對目前中高職銜接現狀,要實現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就需要多方參與,建立緊密的中高職合作機制,突出協作和共享,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發展合力。政府要充分發揮管理和指導作用,主動搭建合作平臺,激發中職、高職銜接的主動性,推動產業、行業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拓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早日實現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方案的無縫銜接,提高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效率。
作者:王彥超 單位:平頂山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