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數學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有效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思想觀念不只是思想品德課的任務,在平時的數學課堂中,教師也應該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熏陶,鼓勵學生融入富有樂趣的數學課堂,感受鮮活的數學信息,享受數學學習的幸福。
一、創設問題情境,不斷挖掘人文資源
數學教材中的人文性往往蘊藏在知識的背后,教學中容易被忽視。這就需要教師有一雙慧眼,挖掘隱藏在文本中的人文教育的素材,結合學生實際,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掌握、應用數學知識,并能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植樹問題”前,先讓學生看一段自然災害的錄像資料,讓學生了解自然災害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毀滅性破壞,進而引出植樹問題,滲透了環保意識的教育。這樣,利用植樹中蘊藏的有趣數學問題,既體現了“數學無處不在”的哲學思想,又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經驗中,建構新知識,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切感,覺得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那么神秘難懂,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同時還因勢利導地對學生進行了人文教育,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藝術性。
二、巧用生成資源,順勢進行人文教育
數學課堂上經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教師如能恰當處理,隨機生成教學資源,彰顯其寶貴價值,能使學生在和諧的狀態下得到發展。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噸的認識”過程中,引用教材中的主題圖(四個人過限重1噸的木橋),讓學生探討四個人怎樣過橋比較合理。大多數學生都是從數學角度出發,考慮到它們的總重量不能超過1噸,有幾種不同的過橋方案。而有一位學生卻表示出與其他同學不一樣的想法,他認為兩個兩個過橋最合適,因為①這座橋是木頭做的,中間可能有裂縫,時間長了橋板也許不太結實了,所以一個人行走可能很危險;②如果其中一個年紀比較大,行走不方便怎么辦,只考慮他們的重量嗎?是人重要還是過橋重要?讓他一個人過橋也太不講人情味了。針對學生如此富有個性的觀點,教師應順勢利導,及時捕捉生成的人文教育素材,打破教學常規,幫助學生借助現實情境用人文思想去人性化地處理和解決問題,并潛移默化地進行大愛教育,實現課堂教學的生命精彩,使學生在學會數學的過程中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三、使用科學評價,給予足夠人文關懷
課堂教學評價應貫穿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的人本主義情懷,既要引領學生進行思考,又要在情感上給予關懷,讓他們向著更美好的方向發展。當一個內向靦腆的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可以及時傳遞紙條給他:你是最棒的,因為你自信勇敢地舉手發言了,剛才你的失誤人人都會犯,請不必在意。當學生發言支支吾吾時,教師不打斷他,而是耐心地引導他,待學生講完后,評價說:“你真勇敢,謝謝你的堅持,也謝謝其他同學,學會了等待。”當學生因為做錯了一道題目而遭到其他人嘲笑時,教師這樣引導:“××同學這一題是做錯了,但大家為什么沒有關注到其他幾題都做對了呢,我們要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而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缺點。只要知錯就改,同樣很棒!”學生能在這樣的評價中體會到來自教師和同學的友好,學會尊重、理解和寬容。
四、回歸現實生活,提高學生人文素質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系社會生活,從學生的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讓人文教育回歸生活,使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數”時,介紹說我國嚴重缺水的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僅為3千克(出示一袋3千克的水),這是他們每天用以做飯、飲用、洗澡、洗衣的水。接著,該教師請學生算出生活在南方的一名學生家中平均每人每天的用水量(59千克),再比較這兩個數據,說說感想。這樣的現實情境讓學生有了節約用水和南水北調的意識,體現了數學問題的現實性和拓展性,不僅強化了數學知識學以致用的價值意識,而且學生珍惜水資源的人文意識和協調發展的科學觀念也得到了培養。學習數學知識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但不是唯一目標。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挖掘人文資源,順勢進行人文教育,逐步滲透人文精神,給予足夠人文關懷,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使每一位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真正達到《標準》所要求的:“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作者:何佳單位: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