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品德課堂教學的效益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小學教學研究雜志》2015年第十八期
一、讓繪本喚起學生的個性體驗
1.將繪本內涵轉化為自我體驗品德課堂中利用繪本不僅是講故事、說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建構精神,傳遞價值內涵。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感遷移和換位思考的方式有效地將繪本內涵轉化為學生的自我體驗。一位教師在教學《不做“小馬虎”》一課時,引導學生閱讀繪本《小馬虎有麻煩》,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與繪本中的主人公進行情感遷移:“你有過把書落在家里的情況嗎?”隨著繪本故事的不斷深入,教師隨即引導學生進行換位體驗:“當爸爸接到你的電話時,猜猜他會怎么想,怎么做。”“還會給哪些人帶來麻煩?”在換位體驗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小馬虎”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大麻煩”,從而激發學生改掉馬虎壞習慣的情感意識,為養成專心、細致的好習慣奠定基礎。
2.創設繪本活動,加深情感體驗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繪本中呈現的生活體驗或與他們的生活還有一定的距離,或體驗還不夠強烈。六年級上冊《春節與圣誕》一課學習中,通過課前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都喜歡過圣誕,覺得春節沒有意思。這樣的調查結果,讓我們為傳統文化的逐漸流失而擔心。為讓學生體會我國傳統節日傳遞的價值觀念——團圓、親情、感恩,教師巧妙利用繪本《團圓》,在動人的輕音樂的伴奏下,溫情的故事,溫馨的畫面喚起每位學生對新年合家團圓時歡樂的回憶,故事中家人之間的親情與關愛更讓每一個學生感動。當學生們再次看到春運擁擠的畫面、洋溢著中國文化氣息的春聯、窗花時,他們心中激蕩的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對親情的珍惜。
二、讓繪本引領多邊對話
松居直在《繪本教育》的演講中說:孩子面對繪本,他們會首先想到繪本給自己講述知識嗎,講故事了嗎。孩子們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并非被動地在看故事聽故事,而是通過自身去展開故事的世界,創造故事的世界。事實上,這就是孩子與繪本對話的過程。課堂教學中應留給學生獨立閱讀繪本的時間,不同生活閱歷的學生對繪本的解讀會有獨特的體驗,這些將是達成教學目標的學習動機與基礎。
1.讓學生與繪本圖文心靈溝通面對教材中的繪本,我們不能簡單地看圖說故事,而是要引導學生看圖對話,讓圖中的人物與教室中的學生對話:“他們想的和我想的一樣嗎?”“如果我是他們,我會怎樣呢?”讓圖中的場景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對話:“我經歷過這樣的故事嗎?”“如果我遇到這樣的事,我會怎么做呢?”……讓學生在這樣的對話中實現心靈溝通,由此引出討論的話題,并聯系自己的生活,在多元的對話中達成教育的目的。
2.借助繪本留白抒發心聲繪本簡潔的文字,富有想象的畫面,給學生思維留有大量的留白,教學中,教師應引領學生充分借助繪本中的留白抒發心聲。《我也能攀登》一課教學中,當學生們在交流了生活中自己面前有許多困難的“山”不敢去攀登時,教師引入繪本《點》,讓學生們靜靜地體悟故事中小男孩瓦士緹的成長故事,并寫下閱讀的體會。有的學生覺得瓦士緹畫出的“點”是信心和勇氣的起點;有的學生追問自己:我身上有瓦士緹這樣的點嗎?我怎樣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點呢?……這些體驗與問題恰恰是值得他們討論的話題。學生與繪本的對話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繪本如同一粒幸福的種子,悄悄落進品德課堂中,住進學生的心里,發芽、開花、結果……看著他們真情地投入、真心地表達,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看到這群學生身上所散發出來的迷人魅力。也相信,通過不斷地探索與實踐,繪本在品德課堂中的應用定會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作者:方崢嶸 單位:江蘇南京市上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