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村民自治意識及其教育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促進基層政府治理模式的變革
隨著村民自治意識萌發的需要,新情況、新形勢的發展,可以看得到的是村民的自治意識有很大進步,村民對法治、民主等方面的認識在不斷發展,深化、日益趨于理解、認同和接收,廣大村民對自治的熱情、對經濟權利糾紛解決方式選擇以及對自身利益有更理性的判斷等,這些都促使政府要深層次地考慮自身自治的模式是否充分滿足群眾的需求。與此同時,在政府主導模式已受到村集體的大多數人的抵觸的情況下,在政府權力過于集中在村委會的模式導致村委成員腐敗的民怨下,在政府服務不到的地方而造成村級安全、生產、衛生存在隱患的民聲下,我們可以明顯地看見政府權力賦予的傾斜,如人大代表中增加不同農民階層代表的比例、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條例以及加大扶持村民自治組織的政策等。這都是村民自治意識逐步提升的現實背景下,政府適時思考如何通過多元化的手段,如何發揮村民自治教育的綜合效益,促進基層政府治理模式的變革,適應不斷發展和變化的現實需求。
現今,不凡多數村民,出現主體意識淡薄,村民自治變成“政府包辦”;民主意識淡薄,被動參與村務大小事務;監督意識、政治意識淡薄,換屆中滋生腐敗貪污行徑,市場經濟意識淡薄,出現盲目行為,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意識不高等問題。根據2012年對某村隨機抽取200名村民的一項調查,只有32%對憲法有一定的了解,其中清楚憲法內容的僅僅只有7%左右,在對村委會組織法了解的只占65%,其中有專門學習過的人數僅僅只有12%左右,在對村民自摘要:村民自治作為我國一項基層民主制度,使村民和政府之間形成了一種良性的互動。但這種制度在新時期下仍然存在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意識并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即村民自治自主管理能力與村務實踐發展需求形成矛盾,這些矛盾的內在根源在于村民自治意識沒有形成一種內在的“條件反射”或習慣。通過對村民自治意識及其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了探索和完善現存村民自治教育的實現手段,并在此基礎上創新了手段,如推廣遠程教育站點、設立村級農家書屋、扶持村民自治組織等來提升村民的自治治權利與義務了解的只占68%,其中清楚其內容的僅僅只有25%左右,在主動維護自身權利的調查中,只有25%的人選擇主動維權,這些數據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村民對憲法、村民自治法律意識、自治意識比較薄弱,亟待我們通過多方位、多元化的自治意識教育途徑去提升其自治水平與能力。
而現行的村民自治意識教育仍然處于效果不理想階段,一是沒有科學地結合村民自治意識的基本情況。究其原因,一方面,沒有與村級實際活動相掛鉤,單純理論的宣傳,僅僅是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沒有與村民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針對性地彌補村民法律與維權方面的空白點以及與村民切身利益等相關空白點。二是村委會不忍放權,對村民自治教育組織的建設出現抵觸情愫,而導致這些自治教育組織有名無實,在村民自治實踐中無法發揮效益的最大化。三是主要手段還大多停留在原始手段階段,如政府活動的宣傳教育,集中體現在村民法治教育居多,而沒有綜合運用好村民自治意識的新手段,從而導致效果并不佳。
三、村民自治意識教育實現途徑的慣用模式
(一)政府主導宣傳教育,開展民主法治教育對于大多數村集體管理過程中,村委會以及上級政府管理機構明知道《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規定村民自治的主體是全體村民,但實際中仍然出現了村干部主導村集體的情況,村民則把村民自治錯誤地理解成“村干部自治”、“村委會主任自治”甚至是“政府管理”,村里的大事小事完全由“村干部”等說了算[5]。而現今慣用的村民自治教育的手段是政府主導宣傳教育,廣泛開展民主法制宣傳教育,增強農民民主法律和主人翁意識,讓其擺脫傳統被管理思想的束縛,樹立新觀念,增強個人在集體生產生活中的主觀能動性。如集中學習專題,出專題黑板報、組織有針對性的文藝演出等,采取了多元化靈活的方式和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去營造濃厚學知識,提意識的氛圍。
(二)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民參政意識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提高農民參政議政能力和農民素質的重要途徑,現今,國家政府強化了農村義務教育,普及了學前三年幼兒教育、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政治課程中有專門的章節介紹村民自治制度以及相關知識,讓廣大的村民能初步了解自身的權利與義務,知曉什么決定可能損害到自身權利,起到了自治思想啟蒙的作用。喚起了村民的參政議政意識和權利義務意識,以便于他們在今后參與村級管理或議事中,能較為主動掌握發言權,減少受村級宗法情節的束縛的情況,保障了自身的合法權利不受侵害。
(三)借用多媒體宣傳,提高村民自治意識黨和國家對農民階層的“人文關懷”使農民的制度化意識和程序化意識得到增強,社會地位提高,生活更有尊嚴。多年來,中央一號文件都是三農問題,政府高效地運用了多媒體的輿論效益,通過網絡、手機、電視、廣播等媒體向廣大大眾傳送最真實、最確切的三農信息,充分發揮這些媒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來提高村民的政治意識,同時,網絡、手機、電視、廣播等多媒體平臺也緊緊跟隨中央政策導向,經常性報道相關的新聞或信息,甚至有針對三農問題的專欄,對村民自治知識進行灌輸,增強了村民的見識,提高了村民自治意識,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可以明顯體會到,現今外出務工村民帶回了比較新鮮的觀念,思想上封建小農主義得到進一步解放,其中不凡大多數人不再盲目從眾或委曲求全,而敢于大聲說出自己的心聲,主動站出來維護自身的利益。
四、村民自治意識教育實現途徑的“與時俱進”
隨著農村自治實踐的不斷發展,新時代下村民自治意識和民主也在不斷地覺醒,必然要求村委會以及政府完善與擴展村民自治意識教育實現的途徑,適應村民自治意識覺醒的需求。
(一)村民自我教育新途徑
1.利用遠程教育優勢,提升自我教育能力。湖南遠程教育網絡發展日趨完善,已基本覆蓋到城鄉每個村集體中,衛星電視教育、互聯網教育、光盤教育“三位一體”遠程教育體系為村民自治意識教育水平的提升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遠程教育從政治理論,政策法規、市場經濟、經營管理、農村衛生、計劃生育、文化體育、經典經驗等方面為廣大村干部及村群眾提供服務。現實中,村委會積極推廣遠程教育站點的優勢,不定期地從站點上下載新政策、新種植技術的視頻,并定期組織廣大村民進行觀看與學習,而村級中大學生村干部則擔任了遠程教育站點的負責人,對村民手把手、面對面進行教導,讓村民掌握好站點的最基本的查詢信息和反饋信息功能,隨著此項利民措施的推進,不凡大多數村民已欣然掌握了這方面的知識,他們自主查詢自身從事的生產銷售領域中遇到許多技術、市場問題,解決自身技術上的疑點與難題。此外,在“利益驅逐”下,村民十分積極地去學習相關的操作,主動解決自身問題,在解決問題中逐步提高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和自治意識水平。據初步統計,一周內登錄遠程教育站點次數達100余人次,下載資料達45余份,評論達20余人次,很顯然遠程教育站點已成為村民自主提升自治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
2.發揮農家書屋的功能,搭起自我教育平臺。農家書屋是為了滿足農民文化需求,在行政村建立的、農民自我管理的、能提供農民適用的書刊和音響電子產品閱讀視聽條件的公益性服務設施。該設施極大地便于村民接受最新的信息、技術和知識,村民可以自由地在農家書屋中閱讀或借書,這項便民措施的實行,受到了廣大村民的熱捧。據相關統計,每月接待人數達400余人,借閱讀書達80本以上。如村委委員經常性地通過書屋查詢土地賠償、村民糾紛、生產安全、村維權等問題,為許多村民排憂解難。而村委換屆選舉時,許多村民紛紛到村屋中查詢選舉的規定和自身的權利,以便于將自己神圣一票投給帶領大家走向真正富裕之路的領導候選人,而不再是人云亦云,只為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盲目地投票。雖然人數不是占村級絕大多數,但這個趨勢是值得我們欣喜和推崇的,說明許多村民的自治意識在逐步地蘇醒,改變了單純的,被動的角色,將會以更好的姿態參與村務管理事務上。這一切發生在村民身上的實實在在的變化,揭示著村級書屋已成為提升村民自治意識的“新寵兒”。
(二)政府輔助教育新途徑
1.加強宣傳自治意識教育,營造良好文化氛圍。一方面,村委會要積極營造自治意識教育的文化環境,對接各類文化體育活動,如村民休閑活動,知識問答競賽、文化演出等,適時推進,并科學利用各種方式宣傳法律、維權以及自治方面的知識,如集中學習專題,出專題黑板報、海報,宣傳單等,采取靈活多變,喜聞樂見的形式去營造濃厚的學知識、懂要領、提意識的氛圍。另一方面,宣傳自治意識知識內容已不再采取一刀切,而是結合村民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彌補村民法律與維權方面的空白點以及與村民切身利益相關空白點。經相關調查研究揭示了政府的新變化,逐步加強對選舉法的學習與教育,讓村民知曉自身的權利與義務,敢于與不公正分子,貪污分子唱反調,不為眼前的糖衣炮彈所迷失方向或紊亂正腳,放棄自身權利的伸張以及跟隨不公正的大潮;逐步強對村民公約的學習與教育,讓村民明白本村的公約內容,懂得自身行徑是否與村民公約相背離而及時糾正與彌補,懂得自身權利受侵害時由原來采取無動于衷方式轉化成通過法律法規向村委會、黨支部、鄉鎮訴諸情況;逐步加強對村民自治法的學習與教育,讓村民明白自身政治立場,轉變村民對權利強勢,等級,無覺悟的自我意識和馴服的思維習慣,敢于聲揚本身政治心聲和獨立處理村民的權利范圍內的事物,培養其對村務的決策,管理、監督的意識,化被動為主動;逐步加強對維權法律知識的學習與教育,糾正村民對權利義務主客體關系的錯位把握,糾正長期在封建官本位下的等級觀念與壓迫觀念,糾正村務傳統的非訴訟的,以和為貴的選擇習慣,敢于提議,敢于反對,敢于訴訟去維護自身合法權利。
2.支持組織村民自治實踐,構建自治管理格局。民間組織是國家與社會互動的組織基礎,是“還社會于民”和“還權于民”的主要載體,農村中的民間組織更是村民自治意識提升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是村民自發自覺組織起來的,各自聯系著一部分志同道合的群眾,代表著一部分群眾的利益,為政府管理節約了成本和構建新型自治管理格局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1)扶持村民自治民間組織。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村民“自掃門前雪”式的行徑已越來越不適應城市化進程的需求。比如在農村集體公路,集體小區,集體荒地等公共地方衛生現變得慘不忍睹,隨處可見的白色垃圾給村集體環境和村民居住環境造成困擾。而村委會精力不可能長久投入的情況下,村民都各自認為村務不關我一個人的事的思想前提下,政府不得不改變慣有集權的管理模式,逐步還政和放權給民間自治組織,扶持它們來協助村委會解決村務安全、衛生等問題,并將一定經費投向這些組織用于解決這些問題,一旦權利賦予了這些村民自治組織,讓這些自治組織去拉攏村里的積極分子來維護村集體的正常秩序,對做出優秀成績者,給予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獎勵。反之,對于一些不守紀,不守規的村民要給予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批評,第三次懲罰的模式,讓其遵守組織的規定,還村集體正常和諧的生活生產環境,這樣將大大會節約政府的管理成本,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另外,這些民間組織可以在政府力量所難以有效達到的事務中發揮著作用,當政府的某些決定可能對民間組織部分村民的利益造成損失時,民間組織可以充當其代言人,為群眾的利益據理力爭。而這樣一來,一方面能調動村民參與自治的積極性,提高村民自治意識,實施政府管理與農民參與銜接,另一方面能敦促政府制定計劃方案時要重視“以人為本”方面,實現政策與村民具體情況的科學對接。
(2)組織村級創先爭優活動。村委成員堅持“”制度,并做到“每半年召開一次民主生活會,每季度召開村務座談會,每周召開村級議事會”,始終以“樹立黨員形象、比工作干勁、做群眾模范”為目標,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上充分發揮干部的先進模范帶頭作用;積極引導村民參與村級管理與服務事務中,聽取群眾的心聲,思考群眾的意見和想法,科學確定村級發展之路,組建村級創先爭優領導小組,加強村級小組分工協作,讓每個小組的村民都參與建設新型農村村級的活動中來,真正做到發展依靠群眾,發展成果由村民共享,激起每個村民成員的家園意識和公共精神,為村級成為創先爭優文化示范村級點而樂不思蜀,艱苦奮斗,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提高村民參政議政意識,增加村民參政,議政的參與率,集村民的集體之智慧,讓村委引導村民來拍板,讓自治不在流于形式主義,真正做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作者:蔣陽平單位:南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