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微創新在產品創新設計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企業經濟雜志》2015年第十一期
隨著產品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如何讓自己的產品在眾多價格、功能、材質甚至造型都極為相似的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成為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而創新設計則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根本途徑[1]。產品的傳統創新方式是企業利用技術優勢在產品成本、功能、質量等各方面領先同類產品,進而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但隨著社會整體科技水平的持續上升和行業關鍵技術的不斷普及,由技術壁壘形成的創新優勢已難以長久維系,必須另辟蹊徑,探索實現產品“異質化”的新途徑,微創新就是其中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微創新概述
(一)微創新的內涵目前針對微創新概念的論述主要來自產業界的相關人士,如喬布斯認為“微小的創新可以改變世界”;奇虎360的周鴻祎認為“從用戶體驗出發,把產品做得簡單、易用,或者能夠提高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的愉悅感。任何在此方面所做的創新努力,哪怕很微小,也有價值,我把它叫微創新”等等。但他們也僅止于達成基本共識,并未形成統一定義。上海的趙付春博士在綜合研究各方面意見后認為微創新是基于主導創新平臺或設計,以員工的自發創新為基礎,以流程、產品和服務等局部改善為手段,以改善用戶體驗為主旨,強調相關方(用戶或供方等)的參與和反饋而展開的漸進式創新方式[2]。雖然公眾對微創新的關注度近年來才逐漸上升,但事實上它并非全新的創新類型。學界根據成果的作用及影響程度不同將創新分為顛覆型和漸進型兩個基本類型:顛覆型創新往往基于跨越性的技術變革或開創性的商業模式創造出新的產品種類或差異較大的產品,甚至形成新的產品或行業標準,影響較為深遠;而漸進型創新一般不會建立新的產品、行業標準,往往通過引入了新標準作為創新平臺進行二次開發形成改良產品,影響相對較小[3]。傳統上,無論是顛覆型創新還是漸進型創新,大都采用以企業為中心的創新模式,但由于企業的內在惰性,往往易于陷入創新乏力的局面。微創新就其作用和影響而言無疑屬于漸進型創新,與傳統創新不同的是它拋棄了以企業為中心的創新模式,轉而以用戶為中心、以改善用戶體驗為目的,將消費者無窮的消費需求轉化為企業創新的核心動力,解決了傳統創新缺乏持久創新動力的難題。
(二)微創新與“山寨”行為的區別近年來,微創新在備受推崇的同時也招來了眾多質疑,其中最為詬病的就是微創新與山寨之間千絲萬縷的“曖昧”關系。不少人認為微創新就是山寨、抄襲的代名詞,是“偽”創新,但事實上兩者在創新的動機、手段以及結果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其一是動機不同。微創新通過局部創新不斷改善用戶體驗,逐步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形成穩定、持久的產品力;而山寨產品則往往只追求短期、高額的商業利潤,缺乏長遠的創新發展規劃。其二是手段不同。微創新以現有產品、技術和消費需求等為基礎,通過二次開發、局部創新形成新的產品;而山寨則是對現有產品功能、結構、材料等的簡單模仿或完全抄襲,未融入自身的思考和研究[4]。其三是結果不同。微創新不僅能改善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形成穩定持久的產品力,同時還有利于形成產品創新的內在邏輯。產品創新的內在邏輯不僅能促進創新設計,同時還能形成創新壁壘,對抄襲行為產生阻隔作用;而山寨產品雖然可能在短期內產生轟動效應、獲取高額利潤,但往往由于缺乏創新邏輯而后繼無力,從而迅速歸于沉寂。由此可見,微創新是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創新手段,而山寨行為則是企業步入正軌的攔路石,兩者具有本質性區別。
(一)微創新能幫助企業快速適應個性化的消費市場產品同質化是社會科技水平整體提升、技術壁壘逐漸消除后的通病,它與消費者多元化的個性需求形成難以調和的矛盾,成為當前影響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之一。持續的產品創新是消除同質化的有效手段,但是基于關鍵性技術突破的顛覆型創新不僅投入大、周期長,且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即使是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也無法通過持續的顛覆型創新來適應個性化市場的發展,因此,以微創新為代表的漸進型創新必然成為企業產品創新的主要形式。同時,隨著用戶體驗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影響不斷加劇,以改善用戶體驗的為基本立足點的微創新對產品創新的重要性也不斷提升[5],成為企業適應短、頻、快的個性化消費市場的重要手段。
(二)微創新能促進現代產品設計理論的發展微創新對產品設計理論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不少重要的現代設計理論中都包含有微創新的相關理念,如模塊化設計就非常注重局部性的微創新:模塊化設計理論要求按一定依據將產品分解為若干相對獨立的子模塊,并根據消費需求變化對相應模塊進行增減、更新或重組,通過針對性的局部創新形成既符合消費者個性需求又相對低廉的產品,有效解決產品標準化與個性化之間的矛盾。此外,微創新關于用戶體驗的相關理念對模塊化設計也具有啟發意義:即可以強化產品子模塊與用戶體驗之間的對應性,進而通過改進子模塊更具針對性地改善相應的用戶體驗,產生事半功倍的創新效應。
(三)微創新能充分發揮現代先進制造技術的生產效能就發展趨勢而言,以柔性化制造技術為代表的智能化先進制造技術必將成為現代制造業的主流技術,而微創新則在發揮現代先進制造技術的產能和效能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例如,當前已有不少大型制造企業建立了新型的、柔性化的生產線,企業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對生產流程、工藝、結構以及尺寸進行局部調整,以便根據市場需要快速調整產品線[6],并且避免傳統剛性生產線在產品轉換時所帶來的高額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成本。但柔性化生產線的可調整性具有一定限度,顛覆型創新因其往往需要對生產線進行大幅調整,超出了柔性化生產線的承受范圍,難以發揮其技術優勢。而微創新由于對生產線調整的要求少、幅度小,因而與柔性化生產線的技術特性具有較高的匹配度,更有利于發揮其靈活多變、高效低耗的技術優勢。由此可見,現代先進制造技術既為企業開展微創新創造了良好的硬件環境,同時也要求企業必須將微創新作為產品創新的主要途徑,才能充分發揮先進制造技術及設備的效能,避免無形的浪費。
三、產品微創新的基本策略
(一)主動轉換創新視角產品中的一些小問題對專業人員而言很容易解決,但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卻并非如此。這些問題雖然很小,但解決的好卻能大幅改善消費者的使用體驗。產品微創新過程中,創新人員不僅要將自己的身份從產品設計者轉換為產品的使用者,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擺脫自身專業知識構架和固有思維模式等的禁錮,嘗試以普通消費者非專業的視角來審視產品,進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持續發掘創新途經技術創新是產品創新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7]。但在“體驗為王”的消費時代,產品創新不能單純依賴高新科技,必須不斷發掘新的創新途徑,并重技術創新、體驗創新等多種途徑。在產品的微創新過程中尤其應該注重體驗創新,通過恰當的技術、工藝或材料等有針對性地滿足產品目標對象的消費需求,改善、甚至創造全新的使用體驗,進而產生良好的體驗創新效果。
(三)不斷拓展創新內容傳統的產品創新往往偏重物質功能,著力于增加產品的使用功能或提升其性能。但實際上產品的功能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除物質功能之外,產品的審美性、趣味性、互動性等精神功能也應該成為創新的重要內容。尤其在經濟發展水平不斷上升、社會需求層次逐漸向上遷移的形勢下,產品精神功能的創新往往能產生事半功倍的創新效應。由于微創新以用戶體驗為基礎,因此,在精神功能的創新方面更具優勢。如圖1所示名為“moon-glass”的茶具就側重于精神功能的微創新:設計者對茶杯內壁造型做了細微改動,使其在使用過程中隨著水面高度的變化呈現出與月亮類似的盈缺變幻,產生“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的人文意境,與使用者產生情感互動,營造出與眾不同的使用體驗,有效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價值。
(四)及時調整創新意識傳統創新往往致力于實現根本性的突破、產生顛覆性的新功能、新產品,但隨著技術壁壘的不斷消解,這一類型的創新越來越困難。而在產品同質化日漸普遍的背景下,設計的優劣、品質的高下往往體現于細節的處理上,所謂“見微知著”。因此,在產品創新過程中企業和開發人員必須轉變創新意識,從細節入手,圍繞“最能夠打動消費者的那個點”開展創新設計,通過微小的創新改變世界,而不是盲目地求大求全。
四、微創新的評價方式
微創新以改善用戶體驗為主旨,因此微創新成功與否也必須以用戶體驗作為評價依據。消費者對產品的體驗可以分為預期使用體驗與實際使用體驗:預期使用體驗是消費者在購買產品之前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預想而成的使用效果,這一預期效果也是消費者評價新購產品的內在標準。比如:消費者原來使用的手機運行某些大型軟件較為緩慢,那么運行大型軟件必須流暢,就會成為他們的預期使用體驗之一,并成為購買新手機的標準之一。實際使用體驗則是消費者購買產品之后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真實體驗。通過對比預期使用體驗與實際使用體驗能夠對微創新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價:如果某方面的實際使用體驗高于預期使用體驗,就意味著產品中相應的微創新較為成功;兩者基本持平則表示基本成功;而如果實際使用體驗低于預期,則表示對應的微創新較為失敗。
五、產品微創新的通用模式探究
雖然目前微創新在各領域的應用日漸廣泛,但學理層面的研究還較為薄弱,微創新的實踐應用缺乏系統而有效的理論指導。因此,在深入實踐的同時必須及時總結經驗,探索產品微創新的通用模式,不斷完善其理論體系。
(一)產品微創新的一般步驟1.掌握產品目標對象的預期使用體驗。預期使用體驗不僅是消費者評價產品的內在標準,同時也是產品微創新的重要依據,在產品開發前期必須掌握消費者真實、準確的預期使用體驗。在獲取預期使用體驗數據時必須兼顧針對性和普適性:針對性是指必須根據產品的目標對象設定數據來源,而不能隨意選取調查的對象群體;普適性是指調查數據必須達到一定規模,以使最終數據能夠體現產品目標對象的群體共性,而非個別消費者的個體特性。2.解析預期使用體驗中的訴求點。預期使用體驗當中往往蘊含著消費者對產品的某些訴求,包括顯性訴求和隱性訴求。顯性訴求是指消費者對產品比較明確的要求,比如很多消費者都喜歡使用大屏手機,以獲取更好的視頻或游戲效果;隱性訴求則是消費者比較籠統的、甚至尚未明確意識到的訴求,比如:大屏手機雖然給人們帶來了更加精彩的視覺享受,但也產生了操作上的不便,原先單手就可以完成的操作在大屏手機上必須雙手并用才能完成。因此,很多用戶都希望提高大屏手機的操作性。但“提高手機操作性”是一個比較模糊的訴求,不同的設計師會根據實際情況給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比如有不少企業就針對這一訴求開發了單手觸控模式,對撥號鍵盤和輸入盤做縮小、貼邊處理(見圖2),用戶只需一只手就可完成撥打電話、發短信以及解鎖等操作,而且可以左右手隨意切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手機的操作性,滿足了消費者的隱性訴求。3.通過微創新將訴求點轉化為創新點。改善用戶體驗的基本手段是利用產品的創新點來滿足消費者的訴求點,但前提是必須確定消費者最關心的“那個點”。因此,從預期使用體驗中解析出消費訴求之后,必須進一步篩選出消費者需求最為迫切的主要訴求,以便通過針對性的微創新優先予以滿足,從而快速、有效地提升消費者的實際使用體驗。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時選擇多個訴求點進行微創新時,除了消費者需求的強弱之外,還必須考慮這些訴求點之間的關聯性。一般而言,關聯度高的訴求點更易于形成產品創新的內在邏輯,并產生系列性的創新成果,進而為跨越性的產品創新奠定基礎。
(二)產品微創新的通用模式成功的微創新不僅能夠使消費者的實際使用體驗超越其預期體驗,同時還會促使消費者產生更高的預期使用體驗;而新的預期使用體驗中所包含的訴求點則將成為企業新一輪微創新的著力點,從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產品微創新模式(見圖3)。這一創新模式的優勢在于引入了消費者這一外部因素,將消費者的無窮消費需求轉化為企業創新的核心動力,較好地克服了阻礙創新的內部惰性,也較好地解決了在企業中普遍存在的缺乏持久創新動力的難題。
作者:王岳 單位: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