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規劃導向下的示范村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通過對蘭考縣徐場村現狀的調研分析,對該村發展規劃的方案進行了探討,從產業規劃和村莊發展建設的各個方面提出了規劃的最優方案,為村莊建設的具體實施提供基礎。同時,針對新農村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法.通過對規劃方案的詳細分析,總結出在新農村規劃設計中,應把產業規劃發展與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把重點放在村莊產業結構布局、創新村莊特色產業、生態觀光農業和鄉村面貌的改善上。
關鍵詞:鄉村規劃;產業規劃;設計;規劃建設
1引言
鄉村是一個不斷發展、演變的社會經濟文化物質實體。傳統的生活狀態、自發的社會組織、樸素的價值觀念、獨特的地域文化和無法復制的歷史變遷等都表現在鄉村空間組織模式和文化表征過程中,使“一組組家庭分布在一個空曠的荒野上”,[1]顯示出特定的含義。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城鎮化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到2016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57.4%,[2]但仍有7億多人口生活在農村。鄉村的未來如何發展將直接關系著這部分人的幸福生活,關系這部分人的去留問題,但由于歷史的種種因素,城市和鄉村“二元”結構的存在及“重城輕鄉”的思想使鄉村規劃建設一直處于相對薄弱的環節。[3]在我國快速發展的城鎮化的過程中,“大建設”加“大破壞”的混亂城市化[4-5]已經給鄉村文脈的傳承、保護和人居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6]在新型農村發展建設過程中,產業規劃和生態環境建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產業規劃決定村莊的未來發展方向和進步空間,而建設規劃決定了村莊的空間形態的科學化制定,[7]健康的景觀格局是維持村莊產業發展及人文精神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條件。[8]在規劃建設過程中,規劃者應把產業發展和建設規劃有機結合起來,發展經濟的同時著眼于打造一個不同于城市的外圍生態景觀面貌。[9]近年來,隨著農村的快速發展,農村城鎮化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勢所趨,只有通過對農村建設的科學管理,引導和控制農村建設,才能保證農村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笆晃濉逼陂g,我國平均每天約有20個行政村消失,[10]應該如何對待那些即將消失的鄉村,能否把傳統鄉村空間實踐與村民社會組織完美融入制度化的鄉村規劃中;怎樣建設保留下來的鄉村,使鄉村規劃實踐主體與傳統的空間建構主體有機統一,科學合理地傳承鄉村社會歷史文化和地域空間特征,這是歷史賦予規劃實踐者的一個重要使命。
2項目概況
徐場村位于河南省蘭考縣固陽鎮西南角,距離蘭考縣城17.5km。該村從1985年開始生產民族樂器,目前,樂器生產企業已發展到52家,民族樂器產品主要有古箏、古琴、琵琶,并形成了一條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年產各類樂器52440臺,年產值達9500萬元,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徐場村村域范圍內總用地2.8km2,全村耕地320畝,主要分布在村落四周。該村地形平坦,無集體建設用地,目前正在申報中。
2.1發展優勢
在中央、省、市全面推動特色示范村建設進程中,徐場村作為河南省委、省政府重點支持的示范村,獲得了各級領導和各職能部門的鼎力支持,能得到優先發展的機遇,發展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產業優勢:古典民族樂器制作產業成為其顯著的特色,也是整個蘭考縣民族樂器產業發展的核心。2)徐場示范村村民和村支兩委強烈要求發展和積極參與建設的意識。便利的交通區位優勢:東鄭公路和日南高速貫穿示范村北部,南接蘭考縣城,距縣城約17.5km,距東明黃河森林公園約7km。3)水資源較為豐富:距離黃河11.8km,黃河水為示范村提供了較為充足的水資源,水利設施條件較好。同時地下水水質良好,儲量豐富。4)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人文資源和純樸的民風、民情,古琴加工制作手藝聞名全國。
2.2示范村整體風貌
村莊肌理良好。村莊空間呈南北長,東西窄形態,四周環繞農田。道路貫穿村舍與廣場,路面干凈整潔,綠植覆蓋率較高??臻g布局緊湊。村舍依路而建,房屋以現代風格為主,自然村則較好的保留了傳統風貌。屋青磚青瓦和紅磚紅瓦房、現代平房、別墅錯落有致,無大體量建筑。
2.3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
1)產業結構特色欠鮮明,樂器制作作坊過于分散,不利于規模集約化發展,同時村莊古典樂器產業操作不規范,大多數家庭作坊沒有專用操作間,木材加工過程中產生噪音和鋸末揚塵,對居住環境造成較大污染。2)村落傳統風貌不足,建筑多為90年代的磚混結構房屋,造型單調缺乏特色。個別房屋空置,年久失修,星星點點的藍色鐵板房,突兀地出現在民居中,與村落環境顯得格格不入。村民住宅設施大多數比較簡單、適用,宅基地占地較多,土地浪費現象嚴重。3)公共服務設施有待提升。道路雨水污水排放設施不完善;電力設施相對滯后,村民擴大生產后電力線網無法及時跟進,出現私自拉接電線,既不美觀也不安全。垃圾無分類收集處理。4)公共空間以雜植為主,缺失文化活動場所和文化符號,路燈等街頭小品及附屬構筑物,設計粗陋,缺乏美學效果。
3總體規劃設計
3.1對接上位規劃
根據《河南省蘭考縣縣域新農村建設規劃(2015-2030)》,堌陽鎮規劃定位為蘭考縣副中心,是蘭考縣兩個中心鎮之一。范場行政村行政村職引導方向為工業型,被列入歷史文化特色村。主導產業以泡桐產業鏈,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強板材加工產業鏈下游發展,規范堌陽民族樂器產業發展。
3.2產業發展定位與目標
根據徐場村在生態環境和民族樂器產業氛圍方面的優勢,同時又考慮到其他方面的限制,將徐場村定位為蘭考縣特色村莊中的“中國古琴古箏手工作坊式特色產業村莊”,以古琴和古箏作坊體驗為主導產品的“中國民族古樂器文化體驗基地”,規劃目標把徐場村建設成為聚焦古典樂器制作,放眼中國、專注古典,兼顧歷史經典與創意產業,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和休閑度假功能的主題小村莊。1)樹立文化品牌,打造高品質古琴古箏手工作坊部落構建并強化徐場村“琴”有獨鐘的古琴古箏手工作坊村落形象,提煉家庭式古典樂器制作的文化元素,建立徐場村人琴合一的價值認同,多角度保留保護現有村莊古樂器制造的鄉土習俗和文化本底,打造享譽世界的古琴古箏手工琴坊部落。引進國際知名古琴古箏演奏家和受益人落戶村落,加強古樂器的創新研發。2)打破單一業態,創建中國民族古樂器文化體驗基地圍繞古琴古箏手工作坊制造產業,創建我國古樂器文化博覽、演藝、制作、培訓等體驗基地,傳播古琴古箏文化符號,打破徐場村原有單一制琴和板材供應的業態,豐富和延伸古琴古箏產業鏈條,增設會展、觀光、體驗、培訓等現代服務業態。3)提升村容村貌,建設最具吸引力的可持續發展鄉村基于對現有村莊肌理的保護,優化空間結構,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空間,以問題為導向,有針對性地開展村莊空間治理,更新提升整體村容村貌,增強村民的集體意識。開展具體的文化活動設計展示和村莊環境改造行動策劃,使村民真正參與到村莊發展過程中,并逐漸形成村民與發展動力之間的互動。通過民族樂器文化體驗活動、古樂器制作手工藝體驗等,實現鄉土教育功能,培育鄉村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3.3四村聯動發展規劃
范場行政村村域包括四個自然村,分別是范場村自然村,徐場村自然村,周場村自然村,李新莊村自然村,目前,規劃在建行政村村委會,位于四個村莊的中心,包括電商平臺、衛生室、活動室、便利店、文體廣場、公共廁所等公共服務中心與一體。范場行政村規劃結構為“一心,兩核,五組團”。其中“一心”指公共服務中心,承載區域行政、文化、教育、醫療、養老和電子商務等公共服務功能?!皟珊恕奔磿剐蓍e核與金融商貿核,會展休閑核承載古樂器展銷、體驗以及休閑等功能,為徐場村古樂器產業的發展提供公共服務支撐;金融商貿核位規劃提供金融、商貿、特色餐飲等商業服務功能,旨在促進范場行政村的金融商貿發展。產業組團和范場居住生活組團,周場居住生活組團,李新莊居住生活組團三個生活居住組團。綜合服務組團包含公共服務中心,會展休閑核與金融商貿核三部分,承載了范場行政村村域的生產、生活和金融商貿等綜合服務功能;徐場特色產業組團以徐場村為核心,主要發展古典民族樂器的加工制造與銷售;其他三個生活居住組團,主要作為村民生活居住區(圖1)。
3.4四村道路交通的聯動規劃
道路規劃是新農村進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重點。道路建設應首先具有當地特色的、與現實情況和未來發展相適應的道路網規劃,示范農村道路建設規劃要將新農村建設與城市規劃相結合,使新農村對內有合理的路網,對外有與城市相連接的便捷的交通,逐步減少城鄉差別,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并保證道路建設可以符合新農村生態發展、經濟生活的基本要求。[11]1)路網結構的規劃。規劃將閆壩公路和堌儀公路升級為縣道,道路紅線寬度為20m,采用二級公路標準;規劃將現狀村村通道路升級為鄉道,道路紅線寬度為14m,采用三級公路標準;將村內小路升級為村道,并將其進行拓寬,道路紅線寬度規劃為10m;過村莊段考慮到村莊內房屋建筑間距,為減少拆遷量,將紅線寬度調整為5-8m。新的規劃道路體系將四個自然村貫穿聯動,有機結合,加強了村與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2)部分道路硬化與原有道路的疏通。將現有土路進行道路硬化,使徐場村村莊道路100%道路硬化;盡量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疏通原有村級支路,以形成完整的路網系統。3)道路兩側路面治理。將現狀道路路面兩側的障礙物進行清理,以拓寬現有道路路面的實際利用寬度,以改善村內交通環境。
3.5公共服務設施的聯動規劃
為加快各組團融合發展,提高徐場村集聚力、輻射力和帶動力。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融合是各個組團融合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應當樹立整體發展理念,推進理念融合,加強統籌協調,推進規劃融合,聯建共享設施,推進布局融合,以公共衛生、文化教育設施、體育設施為重點,加強服務設施的聯動建設。
4徐場村整體規劃
4.1基本原則與規劃內容
以保護生態環境和基本農田為前提,提出村莊空間規劃管制措施。以產業發展預測人口及用地規模,控制村莊建設用地總量。以落實產業需求為核心,充分落實精品產業、文化展示、生態體驗等產業對空間的功能要求。村域層面落實支撐產業發展和村莊提升性要求的各類基礎設施。
4.2徐場村空間結構規劃
通過對村莊的居住、各類產業的分區布局,在村莊整體空間上形成了“一軸、多組團”的空間布局結構。“一軸”,指古樂器產業旅游發展軸。“多組團”,指現代農業組團、古樂器制造組團、會展休閑組團、商業貿易組團居住生活組團等5個組團(圖2)。
4.3徐場村產業布局規劃
徐場村域產業規劃主要分為9大片區。分別為北部的觀光農業種植區,西北部的高效農業種植區,中部的古樂器制造區,南部的居住生活區,東部的古樂器展銷區、古樂器體驗區、公共服務區、金融商貿區和特色餐飲區。觀光農業種植區,以千畝桐林和觀賞性農作物種植為主,吸引游客游覽觀光,了解桐木有聲的材料特性,介紹徐場村是全國樂器板材市場的最大供貨基地。高效農業種植區,以種植有機果蔬和農作物為主,是游客采摘和種植的體驗區。古樂器制造區,主要位于徐場村北部,是古琴古箏手工作坊集群區,入戶觀光手工作坊制作過程。居住生活區,主要位于南部,村內一層老宅居住集中區域,吸引游客欣賞北方地區的民居建筑風貌(圖3)。
4.4村莊建筑規劃
村莊建筑整體色彩應以灰色為主,紅色(建筑屋頂、少量彩鋼瓦)和藍色(廠房、簡易彩鋼瓦房)相間其中的風貌。以中原地區鄭州、開封地區的傳統村落如海上橋、方鼎、朱仙鎮等村落風貌來看,結合徐場村的特色,平衡整體村莊的色彩,獲得村落建筑色彩體系,以70%的灰瓦青磚為材料,20%白灰墻和10%木構門窗作為點綴。除了對徐場整體風貌進行整治和再造,對于村民未來自行加建房屋進行嚴格的色彩控制,以形成“青瓦為主、灰墻白墻為輔”的建筑整體風貌。
4.5村落文脈規劃設計
創新與發展徐場村民族樂器制作品牌,提升樂器品牌知名度,提升其樂器文化符號,傳播制作古琴、古箏等民族樂器的文化形象,凸顯徐場村民族古典樂器和音樂文化的深度與內涵、藝術表現力、審美價值以及樂器產品的形式,打造國家民族樂器生產基地。傳播民族樂器手工制作的文化符號提升作坊主的創新技能和音樂素養,傳統民族樂器教育走進本土中小課堂,承辦多種新式的古典民樂活動。
4.6公共空間規劃
1)文化廣場。保留原有廣場功能布局,改善地面鋪裝,控制周邊居民住宅的建筑風貌。增加古琴文化介紹,增加浮雕文化墻。以提升文化場所精神內涵。2)街角公園。在原有規模和形態上,增加亭子,座椅和重新鋪裝地面,以滿足居民的休閑娛樂??刂浦苓吔ㄖ娘L貌,在民宅外墻處種植常綠灌木。道路東側的民宅入口處進行綠化,與街角公園和諧呼應,有機統一。3)停車場公共景觀空間。從風水的角度上重新設計,創建游人停留空間,做到動與靜的分離。優化道路與景觀的關系,讓游人能夠在照壁前留影且避免游人對道路和車輛造成干擾。4)竹林公園。堅持低影響開發理念,利用原有的垃圾焚燒坑改建為生態景觀污水處理系統。基于原有的樹林,對其改造綠化,種植竹子,增置竹林七賢撫琴為主題的雕塑,豐富文化內涵,構建居民和游客的休閑游憩場所。
4.7道路美化
村內主要道路的排水設施上通過加種綠植的方式進行美化。庭院中的墻背景采用傳統景框模式借景、透景。打通部分圍墻,以建成通透式圍墻設計,對于封閉墻面,可以采用彩繪的方式進行美化,增加文化藝術內容,繪制內容可以是中國傳統樂器的各種形式與簡介和傳統經典詩歌。
4.8低影響開發建設
鄉村建設應堅持低影響開發建設理念,將海綿城市建設措施用于鄉村建設,轉變思想,改變用水方式,保護和改善水生態環境,創建系統性的鄉村水系空間網絡格局,提升加工制作車間環保意識,作坊應配備廢水處理裝置,設置標準噴漆房加廢水廢氣處理裝置,與此同時,當地政府部門要起到引導和1-四村聯動發展結構圖2-村域空間結構規劃圖圖圖3-村域產業布局規劃圖督促的作用,創新鄉村環保的工作機制,促進生態人居環境的建設。
5結語
通過對徐場示范村的規劃設計與建設分析,總結出在實施新農村規劃建設過程中,應著眼于村莊規劃建設的各個方面,注重村莊規劃與產業規劃的有機結合,創新發展本村產業特色,因地制宜,解決好功能配置,總體布局,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筑風貌和生態景觀等問題,從根本上改善村莊面貌。加快推進城鄉產業融合,促進鄉村產業經濟持續的增長,摒棄城鄉二元結構,重視頂層設計和村民的積極參與。在這一過程中,鄉村產業規劃和生態空間格局是鄉村建設治理的中心和重點,應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以村民視角,結合規劃專業知識,協調好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關系,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是鄉村優美如畫的自然環境的詩意寫照,做好示范農村規劃建設是我國面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全面提高農村生活環境質量和精神文化品質的重要手段,是發展鄉村經濟與文脈的傳承、發展和保護的重要舉措,是一項歷史性任務,這個過程中涉及了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總的來說,就是一場綜合、全面、艱巨的社會變革。[12]
參考文獻:
[1]王昀.向世界聚落學習[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2]國家統計局:2016年末,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7.4%
[3]朱志萍.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變遷與城鄉一體化[J].軟科學,2008,22(6):104-108.
[4]吳良鏞.北京憲章:建筑學的未來[M].中英文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5]吳良鏞.中國建筑文化的研究與創造[R].北京:百家講壇,2005.
[6]崔伊飛,譚海平.生態規劃和設計在新農村聚落景觀中的應用[J].廣東農業科學,2011,38(19):184-185.
[7]申妍.北京新農村規劃編制體系框架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09(23):116-118.
[8]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等.新農村建設規劃與城市擴張的景觀安全格局途徑[J].城市規劃學刊,2006(5):38-45.
[9]張靜,丁奇.新農村規劃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對策探索:以北京市延慶縣劉斌堡村為例[J].生態環境,2007(4):144-146,159.
[10]李萍君.村莊規劃是新農村建設中一個重要的使命[J].消費導刊,2007(8).236-236.
[11]張廣芬,劉剛.新農村道路規劃與設計探討:以太原市東峰新區道路規劃設計為例[J].城鄉規劃,2010(3):34-35
[12]吳仲斌.充分發揮各類鄉村組織的作用[J].紅旗文稿,2006(13):21-23.
作者:姚小旭 韓陽 史雅娟 王祖遠 蔡雪輝 單位: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