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策略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林下經濟是一種高效的林業循環經濟,是進一步拓寬林業經濟領域、促進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現代林業的必由之路。綜述了滄州市林下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重點分析了滄州發展林下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可行性發展建議,旨在為推動滄州林業事業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滄州市;林下經濟;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林下經濟是在農林復合經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綠色產業,是建設現代林業和多功能林業的重要領域之一[1]。發展林下經濟是充分利用林地資源,提高林地產出,促進農民增收,鞏固林改成果的重要渠道,已成為推進林業產業化建設的有效手段。如何拓寬思路,發揮林下經濟優勢,充分挖掘林下資源潛力,提高林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已成為當前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和廣大林業經營者共同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1滄州市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現狀
“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來,滄州市堅持“增林擴綠,林果并重,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相繼啟動了退耕還林、沿海防護林、防沙治沙等國家重點工程,大力實施了綠色滄州攻堅行動,有林地面積大幅增加,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積達到30.39萬hm2,森林覆蓋率達到31%。在大規模開展造林綠化活動,積極推進林果產業發展的基礎之上,滄州市立足當地優勢,注重“林業增綠、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相結合,努力轉變林業發展模式、優化林業產業結構,積極探索發展林藥、林糧、林菌、林菜、林殖等林下經濟模式,以短養長,增加造林農戶的近期經濟收入,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截至目前,滄州市共發展林下養殖0.21萬hm2、林下種植3.57萬hm2。其中,任丘在出岸、于村、青塔等發展0.33萬hm2文冠果下套種油用牡丹“兩桶油”模式。獻縣在陌南、陳莊等發展林下棚舍養殖40余萬m2,每年增收1000余萬元。孟村縣嶺豐苗木專業種植合作社積極流轉土地造林266.67hm2,林下種植藥材33.33hm2、種植蔬菜213.33hm2,大幅增加了土地產出效益,被評為國家級林下經濟及綠色產業示范基地。
2滄州市林下經濟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
2.1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滄州各縣(市、區)都在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在林地增效、林農增收、經濟發展、生態改善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上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尚未形成大氣候,存在著諸多不足。
2.1.1發展規模小,布局分散。截至2018年底,滄州市有林地面積為30.39萬hm2,而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面積為3.57萬hm2,林下資源利用率僅10%左右,而且林下種養多為單一的種養,還處于探索階段,種養規模小、散、碎,多處于自發狀態,市場化程度極低,競爭力弱,沒有將林下產品經濟效益發揮到最大。
2.1.2缺乏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帶動。目前滄州市雖然有孟村縣嶺豐苗木專業種植合作社、肅寧縣紫色秋天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及肅水灣林業基地等專業合作社和基地的典型示范,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高效運作模式沒有得到廣泛開展、推廣和利用,大多數仍處于農戶獨立經營、聯戶、聯組的粗放自然經營狀態,林下種養零星、分散,沒有形成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的復合生產經營發展格局,缺乏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的組織與規范。
2.1.3缺乏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由于發展林下經濟缺乏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林農發展規模化的林下經濟產業受到較大限制,處于競爭劣勢,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另外,林下經濟是一種技術密集型產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不能在林農群中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林農在種養過程中缺乏科學的種養技術和管理方法,造成病蟲害發生率較高,致使種養成本過大,經濟效益不高。
2.1.4群眾認識理解有偏差,發展林下經濟的動力不足。部分林農思想不夠解放,對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優勢、發展模式、扶持方式和優惠政策認識不到位,認為林下種養與普通種養區別不大,甚至經濟效益還比不上普通種養,怕吃虧、怕賠本,畏首畏尾,缺乏參與熱情,對發展林下經濟持懷疑觀望態度,認為發展林下經濟模式周期長、收益慢,不愿意把精力投入其中,缺乏做大做強的林下經濟產業意識。
2.2發展林下經濟的幾點建議
2.2.1出臺扶持政策,拓寬融資渠道。滄州市各級政府要在充分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以發揮各縣市地域優勢、產業優勢為前提,研究制定與林下經濟發展相匹配的稅收、貸款、貼息、補助等相關政策,強化政策引導,建立以獎代補機制,加大投資標準,拓寬投資范圍,進一步提高林下產業發展資金扶持力度,簡化信貸程序,發展信用貸款擔保體系,增強種養大戶本身抵抗風險的能力,從而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把林下經濟作為新亮點、大產業強力有效推進。
2.2.2培育重點龍頭,帶動區域發展。要把培育壯大重點龍頭企業、先進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作為推動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發展策略,要立足滄州實際,依托“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積極創造條件,在技術改良、規模擴建等方面,給予政策和資金的支持,鼓勵林農搞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實施“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品牌特色戰略,不斷做優、做細、做強,滄州16個縣(市、區)要重點扶持一批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林下種養一體化的大戶和企業,使之成為林下種養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以點帶面,有效帶動整個區域的規模化、深層次發展。
2.2.3科技支撐,技術服務。充分發揮農林科研和技術推廣機構的作用,加強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與推廣,大膽探索林下種養新模式,形成成熟技術。同時,滄州市各林業主管部門要通過“專家服務”“科技趕大集”“專家小分隊”和“專題技術講座”等形式,深入林區、農戶和林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咨詢、培訓、示范等活動,及時解決林農在林下經濟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效提高滄州各地林下生產的標準化水平。
2.2.4拓寬發展模式,力促林旅融合發展。林內大量負氧離子及其他空氣因子對人類健康有益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開展林下立體空間種養基地建設的基礎上,加快林下療養院(樹屋)、森林氧吧、森林瑜伽等林下康養模式的開發[2],同時,與滄州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在整合資源、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鼓勵發展創意林業、休閑林業、觀光林業和鄉村旅游業,開發林下花園、采摘園、“農家樂”等項目,加快推進森林人家建設,打造“吃、住、購、娛、消”的一體化產業基地,最終實現綠利雙贏。
2.2.5加強信息服務,打造“互聯網+林下經濟”模式。依托APP、互聯網平臺(如中國園林網等)、QQ、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平臺,一方面,開展網上咨詢、網上學習、在線請教、網絡調研,讓林農及時了解種養業價格走勢,掌握種養關鍵技術,同時實現林農與相關林企的有效對接,使其在短時間內獲取更多市場信息,以便規避市場風險,促進林下經濟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加大對林下種、養、娛的產品營銷和品牌宣傳力度,著力打造縣域林下經濟“品牌+特色”的發展模式,走出新型農村林下經濟發展的道路,探索綠色經濟新增長點。
參考文獻:
[1]張良勇.我國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J].江西農業,2019,(2):98.
[2]張瑤,劉笑冰.基于林下經濟發展的森林旅游資源開發利用[J].中國林業經濟,2019,(2):143-144.
作者:王長雷 孫聰 李瑩 單位:河北省滄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