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原料乳價格波動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原料乳價格波動過大不利于奶牛養殖業發展如果原料乳價格過低,奶農將不堪成本壓力,減少投入,甚至會殺牛、倒奶,造成奶牛存欄下降,原料乳供不應求。例如,2000年至2007年上半年,飼料價格持續上漲,原料乳價格并沒有相應提高,奶牛養殖業虧損嚴重。據農業部統計,2007年全國約40%的奶牛養殖戶出現不同程度虧損,平均每頭奶牛收益比2006年減少1500元;另外,2007年豬肉價格大幅上漲推動牛肉價格上升,因此導致“殺牛賣肉”。提高原料乳價格會刺激奶農的養殖積極性,但原料乳價格過高,一些國內乳企將減少原料乳收購,轉而進口奶粉,再制成常溫奶、酸奶等。雖然2013年國內原料乳價格居高不下,但從長期來看,這種高價的維持不一定使奶農受益。2013年,歐洲平均奶價是3.15元/kg,成本為1.80元/kg,奶農接受價格是2.40元/kg,歐洲的原料乳成本和價格遠遠低于國內[2]。當國外奶源緊張狀況緩解,新西蘭奶粉從“肉毒桿菌”事件陰影中走出,我國下調部分奶粉進口暫定稅率的規定開始實施,一些國內乳企為降低成本會繼續轉向國外奶源。另外,原料乳價格過高,奶農會盲目擴大飼養規模,市場飽和后又將出現新一輪的倒奶、殺牛情況。
1.2原料乳價格波動過大將抑制乳企發展原料乳是乳企的原料,價格降低會減少乳制品成本,但原料乳價格過低會抑制乳企技術創新的動力。原料乳適當提價會促使乳企為化解成本壓力而采用新技術,進行產品升級等。例如,2010-2012年,貝因美公司旗下高端產品市場占比從7.9%提高到9.3%;2013年,伊利股份、蒙牛乳業和光明乳業高端產品市場占比均比上年有大幅度提高。但如果原料乳價格過高,乳企難以消化高昂的成本,必將推高乳制品價格。2013年,三元乳業收奶成本最高上漲了50%,蒙牛乳業部分區域收奶成本上漲18%[5]。同年,伊利、蒙牛和光明的普通純牛奶漲價超過30%[6]。自2013年8月開始,在龍頭乳企帶動下,其他乳企紛紛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乳品價。另外,原料乳價格上漲幅度大還會導致乳企打價格戰,進行無序競爭,行業利潤空間大減,繼而使奶農虧損。
1.3消費者是原料乳價格波動的最終承擔者原料乳價格波動最終會通過終端產品傳導到消費者身上。據有關監測數據,2013年以來,全國塑袋裝純牛奶價格一直呈上漲走勢,其中8月份以來價格漲速較快。與1月1日相比,12月27日的塑袋裝純牛奶全國日均價格上漲17.7%。全國約9成省區市塑袋裝純牛奶價格上漲,其中北京、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價格漲幅在3成以上[7]。如果原料乳價格過低,會導致奶農減少飼料投入,甚至添加違禁物質,降低原料乳質量,影響乳制品安全,進而影響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和對國產乳制品的消費信心。
2保證原料乳價格合理、穩定的政策建議
2.1科學制定乳業發展規劃,規范原料乳交易,建立監測和預警機制供求關系是影響原料乳價格的主要因素。要保證供求平衡,必須綜合考慮區域發展規劃、消費者對乳制品需求情況、飼草飼料和土地等資源條件、乳制品進出口狀況等,科學制訂乳業發展規劃。要規范原料乳交易,加強對合同執行情況和奶站的管理,放寬奶源的地方性保護政策,使原料乳價格變化體現成本、供求關系,反映市場規律。同時,要建立飼料和原料乳價格及乳制品進口的監測和預警機制,及時發現飼料和原料乳價格波動異常及乳制品進口激增對原料乳價格波動的影響。
2.2建立合理的原料乳價格形成機制,實行第三方獨立檢測制度要盡快完善原料乳的計價體系,以此作為制定原料乳價格的法律依據。建立由政府有關部門牽頭,奶業協會、奶農合作組織、乳企和奶農等參加的原料乳價格形成機制。實行原料乳最低收購價格制度,在首先確保在乳業中居于最重要地位,但現實中又是弱勢群體的奶農利益的基礎上,兼顧乳企和消費者的利益。實行原料乳收購的第三方獨立檢測制度,真正實現原料乳收購的以質論價。
2.3健全乳企與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奶農組織化程度目前,乳企與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合理,一旦市場波動,乳企首先保護的是自身利益,降低原料乳的收購價格,限制原料乳收購量,不能實現風險共擔。乳企與奶農之間應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體。另外,要引導和鼓勵奶農建立合作化組織,提高奶農組織化程度,并著力培育一批現代職業奶農隊伍,加強奶農在原料乳定價中的話語權。
作者:魏秀芬周瑩單位:天津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