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退役運動員就業思路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運動員退役后的安置關系到這個群體的穩定,甚至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從歷年的報道中,不難發現有運動員退役之后生存艱難,如舉重運動員鄒春蘭、才力,長跑運動員艾冬梅、郭萍,跳水運動員唐穎等。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運動員長時間訓練和比賽形成的專業技能應用面狹窄,加上文化素質普遍較差,導致退役后再就業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運動員退役后的再就業入手。我們就河南省退役運動員的流向進行調查研究,探索他們退役后就業流向的區域分布,嘗試尋找改善此問題的辦法。
1河南省現有關退役運動員安置的政策
運動員屬于高險種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在我們的調查中運動員受傷比例較高,但也與項目有關,如水上項目受傷比例約為89.2%,籃球受傷的比例高達91.8%,與葉銳彬[1]的調查略有出入。并且運動員一般從少年開始訓練,文化成績普遍較差,專業技能單一,就業面狹窄,很容易造成退役后就業困難。為此,國家很早就開始關注運動員退役安置的問題,我們初步統計自1956年以來,國家層面頒布的有關運動員社會保障總體方面的政策性文件7個,有關退役運動員上學的文件3個,就業安置文件4個,運動員傷病及保險方面的文件5個,職業轉換過渡期工作方面的文件1個。這些文件在退役運動員文化素質教育、退役后工作安置及其他社會保障體質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規定,但由于退役運動員數量龐大和工作技能的缺失等問題的限制,仍有大量退役運動員無法正常實現二次就業。就河南省而言,這種情況也普遍存在,2007年河南省在冊運動員665人,待業人數為112人,所占比例高達16.8%[2]。河南省極為重視這個問題,在國家有關政策的基礎上,2004年聯合六個廳局共同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工作的意見》[豫體字(2004)24號],對退役運動員的安置渠道做了明確的規定。河南省體育局從2008年開始舉辦退役運動員職業轉換過渡期就業培訓,2012年5月成功促成了88名退役運動員的二次就業,其中43名通過在北京體育大學為期一年的培訓合格后成為河南省體育局各項目運動管理中心的教練員[3]。不過面對運動員平均每年15%[4]的淘汰率,再加上往年積累的待就業退役運動員,仍有不少退役運動員無法實現就業。
2河南省現有退役運動員安置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河南省關于退役運動員安置工作的渠道大體上分為三類。第一類屬于政策性安置,主要指向體育局下屬各行政單位,如乒乓球削球手張輝退役后擔任河南女隊主教練等,但是這類工作能接收的人員數量很少;第二類是進入高等學校學習,既能夠提升文化素質,又能拓寬就業渠道,是很好的選擇,但也存在相應的問題。一方面仍然是文化底子太差,能否正常完成學業就是個考驗;另一方面是政策上能照顧而接收退役運動員的學校都是體育院校,另外基于優秀運動員的限制,那些沒有取得過好名次的運動員上學仍然存在很大問題;第三類是選擇一次性接受運動員退役經濟補償之后自主擇業,這些人一部分走上經商的道路,一部分在各類社會俱樂部內工作,還有一些四處飄蕩;第四類為等待安置。從我們調查統計的結果來看,政策性安置的人員約占9.6%,進入高校學習的約為27.3%,自主擇業和等待安置的共占63.1%。現在這些就業渠道存在的問題在于能給退役運動員提供持續性工作技能的支持比較少,除去少量成績優秀和少部分社會關系較好的退役運動員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其他退役運動員受到各種局限,就業就比較艱難。
3探討解決退役運動員就業難問題的辦法
目前河南省退役運動員就業最主要的問題是渠道狹窄,大部分就業選擇還是在體育行業的圈內,我們認為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拓寬就業渠道,幫助他們完成就業。在綜合多方因素考慮之下,我們認為運動員退役之后的職業技能培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
3.1職業教育規模逐漸壯大,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體現了職業教育的價值所在目前我們國家需要的人才呈金字塔式的結構,高層精英占少數,中等技術人才占一部分,基礎人才占大部分。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和智能化程度的提高,需要的基礎人才的比例越來越低,更多的是需要中等技術人才和高層精英,這也是歐美國家目前的人才結構現狀,比如工業強國代表德國的學生升學選擇職業教育的比例就高達7o%[5]。所以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教育會越來越重要,這與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也非常吻合。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的比例逐年升高,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魯昕[6]表示,2008年中國中等職業學校達14000多所,比改革開放初期增加3.19倍,年招生規模突破810萬人,在校生2087萬人。2014年5月教育部更計劃把600所本科院校轉向職業院校,由此可見國家隊職業教育的重視。
3.2職業教育種類較多,退役運動員可在眾多項目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技術目前職業教育開展的專業科目幾乎涵蓋了各行各業,特別是應用廣泛的電腦維修、汽車裝潢與維護、廚師培訓、發藝培訓、裝潢設計、電焊、吊車等。這些行業發展紅火,用工需求量很大,學成之后無論是到用工單位工作還是自主創業,有技術就有更多機會。
3.3職業教育適合退役運動員的選擇職業運動員也屬于高智商的群體,因為他們都是把一種個人技能的潛力挖掘到極致。據研究表明,高水平運動員的智力分布曲線具有比一般群體的智力分布曲線更偏向優秀的趨勢,且智商達到了優秀的運動員的運動技能水平也相應較高[7]。所以退役運動員學習職業技術不存在智力障礙,同時運動員普遍具有不怕輸、不服輸的堅持精神和合作意識,對他們把技術學的更精和從事這些工作也有幫助。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術性人才,對個人文化素質的要求相對較低,對退役運動員來說更易于完成。
4實施措施
目前在舉國體制下參加訓練和比賽的運動員,為國家和地方省市爭得榮譽,體現更多的是政府意志,在運動員退役后的就業安置,政府不能置之不顧,但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運動員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因此合適的方式是政府牽頭組織與聯系,運動員個人積極參與。我們提出的操作步驟有五步:(1)心理疏導培訓。運動員一直參與訓練和比賽,退役后可能做的工作和體育毫無關系,工資待遇也可能達不到預期,他們必須要轉變思想,調整心態,才能更好地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所以單依靠運動員自我心理調節是不夠的,有必要請專門人員進行心理疏導;(2)有關勞動法、合同法重要規定的培訓。運動員在役期間的保障都有明文規定,不存在欺詐之說,但退役后進入社會重新就業,所以有必要學習一些有關的重要規定以維護自己合法的權益不受損害;(3)個人職業生涯規劃。運動員重新擇業,應根據個人的興趣和能力來選擇合適的職業。運動員退役時一般都已成年,對自己有較為清晰的認識,但對未來還是會感覺迷茫,在專門職業生涯規劃人員輔導下完成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對以后人生的長期發展有重要的意義;(4)參加職業技能培訓。退役運動員根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在專門的職業培訓機構或職業培訓學校完成職業培訓,學習有關的職業技術技能,為重新擇業打下必要的基礎;(5)擇業。政府聯合職業介紹中心根據個人學習情況推薦就業,個人也可自主擇業。其中前三步應由體育主管部門完成,因為他們對運動員的個人情況比較熟悉,工作容易開展;第四步應由專門的培訓機構或職業院校來做,畢竟覆蓋的職業層面比較廣、技能培訓更具專業化;第五步由體育主管部門、職業介紹中心和退役運動員共同參與,各司其職完成擇業。
5結論
運動員退役后就業難的問題一直存在,原因也很明確,本文認為應該從職業教育的角度入手尋求就業的突破口。首先運動員要轉變觀念,就業不一定局限于體育的行業,可以通過職業技術培訓學習新的謀生手段;第二,退役運動員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分為五個步驟:(1)心理疏導培訓;(2)有關勞動法、合同法重要規定的培訓;(3)個人職業生涯規劃;(4)參加職業技能培訓;(5)擇業。第三,政府和個人應該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完成運動員退役后的職業技能培訓。
作者:王記生 單位:鄭州信息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