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牛肉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中國牛肉出口量及其在世界牛肉總出口量中所占的比重均呈現下降趨勢,如表1所示。其中,牛肉出口量由1995年的10.6萬t降至2010年的4.7萬t,在世界總出口量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1.56%降至2010年的0.48%,除2010年外,中國牛肉出口額占世界比重均低于出口量所占的比重,說明我國牛肉出口單價較低。從進口的角度看,中國牛肉進口量呈波動上升趨勢,由1995年的7.59萬t增至2010年的16.71萬t,增幅明顯;與此同時,中國牛肉進口量占世界的比重也呈現較為明顯的波動上升趨勢,牛肉進口額占世界的比重均高于進口量所占的比重,說明我國牛肉進口單價相對較高。從中國牛肉的出口結構來看,冷鮮、凍牛肉和牛肉制品的出口量居多,約占牛肉出口數量的78.9%,其中冷鮮、凍牛肉的出口量及其占牛肉總出口量的比重均呈現波動變化狀態。2010年中國冷鮮、凍牛肉出口量為2.22萬t,占牛肉出口總量的46.69%。20世紀90年代以來,牛肉制品出口量也有所下降,1995年最高峰時期出口牛肉制品的量達到5.87萬t,2010年下降到了1.43萬t,但是近年來牛肉制品的出口量已經大大超過了冷鮮、冷凍肉的出口數量,所占比重也大幅上升(表2)。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質牛肉的進口需求逐漸增加。1995年中國進口冷鮮、凍牛肉為5.83萬t,2010年增至12.84萬t,占牛肉總進口量的76.8%。由表3可以看出,中國進口結構中比重最大的是冷鮮、凍牛肉,其次是牛雜碎。中國大量進口牛雜碎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初期進口的牛雜碎較少,到2008年牛雜碎進口的數量增加幅度較大,占牛肉總進口量的80.73%。
2肉牛產品貿易競爭優勢指數測定
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radeCompetitiveIndex)表示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用公式表示為:TC=(Xit-Mit)(/Xit+Mit)。在公式中,X、M分別表示出口額和進口額,i表示某一國家或某一產業、某一產品。貿易競爭優勢指數是行業國際競爭力分析的一種有力工具,能夠反映本國生產的一種產品相對世界市場上供應的他國同種產品來說是否具有競爭優勢,該指數綜合考慮了進口與出口2個因素,能夠反映一國某一產業部門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是否具有競爭優勢。如果TC>0,表示該國該種產品的生產效率高于國際水平,具有貿易競爭優勢,數值越大,優勢越大。反之,如果TC<0,則表示該國是該產品的凈進口國,該種產品的生產效率低于國際水平,處于競爭劣勢。從中國牛肉產品的貿易競爭優勢指數來看(表4),中國牛肉、冷鮮凍牛肉及牛雜碎的貿易競爭優勢指數都小于0,說明中國是牛肉、冷鮮凍牛肉及牛雜碎的凈進口國,生產效率低于國際水平,處于競爭劣勢,且牛雜碎競爭力劣勢最大。1995—2010年,牛肉制品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全部大于0,說明中國牛肉制品的生產效率高于國際水平,具有貿易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在這16年間表現得比較穩定。從2000年開始,中國干、熏、鹽漬牛肉已經能夠完全滿足國內市場,貿易競爭優勢趨于穩定。
3牛肉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
3.1生產成本和價格成本決定價格,也決定了產品的獲利能力和競爭力,本文選擇了生產者價格指數這一指標從生產者角度分析了中國和世界主要肉牛生產國的牛肉生產成本。該指數的上漲反映了生產者價格的提高,相應地生產者的生產成本增加。生產者價格指數越低,說明越有成本優勢。如圖1所示,以2004年為基期,中國牛肉的生產者價格指數與世界主要牛肉出國相比較高,說明2004年以來,中國牛肉在生產成本上相對于其他主要生產國,已經不具有比較優勢。若假設出口產品在質量安全和營銷策略方面相差不大,比較出口價格能夠反映出產品在價格方面的競爭差距。由圖2可知,英、美2國牛肉出口價格較高,而2008年以前,中國的牛肉出口價格相對其他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要低得多,表明在2008年以前中國牛肉在出口上也具有很強的價格優勢,但2008年以后,中國牛肉出口價格逐年上升,甚至在2010年已經超過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說明中國牛肉出口價格優勢逐漸喪失。
3.2牛肉質量和安全質量和衛生安全是影響中國畜產品出口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中國牛肉產品質量水平不高,衛生安全隱患的存在已嚴重削弱了中國牛肉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中國加入WTO后,國際市場對中國牛肉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牛肉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將受到WTO《實施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協定》(SPS協定)的嚴格約束,要求中國出口的活畜禽及其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質量安全標準協調一致,而中國作為WTO新成員要盡快熟悉和運用這些國際規則尚需時日,因此,近年來中國出口多次遭到設限、查封等,貿易摩擦、爭端日益增多,這些固然與技術性貿易壁壘有關,但也與中國牛肉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質量安全標準不完全符合有關。出口畜禽的疫病、產品的藥殘以及滿足進口市場牛肉產品質量標準的水平已成為影響中國牛肉產品出口的三大關鍵因素。從長遠發展著想,中國牛肉產品必須提高自身的質量安全水平,嚴格按照牛肉產品的國際標準進行生產,才能最終提高中國牛肉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3.3肉牛產業化組織程度與企業組織化程度組織化程度的高低是反映一個產業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肉牛產業也不例外。目前,中國肉牛產業的產業組織化程度較低,既缺乏按照行業來劃分的生產者組織、加工者組織、營銷者組織和貿易者組織,又缺乏按照區域來劃分的微觀組織、中觀組織和宏觀組織。中國肉牛養殖主要以農戶家庭平均10頭以下的養殖規模為主,規模化程度很低。不僅如此,大多數小規模分散飼養農戶沒有屬于自己的產銷一體化組織,只能獨自分別進入市場,市場競爭力弱,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這是由于政府很難直接對小規模分散經營飼養農戶的經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和指導。與中國的情況相對應的是,世界牛肉主要出口國養殖規模相對較大,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和國際競爭力,除此之外,牛肉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和市場高度集中還表現在屠宰和加工企業的規模都較大,市場集中度也較高,這不僅可以克服飼養規模較小的缺陷,也大大提高了國際競爭力。
3.4綠色貿易壁壘綠色壁壘是非關稅壁壘即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表現形式,主要是由《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和《衛生和動物檢疫措施》引發的,其形式多樣,如:最終產品標準;生產過程和加工方法;檢驗、檢測、出證和批準程序;有關風險評估方法的規定;與食品安全直接相關的包裝和標簽要求。近年來,發達國家對中國出口的牛肉質量、安全、衛生等要求越來越高,主要體現在檢驗檢測項目日益增多、環保標準要求越來越高、衛生檢疫制度越來越嚴格。而綠色壁壘又是以各國國內的環保標準來設置的,這勢必造成發達國家的牛肉產品很容易進入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的牛肉產品因難以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而被拒之門外,導致了發展中國家貿易額大幅度下降。
3.5政府的作用牛肉產品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工業品的特征,但肉牛養殖業在與非農產業競爭中仍然具有弱質性。一方面,由于其比較收益相對低于非農產業,容易造成資金和高素質勞動力的短缺,發展后勁不足;另一方面,肉牛養殖業的科研周期較長,技術進步相對緩慢,加之疫病時有發生以及活牛運輸困難等特點,使得牛肉產品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牛肉產品的上述特點要求政府通過宏觀調控來克服市場機制的失靈,以改善貿易條件和降低市場價格的周期波動幅度。從牛肉產品主要出口國的情況來看,多數國家都是多方面努力來改善肉牛養殖業相對于非農產業的不利貿易條件,也通過本國肉牛養殖業貿易條件的改善來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但是,從國家層面上,我國還沒有出臺專門針對肉牛養殖的扶持政策,肉牛養殖者的生產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加之比較效益低、資金投入大、生產周期長等原因,導致了牛源短缺的現象日益加劇。
4提升牛肉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對中國牛肉國際競爭力及其主要因素的分析結論,筆者認為,中國牛肉出口競爭潛力比較有限,但牛肉制品及干、熏、鹽漬牛肉是我國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因此增強加工牛肉產品的技術創新是提升牛肉產品出口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應以目標市場需求結構為導向,開發多元化商品,優化市場結構。同時,中國牛肉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要堅持“以質取勝”,引導牛肉產品生產主體開展質量認證,實施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充分發揮政府對牛肉產品市場的宏觀調控作用,通過必要的政策措施和財政支持克服肉牛養殖業的弱質性,理順牛肉生產和貿易管理體制,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創造條件,改善國際國內貿易環境。
作者:田露張賀張越杰單位:吉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