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郵電經濟核算方式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朱有權單位:江蘇省郵電管理局局長
一、(略)
二、實際成本增加,結算單價維持不變,造成企業收人與分配的比例相脫節。目前的結算系數是以198。年的產品平均單價計算出來的。近幾年來,各地出口產品的實際平均單價都發生很大變化。以江蘇省三種主要產品單價逐年變化為例,出口長話1985年單價已是1980年的120%,出口電報1985年是1980年的216%,出口包件1985年是1950年165%(見下表)。由于單價的增加,企業業務收入增多了,計算公式分母增大,而結算單價(分子部分)不變,結算系數則下降,企業收入越多,分配收入比例下降幅度越大。如1980年測算時,江蘇結算系數為0.7862,1984年降為0.7621,1985年實際執行0.7552,照這樣計算下去,1986年江蘇可能降到0.7以下。
受物價上漲、增加工資、網路調整、新設備新技術應用、新業務種類增加等因素的影響,郵電企業成本逐年提高,支出逐年加大,而結算單價保持不變,造成了企業留利減少。1985年江蘇省通信五專業業務收人1.6億多元,實現收支差額5500多萬元,占全國第五位。但結算后江蘇留利僅1500萬元左右,扣除能源基金后只剩1300萬元,人均留利409元,獎金人均81元。在全省59個縣局中,人均獎金不到一個半月的就有43個,占73%。今年上半年全省通信五專業業務收入8240萬元,實現收支差額2382萬元,仍按0.7552結算系數計算,全省五專業留利285萬元,加上部營業外貼補250萬元,合計535萬元,可用于職工獎金的為107萬元,半年人均獎金只有30元左右。
對于實際郵電產品成本的變化,僅靠企業自身消化,實在難以承受。近幾年郵政業務量增多,實行多渠道運輸,僅此一項江蘇全省每年就要多支付100萬元以上。擴大包件收寄是增加業務收人的重要來源,但部核給我省企業包件結算單價為0.4165元,而全省現行實際成本均在1一1.5元之間,成本差價不解決,企業只有倒貼。我省揚中縣局1985年包件平均成本為1.27元,盡管當年該局五專業上交收支差額將近10。萬,但由于該縣商包量大,最后結算該局五專業利潤為一22萬元。今年上半年該局包件成本已達1.5元,雖然單價已調整為0.721元,但每收一件包件企業仍虧損0.7元以上,這樣做怎能調動企業經營管理的積極性呢?
三、作為現行核算辦法要素之一的產品量統計,工作量大,核實困難,工作效率低,實際效果差。現行的經濟核算辦法是建立在準確的產品量統計的基礎上的。每年各企業為進行統計工作所投人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已有九個類別、五十九個產品、五百多種結算價格標準,隨著郵電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社會需要,郵電服務項目將會成倍增加,不論是對這些項目進行業務量統計還是部組織價格測算,工作量和難度都非常大。
因此,改變以業務量統計為核算基礎的問題已迫在眉睫了。此外,以產品量決定自有收入,而業務收人與自有收人之間又缺乏內在的聯系與相應的核算方法,弄虛作假現象將很難防止(部、省也無法全部審核),發展下去有可能各地自有收人之和大大超出全國業務收人,造成分配上的困難。
四、現行經濟核算辦法依重產品量,客觀上保護落后,不利于合理組織網路和技術進步。目前產品量的計算,不僅包括最終產品,也包括了中間產品如轉話、轉報、轉口郵件的產品量。根據這種計算方式,企業生產管理水平越落后,無效經轉次數越多,業務量額越高,企業所得到的經濟實惠也越大,而對企業減少無效中轉量的努力也缺乏必要的鼓勵措施,今后合理組織網路,合理設局和技術進步的工作將難以推開。
江蘇“六五”期間由于合理進行網路調整和業務操作改革,提高了通信效能,全省長話轉話比例只增長63%,而同期去話增長則達到108%,相當于每月減少轉話量200萬張,每年即達2400萬張;今年江蘇全部市、縣局進人自動轉報網后,減少了市局一級電報經轉量,減少的中轉量全年可達3000萬份。江蘇本著同時為市、縣服務、減少中轉環節的原則,在市、縣同設一地的地方只設一個郵電局,雖然提高了通信效能,但卻減少了一級中轉量,隨之而來的是我省自有收人的降低。現行經濟核算辦法并不考慮這些因素,反而將一些地區的中轉業務單價定得高于其它地區進出口業務單價,實際上挫傷了改革者的積極性。
為了克服上述弊端,促進郵電經濟體制改革,對現行的郵電經濟核算辦法進行變革或完善,我以為是非常必要的。怎樣變革,大致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
一、改變現行經濟核算辦法,推行企業經濟承包責任制。部從宏觀上進行控制,根據近幾年各地經濟發展實績,合理地確定各省、市、區局的增盈減虧目標,規定上交增長系數或一定幾年不變,各省、市、區局對部實行承包。長話、電報、郵政實行結構性資費,類似工業產品銷售價等于出廠價加運費的辦法,實行郵電固定費用加地區系數,以解決邊遠地區成本高的問題。這種辦法簡單易行,直觀,上交部分和企業所留部分均看得見,有保證。在此基礎上加強管理與統計工作,易于搞準真實成本,企業有較大活力,可以促使經濟效益的提高,企業和地方都有積極性,與進一步放開搞活的精神相吻合。
二、以現有經濟核算辦法為基礎,適當進行完善。1.改進業務量統計辦法。省內、省際業務量分開統計,取消中轉業務量項,以省為單位只統計進出口業務量,不需外省付勞務的業務量不參加全網分配。2.產品價格全國統一,確定地區價格系數,價格區類別劃分應與國家行政區類別劃分一致。3.加強業務收人與產品量的聯系。企業產品量(結算產品量)二(業務收人)+(固定單價),由結算產品量計算結算系數。結算產品量與實際產品量分開統計。4.確定全行業成本,在核算辦法中確定鼓勵低成本、限制高成本的措施。5.建議對原結算系數小于1的企業,以1980年為基數核定結算出的絕對值,作為上交的部分參加全國結算,由部統一補貼給結算系數大于1的企業,以后增長部分留給企業作為其自有收人。由于現行經濟核算辦法目前仍屬試行,還有待于不斷完善提高,對于上述意見和建議,歡迎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