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城鎮化建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制約因素
1.對農民工的歧視性制度安排為勞動力轉移設置無形屏障。由于中國在早期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中無力或不愿支付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而人為地維護并強化了城鄉二元體制,使得農民和城市居民在居住條件、就業環境和公共服務等方面享受不同待遇成為不言而喻的“事實”。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雖然改變了城鄉人口分布,但不平等的二元體制安排并未發生根本改變。就業制度方面,城鄉勞動力同工不同酬問題依舊突出;住房制度方面,農民工依然游離在城鎮住房保障體系之外,不能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保障權利。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維護農民工社會權益的制度還不完善,不僅在城鎮非正規部門就業的農民工很難參加社會保險,而且那些在正規部門就業的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也有較大難度。教育制度方面,城鎮教育資源大多與戶籍制度掛鉤,不對農民工子女開放,而對農民工子女開放的教育資源往往收費較高且教育資源不足,客觀上將絕大多數農民工子女拒之門外。這些不平等的制度安排無形中加大了農民工進城的難度,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2.勞動力轉移培訓缺失,轉移就業的組織化程度仍然偏低。提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強對農村勞動力自身職業技能的培訓,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我國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程度很低,從農民工參加的培訓項目來看,主要是進單位后企業上崗前的培訓,而當地社會機構培訓、職高培訓和當地政府組織很少,這足以說明當前我國農村職業培訓教育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比如,一些培訓項目流于形式,培訓內容不實用,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此外,嚴重缺乏培訓資金的投入保障機制。同時,由于正規就業渠道弱化或缺失,也給部分勞動者轉換工作帶來困難。一些勞動者依靠不規范的職業中介找工作,流動成本上升,還會形成一些社會隱患。
以城鎮化引領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協調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需要從全局出發,根據上文討論的一些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問題,文章明確了如下相關的政策建議:
1.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降低轉移成本。阻礙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民工在城市定居的生活成本太高,即農民工的市民化環節受到阻礙,而農民工的市民化是城鎮化的基本任務,也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終極目標。農民工市民化過程必然涉及城市公共品供給制度,其中,教育和住房問題是改革的兩大重點和難點。在教育問題上,除繼續充實農村基礎教育的教育經費,還應該進一步完善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的“兩為主”政策保障力度,開放所有城市公辦學校,盡可能地保障農民工子女同城市居民子女一樣,享受就近擇校的待遇。在公共住房制度完善上,地方政府應盡快把農民工住房問題納入城鎮住房保障政策中統籌考慮與安排,并結合農民工群體就業特點、居住選擇和經濟能力,有針對性地在大中小城市實行各有側重點的住房保障政策。
2.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并以經濟手段對其加以調控。大量勞動力的流動,必然形成初級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應當是一個多層次、多渠道就業服務體系,不僅要為勞動力供需雙方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還需要為勞動力提供促進積極就業的培訓體系以及完善的就業保障。近30多年來,政府在促進就業中的主動性作用不斷提高,在大中城市先后建立了政府信息網,推動了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建設。但是,當前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就業仍未進入一個“公平流動期”,還需要政策和制度上的不斷完善。
3.加大職業素質教育與轉移就業培訓投資力度。近期,本文作者利用假期回家根據與身邊親朋好友的談論,切實體會到農村所謂的“讀書無用論”,即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與他們的年收入并無必然聯系,因此,一些農民認為讀書無用。所以,從務實的角度,為農民工考慮的角度看,地方政府及教育培訓機構應注重培養提升農民工的技能,以利于其找到滿意的工作,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
作者:陳忠玲單位:安徽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