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等農林院校推進課程思政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就是要構建一種“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潛在的育德、育人功能,讓專業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合力,同向同行,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育人全過程、各環節,實現高校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使命。
一、課程思政的具體內涵
習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足以看出,課程思政不是一門課程,也不是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實際上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環節、全過程中。對于專業課來講,也可以把課程思政理解成一種培育學生思維能力的方式,要求授課教師在本專業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有意、有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在專業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中要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課程教學的首要目標,并與本專業的研究領域、最新研究進展做到有機結合。也有學者把課程思政定義為,授課教師在傳授業務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內在素養,與自己的精神系統有機結合,或內化為自己的一種能力,成為其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綜合以上觀點,簡單來講,所謂課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課程都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其內涵而言,可以概括為:高校要構建“三全”育人、育德的人才培養新格局,即高校的所有課程、全體教師,要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與現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同時發力,形成有機整體,真正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種全新教育理念。因此,深入剖析課程思政的豐富內涵,對于高校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扎實辦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做好課程思政工作應遵循的原則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不單是語序互換,實則其理念、內涵、取向、范圍完全不同。思政課程簡言之就是專門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通常包括綜合與通識教育模塊中的思想政治理論類課程。而課程思政則是以課程為主要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我們通常所說的專業課堂教學,因此,學校在推進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應把握好如下四個原則:第一,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全面統籌人才培養各層面、教學各環節的育人資源與力量,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三觀認識確立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有機結合,形成系統化育人長效機制。第二,遵循規律,善于創新,勇于改革。認清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按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點,遵循教書育人的基本規律與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內在發展需求,優化授課內容,改進工作方法,創新教育模式,激活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生動力。第三,聚焦問題,精準施策。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動態、思想波動等情況,密切關注重點學生群體,分類指導、取長補短、因材施教,不斷提高全體學生的幸福感與學業獲得感。第四,堅持協同聯動,強化責任落實。加強黨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落實主體責任,形成部門間分工協作、全員參與的責任體系,真正把“軟指標”變成“硬約束”。
三、高等農林院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的思考
1.課程思政要自覺踐行一種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長期以來,大家在提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時,首先會想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概論》、《中國近現代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傳統的通識教育課程,即思政課程。在2016年12月舉行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如何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明確的指示,要求高校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在改進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同時要求其他各門課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合力,同向同行,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綜合教育理念應運而生,這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一個新契機。
2.課程思政要實現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2018年11月初,陳寶生部長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會議”上強調,高校的教師無論名氣有多大、榮譽有多高,第一身份是老師,第一工作是教書,第一責任是上課。其重要責任在于價值引領,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課程思政的主戰場在課堂,而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因此,要通過課程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激勵學生把個人的理想追求、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自覺融入國家與民族的發展事業中,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使學生提高政治覺悟,提升思想水平,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增長本領,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3.課程思政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潛在的育德、育人功能。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在“思政”,沒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課程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從而導致課程教學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之間的割裂甚至沖突。課程思政建設的好壞,效果怎么樣,教師是關鍵,是第一責任人,所以,課程思政的落實要靠教師去推進。教學模式方面,教師要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必須圍繞全體學生,關照全體學生,服務全體學生,不能只重傳道,不僅要快速回應學生的價值疑慮、信念困惑,還要充分挖掘本專業自身潛在的育德、育人功能,以高尚的師德影響學生、感染學生,為學生做好榜樣,不扭曲學生價值觀,不宣揚錯誤思潮,不發表錯誤政治言論。教學途徑方面,要以學校辦學定位為目標,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特色,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內容,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適時引入國內外時政要聞,將課程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構建課程新范式,挖掘出課程所蘊含的德育價值,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師生互動方面,要善于使用微信、QQ、博客、電子郵件等多種形式的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起師生間溝通交流的平臺,力爭在言傳身教中立德樹人。
4.課程思政要構建一種“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思政課程專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課程體系,而課程思政卻是一種新的教學體系。課程思政不是多開幾門新課,更不是多舉辦一些專題系列活動,而是在教師的日常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所授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與學校改革的各個環節當中,讓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教學與研究的全過程。課程思政是從國家需求的戰略高度來構建一種專業教育課程、綜合素養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是培育和塑造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一種課程觀。只有這樣,才能使高校的教育教學都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育人、同向同行,形成課程教學“大思政”的新格局。
四、結束語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培養不出一流人才的高校,談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社會主義”是國家對培養什么人的本質規定。因此,各高校只有充分發揮本科專業課堂教學的主渠道育德、育人作用,才是提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的關鍵抓手,才能最終實現育人使命。
參考文獻:
[1]張爍.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作者:李曉燦 倪志英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