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加速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揚州市2010年提出“里下河、沿江地區率先發展,丘陵山區加快步伐,整鄉整村推進”的機插秧發展方針,促進了儀征丘陵地區機插秧的發展。儀征市水稻種植面積近2萬hm2,其中約三分之二分布在丘陵地區。丘陵地區農田地形復雜、道路崎嶇,四級提水灌溉面積約占水田面積50%以上,農活費工費力。在丘陵地區發展機插秧等農機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是一項難度大的開創性工作。兩年來的實踐證明:積極進行農機服務組織和技術服務體系的創新,推行標準化育秧、商品化供秧、機械化插秧,實行先機插后全程承包農機作業模式,可以有效推進丘陵地區水稻種植機械化。
1丘陵地區影響水稻種植機械化的主要因素
丘陵地區推廣水稻種植機械化,傳統種植方式和農田水利條件是主要制約因素,經濟基礎薄弱和新技術應用緩慢是主要難點。
1.1土地分散經營,矛盾突出儀征市以丘陵地帶為主,人均水田僅為0.07hm2左右,而且分散在不同的田垅,農民喜歡按自己的意愿選擇作物品種和決定種植時間,作物品種五花八門,落谷育秧、栽插、成熟期不一致。
1.2土地分散、地塊小,插秧機難以發揮作業優勢如一臺久保田插秧機在正常情況下,每天工作10小時可插秧1.33hm2,而插秧機每天需轉移作業地點十多次,作業效率只能發揮60%左右。儀征市目前2~3m寬的機耕道多數變成了人行道,路面坎坷不平,一到雨天泥濘不堪,行人不便,機械更是寸步難行,還有個別村幾乎沒有機耕道,在適宜機械化作業的稻田中,有相當一部分田間道路不暢,農民使用的農業機械難以進入田間作業。
1.3水源條件、水利設施的制約手工插秧時,稻田主要采用漫灌方式,而機插秧要求淺水栽插、淺水灌溉,水的深度應保持在1~3cm之間。秧苗分蘗時,還需放水曬田,對水源要求較高。儀征市處于江淮之間,江淮分水嶺橫貫東西,地貌以丘陵為主,難以保障機插秧的農田用水,且多數村渠系不配套或年久失修,稻田進水、放水渠道不暢,不能適應機插秧田間管理的農藝要求。
1.4農村購買力較低,投資回收周期長普通手扶步進式插秧機價格為1.8萬元/臺,性能更好的高速插秧機價格在6萬~10萬元不等,雖然有中央和省財政的購機補貼,農民即使購買手扶式插秧機個人還需出資l萬元,按每年作業面積10hm2,50元/畝作業費計算,回收成本至少需要兩年。
2努力形成具有丘陵地區特色的機插秧推廣運行模式
儀征市市鎮村農機、農藝管理和技術人員經過多年的共同努力,通過充分的科普宣傳、試驗示范,讓丘陵地區的農戶認識到機插秧的技術優勢和效益優勢,逐步接受機插秧技術,主動參與機插秧的各項作業過程。通過農機與農藝緊密結合,突破育秧、大田管理等技術瓶頸,提高農機合作社機插秧和全程作業服務能力,初步形成了有丘陵地區特色的機插秧推廣運行模式。
2.1科技入戶,逐步引導農機推廣部門推廣示范水稻育、插秧技術非常成功,但多數農民還是采用傳統方式種稻。究其原因,一是機插前育秧要經過床土選土、選擇培育種子、選擇精量播種、秧田管理等一套繁瑣的工序。二是實施水稻機插,必須要做好機、苗、水、田、人的配合,農民一般難以掌握技術要點。應先培訓農戶自育標準秧苗,再過渡到集中機械化育苗,逐步消化技術難點。
2.2政策扶持,強力推動2011年,在江蘇省、揚州市農機購置補貼基礎上,儀征市財政、市農委安排20多萬元財政補貼購機資金,平均每臺步進式插秧機再補1000元,高速機再補5000元,對機械化育秧點實行專項補貼,每畝補貼20元。新城鎮林果村對機插秧農戶每畝追加補貼40元,市鎮村三級當年為機插秧農戶補貼資金近100萬元,調動了農戶購買和使用插秧機的積極性,丘陵地區購機量超百臺。
2.3合理配備機具,精心安排機插秧工作由于地塊小,最初機插秧應以步進式機型為主,待道路情況改善后,再增加小型乘坐式機具。合作社、農機戶要提前與農戶簽訂作業合同,對育秧、整地、灌排水、起秧、運秧、機插秧等各項工序統籌安排、分工負責,由農機和農藝技術人員檢查督促,做到投入一次成功一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苗齊苗壯,增產增收。
2.4逐年增加示范方的投入,真正起到樣板帶動作用在丘陵地區先設置示范田,成功一塊,帶動一片,然后建設標準化示范方。2010年,該市馬集鎮恒華村實施國家土地整治工程,全村133.33hm2高低不平的土地被建成能適應機械作業的標準化農田。他們還根據丘陵地形地塊特點,在農田中修通專門的便于插秧機通行的小斜坡和機耕道,方便插秧機等機械作業和行走。
2.5以合作社為機插秧主力,發展全程作業在該市馬集鎮,經鎮村組織協商,由儀征壯禾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承包種植。2011年,合作社購買了3臺六行高速乘坐式插秧機、3臺步進式小型插秧機和一條育秧播種線,大大提高了作業能力。合作社市場化運作,開展綜合化服務,從原來的育秧、機插和植保服務擴大到耕種收全程服務,實現了“五統一”,即統一品種、統一育供秧,統一病蟲防治、統一農機作業(機耕、機插、排灌、機收、還田)、統一糧食收售。合作社一條龍全程化的服務形式,有效緩解了農村青壯勞力不足的矛盾。壯禾合作社通過兩年多的發展,已擁有中小型插秧機、拖拉機、育秧播種機、彌霧機等20多臺套,為農戶提供各種作業8000多標準畝,服務1500多戶農民,每畝增產50kg以上,為農民實際增收近3000元/hm2。
3加快丘陵山區機插秧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3.1繼續增加農機化投入加強科技示范和技術培訓,提供推廣機械化插秧的技術支撐。通過科技趕集、組織插秧機巡回展示等活動,向農民傳授機插秧技術。增加新型乘坐式機具,提高作業效率和機具轉場速度。重點增加育秧設備的投入,通過規?;韺崿F標準化生產。對集中連片服務區域實行集中統一作業:統一品種、統一耕作、統一栽插、統一水漿管理、統一施肥、統一植保服務、統一收割、統一秸稈還田等,實現高產高效。
3.2改善基礎條件加強農田綜合配套建設,改善推廣機插秧的硬環境。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配套建設,適當超前”的原則,整合水土綜合治理、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資金資源,因地制宜地對基本農田進行田、水、路、渠的科學統一規劃,建成田面成塊,灌排、作業配套設施齊全,土壤肥力水平較高的標準農田,為機插秧的推廣提供較好的硬件條件。同時,要加強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提高蓄水和機灌能力,抵御旱澇災害。
3.3持續給予財政資金的支持丘陵地區的發展具有多樣性,宜林、宜果、宜經、宜糧,農戶堅持種植水稻,除了兼作口糧外,關鍵在于比較效益高,收成穩定。政策上既要支持集中連片作業,也要兼顧到分散的適宜機械作業的田塊。丘陵地區只能按照正常作業效率的一半來計算、配備機具,加之農戶經濟條件差,購買力弱,因此,不宜比照平原機插秧的發展速度來安排扶持資金。建議打破常規,增加丘陵地區的機具購置補貼標準,增加機插秧配套機具(育秧播種機、硬盤、整地機械)的補貼資金。只有這樣,再經過數年的努力,丘陵地區才有可能趕上全省的機插秧水平。
3.4繼續扶持農機合作社加強機手管理,與機手簽訂服務質量合同,對植保機手的工資進行計量掛鉤,在服務區域內每個機手三天配給6.67hm2的作業量,對拖拉機手、插秧機手劃定服務區域,并進行質量跟蹤,保證作業質量。作業期間與農戶建立電話聯系熱線,隨時溝通,加強配合,確保每個生產環節技術管理到位。鼓勵合作社和農機大戶參與農村土地流轉,積極引導實施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使土地相對向種糧大戶集中,形成連片種植,便于插秧機作業。丘陵地區(山地、坡地)的水稻種植面積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四分之一以上,發展丘陵地區的水稻種植機械化,對于整體提升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建議政府及有關部門切實重視丘陵地區機插秧的發展,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適當增加水稻生產機械化專項資金的投入,加大對插秧機等農業機械的購置扶持力度,培育壯大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加強農田綜合配套建設,加速農村土地流轉,為加快丘陵地區機插秧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物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