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縣域經濟發展與土地資源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區概況
以湖南省為研究區,研究區轄13個市、1個自治州、122個縣(市、區),土地總面積21.1829×104km2,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21%,其中耕地面積3.788×104km2,約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3.1%。研究區糧食作物品種繁多,僅稻谷品種就有9000多個。2013年,研究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5萬億元,糧食總產量為3075.624×104t,糧食播種面積為4.908×104km2。
2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土地資源承載力本文所采用的模型借鑒封志明等建立的土地資源承載力(LCC)模型[9],反映了區域人口與糧食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定糧食消費水平下區域糧食生產力所能供養的人口數量來度量。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相關標準,國內外大部分專家把400kg/人作為我國營養安全標準,本研究也采用這一標準,即Gp=400kg/人。
2.2土地資源承載力指數土地資源承載力指數為實際人口與基于人糧關系計算出的土地可承載人口數量的比值,可反映實際人口與土地資源承載力之間的關系。根據LCCI值的大小,參考國內大部分學者的分類標準,以LCCI的值為1作為糧食盈余和糧食虧缺(人口超載)的分界線,可將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承載力劃分為兩大類型區域。
2.3GDP密度GDP密度是指國內生產總值(GDP)與產生這些GDP的土地面積之比。
2.4協調發展的幾種類型為探討土地資源承載力與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本研究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承載力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組合關系將這些地區分為4種類型,具體的類型名稱及分類標準如表2。(1)高水平協調型(H-H型)。GDP密度高于全省平均值,且土地資源承載力大于1的地區。這種發展模式為經濟發展速度快,土地資源產出率高,承載力大,人均農用地面積十分有限,糧食虧缺,第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大,土地投入產出比高,主要集中分布在大中型城市。(2)土地粗放利用型(H-L型)。GDP密度低于全省平均值,且土地資源承載力大于1的地區。這種發展模式為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土地資源承載力大,雖然占用了大量農用地,在土地利用方面屬于粗放式發展,但單位面積的土地資源產出率低,人口超載,發展效果不明顯,人地矛盾突出,經濟發展方式為不可持續。主要集中分布在大中型城市的周邊地區。(3)土地集約利用型(L-H型)。GDP密度高于全省平均值,且土地資源承載力小于1的地區。這種發展模式為經濟發展速度快,土地資源產出率高但承載力偏低。土地利用方式表現為集約式利用,糧食有盈余,人地矛盾不突出,經濟發展方式為可持續發展。主要集中分布在農用地資源相對豐富且距離發達地區較近的地區。(4)低水平協調型(L-L型)。GDP密度低于全省平均值,且土地資源承載力小于1的地區。這種發展模式為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土地資源承載力小,單位面積的土地資源產出率低,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糧食有盈余,經濟發展方式為低水平均衡發展,主要集中分布在偏遠的山區。原始數據均源于湖南省統計年鑒(1997-2013年),為便于統計分析,本研究將各市轄區合并為一個區域考慮,如長沙市包含所有下轄的6個區(芙蓉區、天心區、岳麓區、開福區、雨花區、望城區)。
3結果分析
3.1糧食總產量及土地資源承載力分析根據建立的LCC模型和LCCI模型,利用湖南省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計算,得到1997—2012年湖南省糧食總產量及LCCI變化圖(圖1)。由圖1可知:(1)全省糧食總產量呈總體增長趨勢,土地資源承載力指數基本持平,介于0.9~1之間,表明全省糧食略有盈余,土地資源承載力介于臨界階段。且糧食總產量的大小直接關系土地資源承載力指數的大小。(2)全省糧食生產與土地資源承載力指數的變化可以分為3個階段:①1997-2000年,糧食產量平穩期。期內糧食生產較為穩定,均在平均值以上,土地資源承載力較大;②2001-2003年,糧食產量減產期,期內糧食總量連續減產,土地資源承載力指數連續上升,其中2002年和2003年達到1.06和1.09,均超過臨界值1,人糧關系趨于緊張,出現人口超載的現象;③2004-2012年,糧食產量波動增長期,期內糧食產量總體呈增加趨勢,2009年及2010年略有下降,2011年和2012年又繼續增加,土地資源承載力指數均小于1,且大部分低于平均值,人糧關系較為緩和,糧食略有盈余。基于前期人糧關系的分析,可以預期今后的一段時期內,湖南省的糧食生產總量的發展趨勢為穩中有升,基于人糧關系的土地資源承載力基本不變,處于糧食臨界盈余狀態。
3.2各縣域土地資源承載力分析根據前文建立的相關模型,用相關統計數據計算出2000、2004、2008、2012年4個不同時點湖南省各縣域土地資源承載力指數,并進行歸類分析,其變化特征如下:(1)從數量上看(表3),糧食盈余的縣域個數為2012年最多,共有70個,2008年最少,共有54個,人口超載的縣域個數為2008年最多,共有46個,2012年最少,共有30個,4個時段中一直處于人口超載的縣域有28個,4個時段一直處于糧食盈余的縣域有46個,其余26個縣域有時人口超載、有時糧食盈余。為進一步從空間上找出全省各縣域土地資源承載力的分布規律,將4個時段一直處于糧食盈余的縣域劃為糧食盈余區,4個時段一直處于人口超載的縣域劃為人口超載區,4個時段有處于人口盈余、人口超載或糧食盈余劃為動態平衡區,并制成一張土地資源承載力多年綜合評價空間分布圖(圖2)。(2)從空間上來看,各縣域土地資源承載力分布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人口超載區:主要分布在設區市所在地和湘西地區。主要是因為設區市人口稠密,土地資源十分有限,農業所占比重較小,糧食生產不足,人口嚴重超載,而湘西地區系武陵、雪峰兩大山脈和云貴高原環繞的山區,地勢崎嶇不平,土壤肥料嚴重不足,可供耕作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糧食生產受極大影響,人地矛盾突出。糧食盈余區:主要分布在環洞庭湖地區、湘東地區及衡陽、永州等市的部分縣市,這些地區地勢平坦,水資源相對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是湖南省主要糧食生產區,人地矛盾相對緩和,糧食有盈余。動態平衡區:主要分布在湘南地區、懷化和邵陽市的部分縣市,這些地區地處丘陵地帶,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糧食產量波動較大,糧食供應與人口承載處于動態平衡。
3.3基本特征從時間上來看(圖3),高水平協調型的數量基本不變,在9~11個之間,土地粗放利用型的數量先增加后減少,2000年和2004年均為30個,2008年為38個,2012年為21個,土地集約利用型的數量呈增加的趨勢,2000,2004、2008年均為5個,2012年為8個,低水平協調型的數量先減少后增加,2000年為54個,2004年為55個,2008年為49個,2012年為63個。概況起來,湖南省土地資源承載力與區域經濟的協調關系變化特征為。(1)2000—2004年處于緩慢變化階段。期間各種類型的數量基本保持不變,主要原因是該時期經濟發展水平較緩慢,城市化水平不高,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程度較小。(2)2004—2008年處于粗放式發展階段。期間土地粗放利用型數量增加,低水平協調型數量減小,主要原因是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速度不斷加大,各城市地域盲目擴張,大量耕地被無序開發,土地利用率下降,經濟發展模式為粗放式發展。(3)2008—2012年處于集約式發展階段。期間土地粗放利用型的數量減少,低水平協調型和土地集約利用型的數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城市規模的無序擴張現象得到遏制,單位面積的GDP產值不斷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程度顯著。從空間上來看(圖3),具有以下特征:(1)高水平協調型(H-H型)主要分布在設區市所在地(除吉首、懷化和張家界),且多年分布狀況不變,這些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快,土地資源利用率高,但由于城市人口多,第二、三產業所占比例極大,糧食生產不足,土地資源承載力嚴重超載。(2)土地粗放利用型(H-L型)主要分布在湘西及湘中部分地區,湘南地區的分布先增加后減少,這些地區經濟相對較落后,土地資源利用率不高,生產力低下,糧食產量受影響。(3)土地集約利用型(L-H型)分布區域不大且多年分布狀況變化不大,主要分布在常德、益陽和永州部分縣市。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土地資源承載力較低,人地矛盾不突出。(4)低水平協調型(L-L型)分布區域較廣,主要分布在湘東地區和環洞庭湖地區,湘中地區的分布面積先減少后增加。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糧食生產富足,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大,土地資源承載力較低。
3.4戰略思考基于以上分析,就湖南省不同區域的特點,提出以下幾點發展建議:(1)高水平協調型(H-H型)區域適當放緩經濟發展速度,充分考慮土地資源承載力,一方面要嚴格控制城市人口數量,另一方面要提高城市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程度,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占用農業用地的規模,增加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農業生產率。(2)土地粗放利用型(H-L型)區域應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加快土地資源的優化整合,以此同時,還應改善土壤質地條件,提高土壤肥力,因地制宜合理選擇糧食品種,擴大糧食種植規模,提高農業生產率。(3)土地集約利用型(L-H型)區域應繼續發揮糧食生產優勢,第一產業比例應保持基本不變,占用大量土地資源的低端產業應及時轉移或升級,以增加單位面積的GDP產出率,提高區域競爭力。(4)低水平協調型(L-L型)區域應在不破壞耕地的基礎上加大土地資源的開發力度,充分發揮潛在土地資源的作用,增加第二三產業的比例,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快速提高經濟發展水平。
4結論
基于人口與糧食之間的關系建立土地資源承載力模型,并以湖南省各縣域為例,分析了糧食總產量及土地資源承載力的協調發展,主要結論如下:(1)全省糧食總產量呈總體增長趨勢,土地資源承載力指數基本持平,介于0.9~1之間,表明全省糧食略有盈余,土地資源承載力介于臨界階段。全省糧食生產與土地資源承載力指數的變化可以分為3個階段:平穩期、減產期和波動增長期,可以預期今后的一段時期內,湖南省的糧食生產總量的發展趨勢為穩中有升,土地資源承載力基本不變,處于糧食臨界盈余狀態。(2)各縣域土地資源承載力從數量上看,糧食盈余的縣域個數為2012年最多人口超載的縣域個數為2008年最多,從空間上看,全省可分為人口超載區、糧食盈余區、動態平衡區。(3)土地資源承載力與縣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基本特征為:從時間上看經歷了3個階段:2000-2004年的緩慢變化階段、2004-2008年的粗放式快速發展階段和2008-2012年的土地集約利用發展階段;從空間上看可以分為高水平協調型(H-H型)、土地粗放利用型(H-L型)、土地集約利用型(L-H型)和低水平協調型(L-L型)等4種區域類型。(4)各區域發展戰略為:高水平協調型(H-H型)區域適當放緩經濟發展速度,充分考慮土地資源承載力;土地粗放利用型(H-L型)區域應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加快土地資源的優化整合;土地集約利用型(L-H型)區域應繼續發揮糧食生產的優勢,實現產業轉移與升級;低水平協調型(L-L型)區域應加大土地資源的開發力度,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快速提高經濟發展水平。
作者:陳永林謝炳庚李曉青鄧楚雄單位:湖南師范大學資源環境科學學院贛南師范學院地理與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