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農村建設下農民社會心態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從農民社會心態研究的緣起,農民社會心態的問題表現,以及研究農民社會心態的意義方面進行闡述,有助于解讀農民在這一進程中呈現出的話語權,傾聽農民的社情民意,對于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有著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民;社會心態
1農民社會心態研究的興起
長期以來,關于農民的社會心態的研究更多地是從農民負面心態以及如何調適方面,比如植鳳英(2009)的碩士論文對西南少數民族心理壓力與應對方式的特點和形成機制進行了研究,努力把研究結果與現實困境串聯在一起。針對農民工的消極社會心態,張紅朗(2014)也提出了幾點對策,從加強制度建設、保障新生代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勞動關系機制、完善教育培訓體系,等方面改變對農民的社會歧視。從相關文獻的梳理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在對農民、社會心態以及更加具體的農民社會心態的研究方面,諸多學者進行了頗為豐富和卓有成效的探索。他們的研究對于了解和認識農民群體、廓清社會心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以及把握整體社會的心態、探討農民的社會心態具有深遠的意義,為改善農民處境、化解社會不良心態以及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綜觀上述研究,關于農民及其社會心態的研究仍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第一,關于社會心態方面的研究,在基礎的概念界定方面,學術界仍沒有達成一致,導致社會心態的測量及操作化定義方面呈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對于科學的認知及把握社會整體及農民的社會心態狀況,造成了阻礙。目前,對于社會心態的界定和操作化方面,以楊宜音等學者的觀點為主流,但在指標的設立方面僅達到一級指標,且缺乏針對群體的心態測量和發展多層指標,較多的研究是從群體的社會心態進行定量測量,致使研究結論無法客觀有效地反映該群體真實的心態狀況。第二,研究內容有待進一步拓展,專門開展對農民群體心態的研究本就不夠系統,僅有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群體心態不良的表現和形成機制,且一些對策研究往往基于理論闡發,從政府主體單向政策供給的角度談對策措施,缺少計量支撐,更缺乏對新生代農民真實期望的考慮,致使相關對策措施的針對性和說服力不足。基于上述考慮,本研究試圖在總結、借鑒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關注農民的社會心態情況,并且在相關學者已提出的一級指標基礎上,發展出更為詳細的二級、三級指標,通過扎實的實地調研,綜合運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力求較為客觀真實地反映當前農民的社會心態狀況,在此基礎上分析和把握農民社會心態存在的主要問題,尤其是探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基于農民的需求和期望,探討相關職能部門在形塑農民良好社會心態過程中應當履行和承擔的主要責任和義務。
2農民社會心態的問題
2.1求知欲和思維方式
社會轉型對經濟發展、政治體制變革、人們的生產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為突出的是人們精神世界的變化,尤其價值觀的變化。它決定決定著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作用著人們思維方式的變化。而知識是思維方式的智力基礎。農民只有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經驗等,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所以新型農民必須有強烈的求知欲。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強烈的求知欲,正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一是正在向科學思維轉變。主要表現在:在種植和養殖方面逐步摒棄傳統做法,講究科學種田、養殖;重視人才和產品科技含量;二是從封閉思維向開放思維轉變。隨著城鄉溝通途徑的不斷拓寬,多數農民開闊了眼界,對新事物熱烈擁抱,這是農民文化中最大的變化。三是從單向思維向多向思維轉變。表現在農民除了種地外,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就地經商,表現出就業途徑的多樣性。這些都是多維度的現代思想。以上所述,農民離不開政府和社會對其先進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求知欲進行正確引導,為廣大新農民營造從舊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向新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轉換的路徑和氛圍,保護這種轉換使之成為社會風尚。真正轉變農民的思維方式。
2.2消費觀念
農民的消費觀念這一社會心理狀態,對市場的繁榮,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進程都會產生影響。對農民自身而言,其消費觀念決定其消費行為和致富心理,有必要作為一種社會心理進行探討。兩千年的封建制度造就了農民濃厚的小農經濟意識,傳統意義上農民的經濟文化生活受到嚴重制約,同時受商品經濟浪潮的沖擊,普遍呈現出心理失衡狀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崇尚節儉,精打細算;二是炫耀鋪張,盲目攀比;三是喪失個性,從眾有加。廣大農戶在傳統觀念的感召下,對生計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積累了一定財富,可是一旦遇到婚喪嫁娶、生兒育女、兒女升遷等“人生大事”,往往是傾囊而出,大辦特辦,甚至盲目攀比,不比人家之處,就覺得“沒面子”。在飲食品種、住房裝修等消費層面上,不能突破既有的思想樊籬,盲目效仿。對深層次文化層面上的消費更是消極觀望,多數還是傳統上比較認可的看“大戲”等。從以上現象可以看出,農民傳統的消費觀念仍然存在諸多消極因素,成為制約農村生產發展、鄉風文明、生活質量提高的因素。但是,受快速發展的經濟條件刺激,一部分農民的消費觀念也在悄悄發生改變,向著健康、科學的軌道邁進。精神追求和講究享受成為潮流,家里寬帶上網。在飲食上,多數人主張“不僅要吃飽,還要講究營養”;在衣著上,希望跟得上時代節拍;在住房條件上,只要條件允許便逐步改善;在住所擺設上,不求高檔,但要齊全。總體上看,當前農民在消費心理上節儉意識有所削弱,攀比心理繼續上升,超前消費與保守消費并存,尤其是受城市消費文化影響,農民自身素質又不高,導致鋪張、賭博、吸毒等社會現象出現,因此培養和引導農民樹立積極健康的現代消費觀念是非常必要的。
2.3法律意識
農民法律意識的強弱,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目標、農村社會的穩定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有良好法制觀念的社會主義新農民。因此,農民要養成知法、守法、用法的行為習慣。但是,當前的農民多以傳統道德觀念和某些鄉風民俗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某些長輩、為官者成為做人的樣板,甚至村干部的拍板就是法,人治大于法制,造成農民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淡薄。從相關訪談中大多數農民對國家的政策法規沒有清晰的了解,說不出法律的條款內容。農民知道法律內容的比例相當低,知道全部內容的比例就更不用說??傮w上看,農民法律意識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法律知識有所增加,但與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要求相比還嚴重不足,法律意識雖然有所提高,但總體上不容樂觀;二是利用法律維權意識仍然較差。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的沖擊下,很多農民利己主義、謀求私利的行為擴張,法制觀念淡薄,成為經濟犯罪的隱性因素,這都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格格不入。
2.4政治、政務參與意識和程度
增強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人翁意識,有力推進農村民主進程。其中最關鍵的是農民的政治素質,它關系到農村民主政治的進程。受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廣大農民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短時期內發動了系列運動之后,廣大農民一是對政策把握不準,無所適從,消極觀望;二是自身封建保守、思想狹隘的局面重新抬頭;三是害怕自身利益受到損害,對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漠不關心,一切事情上面說了算。這與目前多數農村地區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歷史遺留的民主意識淡薄、政治素養不高等因素息息相關。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將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與增加農村建設的投入作為支持農村發展的重要內容,這反映了中央對農村制度建設的高度關注。這對于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也有不良的政治參與現象存在,比如農民采用制度框架外的渠道參與政治生活。如非正常方式的上訪,暴力對抗上級政策,“大戶、大姓”把持著村委會選舉的大權,背后送禮,逼迫村民投票,嚴重影響了真正意義上的民主進程,這與廣泛意義上的民主建設尚有距離。因此,加強農村基層管理,形成村組互相監督的自覺性,嚴厲打擊違法違紀行為仍然任重道遠。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前農民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農民的心理素質存在諸多弱點,必須切實加以提高。新型農民健康的心理素質,是社會意識的重要方面,農民必須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社會心理素質,以期促進農村面貌的快速改善和取得極大進步。
3研究農民社會心態的重要意義
心態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石。解決好農民問題是統籌城鄉的關鍵結合點和最大難點。農民社會心態不僅關系著農民自身的生活水平狀況和村落的安全有序發展,也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水平。因此,研究農民社會心態變化,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社會大環境的劇烈改變,農民心態隨之發生變化。大城市的吸引,農民進城成為熱潮,農民邊緣化產生的不健康的心態引起學界高度關注。只有正視并適時引導農民心態健康發展,才能使農民,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胡紅生.社會心態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王俊秀,楊宜音.2011年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李培林,蔡昉.2020:走向全面小康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作者:馬象梅 蘇妮 單位:山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