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BTEC的園藝專業課的革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注重課程開發,研制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一定教育階段的專業課程方案力圖最終達到的目標或預期學習結果,是學生學完某個專業課程后將要達到的或獲得的知識能力等,它服務于教育目的、培養目標。因此,在確定課程標準時,首先要滿足學生以就業為目的的教育取向;其次,要開發學生的潛能,為學生的職業生涯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同時,為企業培養真正實用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以往本專業的課程標準由教師單方面設計內容,獨自確立考核評價依據,造成了標準制定缺乏嚴謹性,內容缺乏指導性,實施起來缺乏實踐性,導致課程標準失去了本身存在的價值。在2011級園藝技術專業課程設計時,運用了btec課程開發模式。該模式的運用加強了政行企校合作,實現了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共同開發課程,成立了由園藝方面的行業專家、企業界人士和課程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根據本地區園藝業發展形勢共同研討,將企業需要的知識、能力組織成若干課程目標,組織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課程專家制定出課程標準。新的課程標準具體明確了基本知識目標、知識能力目標、通用能力目標、思想教育目標四項要求。教學內容改變了以往以教材內容為主的模式,而以四項教學目標為依據,以知識內容模塊為單位,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增加了選修模塊,照顧到各層面的學生需要;考核標準明確了教學內容和通用能力兩項標準,通用能力借鑒了BTEC的18項通用能力成果,結合每一門課程的內容和特點確定三項或四項成果目標;新課程標準沒有指定教材,而是每門課程給出3-5本參考書。由于有明確的評定標準,模塊化的知識結構,因此,有利于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靈活多樣地組織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從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轉化為知識的學習者。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創新課程實施模式
(一)以學生為中心,設計課業任務BTEC最重要的教學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中心”,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體現在課業的設計和實施中。“課業”是一種以實際工作為背景,采用討論、課題研究、案例分析、實驗等一系列任務的形式,由學生自主完成的學習方式。學生在活動中展現自己能力,并且在完成課業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接受考核。“課業”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包括專業技能和一般通用能力在內的各種能力。課業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整門課程的開展。因此,在設計課業時,任課教師應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將課程標準中所提到的知識點歸納整合,并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按15-20學時設計一次課業。每一次課業都應包括(:1)課業題目(;2)課業背景;(3)學生應完成的任務(包括個人獨立完成或小組共同完成的任務),一次課業至少應有3項任務(;4)培養的能力,即通過本次課業要培養和考察學生哪些具體能力,包括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5)課業評價標準;(6)課業完成時間。學生在自主完成課業任務的過程中,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知識、素質和能力要求。
(二)以學生為主體,實施課程教學在課程的實施中,改變了過去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不再讓教師去“灌輸知識”,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組織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只是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他們始終以引導者、幫助者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教師在實施教學之前,將課程標準和課業任務告知學生,使學生全面了解學習本單元課程的目的、任務、專業能力項目、通用能力項目、能力考核標準等,以便于學生熟悉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明確課程任務、確定學習方法。課堂教學中將學生分成若干組,采用項目教學法、行動導向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教師主要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使其引起對于知識的好奇及渴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針對園藝技術專業的專業課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在教學實施中采取“三等分”的教學形式,即1/3的時間在課堂教學,1/3的時間針對課業內容去圖書館或上網查找資料,還有1/3的時間去企業參與實踐活動。這種教學形式將學生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使他們在擴充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實踐技能。此外,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與企業實踐活動,能獲得管理能力、解決各種工作中所遇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了通用能力和專業能力兩方面的平衡發展,為其將來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基于能力本位,實施課業成果評價
BTEC模式注重能力推測的合理性與有效性,要求盡可能地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尤其強調以成果作為教學評價的依據。在本次改革中,課題組對于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了很大的改變,采用了課業成果評價、技能測試及企業在課程中的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課業的評價包括對專業學習成果的評價和對通用能力發展水平的評價。評價標準在教師布置課業任務時就已向學生公布,評價的依據就是學生提交的取得“成果”的“證據”。在學生完成課業的活動中,應要求他們做好記錄,收集并保存“證據”。證據包括多種形式,如工作日志、報告、總結等文件資料。教師就是根據這些學生提供的“證據”,對其完成課業情況進行評價。評價等級有通過、良好、優秀、不合格四類,獲得不合格等級的課業需要重做。技能測試中參照職業技能考核的方式,考場內安排3名教師作為考官,考試題目由學生抽簽隨機確定。由于課程活動有1/3的時間在企業進行,故企業對學生的評價也應作為課程評價的依據之一。該部分評價由負責實習的指導教師和企業師傅根據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及完成工作任務的情況來定。采用以上方式對課程進行評價,不僅有利于學生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經過3個學期的課程教學改革,學生在自我管理、安排任務、自學能力、與人交往、社會調查、收集整理信息、完成課業等方面的能力都有較大的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1)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由于課業成果評價是課程評價的主要組成部分,學生在進行課程活動前就明確了教學大綱、課業內容和課業評價標準,并且,課題組還要求任課教師將課業成績及時反饋給學生,學生可以與教師就評估等級平等地交換意見。因此,通過評估能夠對學生肯定進步,提出不足,指出努力方向,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發展進步,也使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學習并積極完成任務。(2)提高了學生的通用能力。在BTEC教學的課程實施中,采取了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并且,在完成課業過程中,學生需要查閱資料、進行社會調研及企業實踐。這一方式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他們需要協調人際關系,學會利用網絡及圖書館,能夠運用實驗設備及軟件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的通用能力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高。
作者:孫正國單位: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園林園藝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