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灌區節水灌溉思路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寧夏農林科技雜志》2014年第七期
根據唐徠渠自然地理,引水條件,灌區農業、工業、生態結構布局,灌溉面積、工程供用水現狀等因素,其總體思路:①切實落實“三條紅線”控制指標。結合《黃河水量調度管理辦法》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唐徠渠最嚴格引水管理制度的指標體系、監測體系、評估體系和考核體系,全面落實水資源管理責任與考核制度,將管控指標分解到各市、縣(區)、用水單位,作為嚴格取水許可的重要管控指標。②進一步健全用水節水管理制度。編制《唐徠渠供用水綜合規劃》,開展新一輪灌域用水調查評價,切實落實以水定產、以節保供、以聯補缺、超計劃用水加價和節水評估、獎勵制度。③以宣傳教育為手段,引導用水戶廣泛參與。加大節水宣傳力度。緊扣“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宣傳主題,充分利用電視等各種新聞媒體,宣傳節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達到全灌區用水戶營造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的目的。鼓勵用水戶積極參與。定期開展黃河來水調查評價,及時向灌區水資源通報,保障用水戶的知情權,提高用水戶參與和管理的積極性,贏得用水戶對節水灌溉工作的關心和支持。④全面推進重點節水工程建設。無論從國家層面上還是地方財政要設立節水型社會建的專項資金,加大唐徠渠灌區節水改造項目的投入,建立高效節水示范區,在糧食種植區推廣渠道防滲、水稻控灌、激光平地、小畦灌等節水技術;在設施和特色種植區推廣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在旱作種植區推廣補灌、穴播點灌、注水灌等節水技術,把節水灌溉落到實處,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唐徠渠灌區節水灌溉的對策
節水是一項紛繁復雜的工作,就唐徠渠灌域來講,節約用水、合理用水是節水型社會建設的主要抓手。
(1)注重算好干渠引水“總量控制”指標。干渠引水總量控制問題的核心,也就是解決節約用水、灌溉均衡受益的重要手段。唐徠渠直接從黃河引水,灌溉便利,年平均引水量10億m3。因此,作為水管單位要算好引水“總量控制帳”,切實做好干渠引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用水工作,杜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愛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霸用水現象。尤其在黃河來水不足的情況下,不但要對干渠引水總量上控制,還需要對支渠、灌溉面積等制定科學合理的用水定額,形成一套完善的灌溉用水定額管理機制。
(2)采取“一案兩協議三聯合”措施,切實加強灌溉管理,強化節約用水。一案:制定渠系灌溉應急抗旱調度預案。按照寧夏水利廳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及早做好黃河水情、干渠水情宣傳,督促灌域各市、縣、鄉做好種植結構調整、壓減水稻及高耗水作物種植比例和抗旱設施維護等工作,明確水權,嚴肅供水的計劃性和時效性。兩協議:堅持《供用水管理辦法》,合理制定用水商品率目標,分別與各用水協會簽訂供用水商品率目標協議和用水協議,明確供用水雙方職責,確保上下游均衡受益,杜絕“大水漫灌”的傳統灌溉模式。三聯合:采取干渠輪灌、上下游輪灌、井渠結合“三聯合”的調度方式,利用干渠節制閘進行調節等措施,解決高口高地的灌溉;重視井渠結合、以溝補灌等多水源灌溉方式,在干渠下游梢段要推行井渠聯合調度,機井控制灌溉面積,有效地緩解干渠來水不足的問題,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
(3)采取“四規范”措施,強化支渠節約用水行為。規范測水量水工作,提高測量水精度,讓用水戶提前知道支渠用水量;規范水量測量計算,讓用水戶直觀了解支渠用水量;規范用水秩序,堅決杜絕支渠發生跑、冒、滴、漏水現象,從點滴做起節約用水;規范供用水環境,在灌溉用水期間,要堅持每月把支渠計劃用水量、實際用水量、水價、水費、面積及時公開,讓用水戶知道用水成本與實際收入是否有背離現象,使節水灌溉成為用水戶的自覺行動。
(4)落實好“一價制”水價政策和“一票制”收費方式,杜絕搭車收費現象,促進用水戶水商品和節水意識逐步增強。
(5)加強隊伍建設。要充分挖掘從事水管工作人員隊伍的潛力,優化人員和專業結構,以老帶新,以新促老,提高能力和素質,適應節水灌溉管理和保護需求。
(6)加強末級渠系灌溉設施管理。①應該明確管理責任主體,采取“誰收益、誰管理”的方式,劃片包干責任,從而強化末級渠系的維護和管理,保證末級渠系灌溉設施的正常運行;②管好用好農民用水者協會服務機構,尤其在灌溉設施管理方面,要采取“一事一議”的處理方式,定期對灌溉工程、節水設施進行維修,引進的節水技術,將大水漫灌轉變為節水灌溉;③灌域各市、縣、鄉(鎮)水務部門應該做好對末級渠系灌溉設施的檢查工作,加強對末級渠系的監督指導,并且做好相關服務工作,從而保證灌區末級渠系正常運行,提高用水效率,達到節水灌溉的目的。
(7)注重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經濟結構,發展生態農業,促進節約用水。發展生態農業是唐徠渠灌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唐徠渠灌域農業節水灌溉的一項具體措施。一方面要注重總結與推廣灌區傳統農業中適用于生態農業的經驗和做法;另一方面,要加緊研究與大力推廣先進的生態農業新技術。
作者:劉陽單位:寧夏唐徠渠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