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18世紀初官營工場的下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
摘要:
18世紀初,俄國政府將官營工場移交給私人經營與彼得一世最大限度開發本國資源的想法、官營手工工場管理不善和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等因素有關。隨著政府出臺優惠政策以及強制措施的實行,俄國開始把部分國家控制的工場企業轉交給私人。這樣一種讓私人接管國家工場的經濟措施,在短期內推動了俄國手工業的迅速發展,保證了北方戰爭的勝利,但改革中的不恰當做法也給后來俄國工業的發展蒙上了陰影。
關鍵詞:
彼得一世;官營工場;私人經營
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彼得一世統治俄國期間,審時度勢,采取果斷措施,在國內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大力興辦手工工場,促進生產發展的經濟政策具有重要意義。為此,俄國政府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建設了大批的官辦手工工場。但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國內環境的變化,吸引私人資本投資工業成為促進俄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因而在18世紀初,俄國開始了官營手工工場轉移給私人經營的下放過程。本文將對彼得一世時期俄國官辦工場下放給私人的原因、表現和影響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以期學界對此論題展開更為深入的研究。
一、官營手工工場下放給私人經營的原因
彼得一世改革初期,俄國就利用國家力量興辦了一批手工工場。但隨著戰爭的不斷進行,使得官辦工場已難以支持軍事行動帶來的巨大消耗。同時,經濟的發展也需要私人資本投資工業。有鑒于此,彼得一世開始推行官營手工工場下放給私人經營的工業政策。在官營工場下放的過程中,以下原因也起了重要的影響。
第一,俄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僅靠官辦工場無法充分利用,只有鼓勵私人投資工業才能將這些資源真正地轉化成財富。在彼得一世經濟思想里,俄國并非不如其他國家,相反條件非常優越:擁有豐富多樣的資源,而這些資源尚未開發或尚未探明[1]117。在烏拉爾山地區,冶金生產所必需的一切條件,樣樣具備,大量的木材就在高質量的礦產地旁邊[2]104。此外,俄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是建設工場的巨大財富。圖拉、小雅羅斯拉夫爾、莫斯科等地,由于工場手工業興起的較早,熟練的手工工人比其他地區充足。大量的農奴作為工業發展的潛在勞動力也具有重要作用。但官營工場利用資源的能力畢竟有限。在興辦官營工場的熱度冷卻后,吸引私人資本、下放官辦企業就成了工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第二,由于部分官營手工工場生產效率低下和腐敗之風盛行,下放經營不好的企業給私人管理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官營企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資金和勞動力都是國家供給,產品的規格和產量也有一定的標準,很容易導致資源浪費和生產效率低下。而且工場的管理大多由俄國顯貴操控,他們并不關心提高勞動生產率。1717年,彼得一世命令莎菲羅夫男爵和托爾斯泰伯爵組建蠶絲手工業。沙皇為該公司提供了大量的津貼,但由于組建者揮霍無度,嚴重虧損,最終垮臺[1]126-127。奧格涅茨和烏拉爾的某些工場在18世紀20年代前也一直出于虧損狀態,利佩茨克官辦制呢手工工場也由于缺乏資金而停頓[2]122。早在17世紀俄國就出現了私人工場,雖然這些工場主出身低微,如在俄國18世紀最大的五金業主杰米多夫、巴塔曉夫、莫洛索夫等,都是圖拉的鐵匠[3],但善于經營,將官辦工場下放給他們管理更容易獲取經濟利益。
第三,官營手工工場的下放可以吸引私人興辦工場,提高國家收入。彼得一世統治時期,俄國幾乎是連年戰爭,財政支出急劇增加[4]221。自1700年北方戰爭起,俄國的國家財政趨向崩潰的邊緣,1702年時國家財政尚有盈余,從1703年起國家每年出現大量的財政赤字,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5]。平衡財政赤字,僅靠增加稅收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提高本國生產力作為充實國庫的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的想法,開始成為彼得一世經濟政策的基礎[1]116。
對俄國來說,提高國內生產力的主要方式就是興辦手工工場。但僅靠一人之力無法組建新工場,這時政府下放官營企業就變成刺激私人投資工業的主要杠桿。同時,下放官營企業可以幫助國家減輕財政負擔,避免不必要的資金浪費。
二、官營手工工場下放給私人經營的表現
面對私人資本不足的現實,把國家控制的手工工場下放給私人管理是打破工場發展僵局的最好辦法。在官辦企業移交私人的過程中,俄國政府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了相應的轉交方式。
第一,為鼓勵私人接收國家企業,下放官營手工工場時,政府給予優惠政策。在政策保護中,最主要的就是立法支持。1719年礦業優惠規定,工業家及其繼承人所開設的手工工場“將不會被剝奪”,“開礦自由”的原則為非貴族出身的企業家提供了開礦的準許。同時,工業家們不再受地方行政部門的管轄,而由專門的礦務委員會和工場手工業委員會管理[2]124。通過這些立法政策,政府給予工場主許多經營特權。
在資金和原料問題方面,彼得一世準許各工場在一定的年限內免稅銷售貨物和購進原料,獲得無償補助和無息貸款。謝戈林在接收制呢工場時就得到3萬盧布的支持,阿普拉克辛公司也得到過同樣金額的補助[2]126。關稅保護也是立法保護的一個重要手段。1724年的關稅規定,進口商品的關稅稅率取決于本國企業能夠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程度。由于俄國缺乏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各個工場經常人手短缺。為此,彼得一世在1721年下令,準許貴族階級或商人購買整個村莊,同時國家還會派遣國有農民到工場去工作。通過政府在資金、原料、勞動力、關稅等方面的支持,俄國成功吸引了大批富有者接收官辦企業。
第二,在向私人移交政府企業的過程中,國家經常實施強制性的措施。雖然政府開出了優惠條件,但由于俄國缺乏良好的實業氛圍,很多人還是拒絕接收下放的官辦企業。當遇到那些不情愿接收的狀況時,彼得一世經常采取強迫的辦法,其理由是:“我們的人民就像孩童一般,由于無知,永遠不會學習他們的字母表,必須是主人強迫他們這樣做?!保?]208
最常見的強制方式是成立股份公司,然后由這些公司接管國家企業。1711年,根據彼得一世的想法,成立了安德烈•圖爾卡股份公司,把麻布手工工場交給了它。謝戈林的股份公司也是如此,并接收了莫斯科制呢場[2]123。有時遇到抗拒者,彼得一世甚至派遣衛戍部隊押解這些人來到莫斯科,出資組建公司。此外,政府還為這些轉讓的工場制定了一些規定,如產品的數量、質量等。這些規定也屬于變相的強制行為??傊?,在官營企業向私人移交時,強制性措施是時常施行的。
除了給予優惠條件和強迫成立公司外,俄國在移交官辦工場還考慮了其他因素。在大多數情況下,政府貸款以及各種優惠總是優先給俄國人。外國資本家在接收工場時必須保證外國人在俄國企業任職是臨時性的,俄國工人可以學習他們的技術,最重要的是這些的企業必須最終歸還給俄國[6]40。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轉讓冶金企業[7]??梢钥闯?,彼得一世雖然下令官營手工工場下放,但是在下放企業類型和接收者選擇上,還是保持著國家的控制。
18世紀20年代前,在俄國官營手工工場下放浪潮中,國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向社會轉交企業。其中盡管存在強制措施,但總體來說提供優惠政策是下放中采取的主要方式。為了避免國家命脈行業被私人和國外資本掌握,政府也做了精心安排。隨著官營工場的下放,俄國的工場手工業真正形成了向全社會擴散的局面。
三、官營手工工場下放給私人經營的影響
官營手工工場移交給私人經營,是彼得一世時期工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官營企業的下放,俄國的工場手工業不會在短時期內快速發展,也不可能為北方戰爭的勝利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但在下放的過程中,由于有些措施過于急功近利,缺乏考慮,也導致了俄國后來工業發展的緩慢??偟目磥恚贍I手工工場的下放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官營手工工場下放到民間,形成了工業從國家向社會層面的擴散,俄國手工工場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隨著官營工場向私人轉移,人民投資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社會上也慢慢形成了開辦工業的風氣。在彼得一世統治后期,俄國私人手工工場超過了114家,其中有二十多家是冶金手工工場[7]。工場生產出來的商品大大減少了對外國貨物的需求,部分產品還遠銷海外。其中鐵的總產量由1700年的15萬普特增加到1725年的81.5萬普特,俄國從生鐵進口國一躍而成為出口國,莫斯科哈莫夫工場的麻布也定期向國外出口[2]127。由于工場轉讓時,接收的私人企業家大多擁有先進的管理經驗,工場經濟效益也相應大幅提高。例如,1772年接手鮑戈羅季茨基造紙手工場的瓦西里•科羅特克出身大商人世家,還曾專門出國學習過造紙技術。這家造紙廠在他的經營下,便迅速發展起來[6]40。
其次,官營手工工場的下放中所采取的一些不恰當措施給俄國工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鑒于私人不愿接手國家企業的情況,彼得一世在工場下放過程中使用了強制性手段。在有些情況下,興辦工場和組建公司有可能成為為沙皇效勞的項目,工場和公司也都具有了國家機關的性質[1]127。即便是工場下放到私人手中經營,工場主們也得受政府控制,如煉鐵工場主杰米多夫是把鐵賣給國家后,再由政府把鐵送往兵工廠,呢絨工場主謝戈林把呢絨賣給國家后,政府再把這些呢絨送往被服廠[7]。這些工場都被要求不準自己出售產品,只能將產品交給特定的機構處理。強制措施的推行讓俄國工業背離了自由競爭的發展道路,不利于工場手工業的長久發展。政府出于解決勞動力短缺的目的,撥給工場主國有農民,并允許整個購買村莊,使彼得一世時的工場都帶有封建農奴制的影子。大批農奴進入工場做工,也沒有真正提高工場的手工技術,因為這些農奴根本沒有必備的手工技藝。
此外,彼得一世時期工場發展模式給以后俄國的工業發展道路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8世紀初,俄國官營工場的下放雖是特定時期的做法,但無論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給后來工業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俄國是一個靠軍事擴張立國的國家。彼得一世不遺余力地推進手工工場的發展就是如此。無論是強迫他人組建公司,下達生產指令,還是命令農奴進場做工,整個官營手工工場下放的過程都是以沙皇的個人意志迅速進行的,都帶有趕超發展的色彩。后來即位的統治者們也紛紛效法彼得大帝的做法,通過動員國家力量來改變俄國落后的局面。20世紀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可以說與18世紀時俄國發展工業的做法有太多相似之處。
18世紀初,俄國在彼得一世的帶領下開始了走向現代世界的改革。改革過程中,為了促進工業發展,俄國政府實施了官營手工工場下放給私人經營的措施。經過一系列優惠條件的吸引以及強制性規定,國家最終實現了由官營工場下放帶動私人投資實業的目標,俄國的工場手工業也真正走上了發展軌道。但改革中的不恰當措施,也對當時和后來俄國經濟的運行產生了不利影響。由此可見,在社會轉型時期,一個國家進行工商業改革必須顧及各方的因素,穩步推進,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瓦•奧•克柳切夫斯基.俄國史教程:第四卷[M].張詠白,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卡芬加烏茲,巴甫連科.彼得一世的改革(上冊)[M].郭奇格,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張建會.俄國工場手工業的類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85(1).
[4]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馬克•斯坦伯格.俄羅斯史[M].楊燁,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車維漢,茆?。畬Ρ说靡皇栏母锏脑僭忈尅柏斦毫僬f”的經驗檢驗[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2(2).
[6]陶惠芬.俄國近代改革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7]萬長松.論彼得一世改革與俄國工業化的肇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3(9).
作者:王雪松 單位:南京大學歷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