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產英模電影的市場調查:城市主流院線市場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代電影雜志》2015年第八期
英雄是具有崇高品性和超越能力的特殊人物,馬克斯•韋伯曾經借用天主教的“卡里斯馬”(charisma,特能、靈能之意)來描述象征著秩序、信仰的英雄人格對人們所具有的偶像膜拜力量。在當下價值多元的中國社會,誰是老百姓心中的“卡里斯馬”,回首新中國的歷史,真正讓共和國永遠銘記,令每一個中國人景仰的是雷鋒、王進喜、焦裕祿、蔣筑英、錢學森等一代代英雄楷模。他們是英雄主義精神的結晶與凝練、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和轉化。“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夠像電影那樣,超越一般感覺,直接觸及我們的情感,深入我們的靈魂。”(1)由當代英雄與道德楷模的真實事跡創作而成的人物傳記片(簡稱英模電影)是中國“紀實傳真”的史學傳統與當代影像藝術珠聯璧合的審美表達。翻開新中國電影的歷史,這一電影類型自20世紀50年代由謝晉導演的《黃寶妹》開始,不僅在新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極為深刻與廣泛的影響,也成為了共和國幾代人的共同歷史與情感記憶。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進程,作為主旋律中堅的英模電影市場怎樣呢?
英模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以表現英雄品格和模范精神為創作訴求的人物傳記片。這一電影類型既包括以當代道德模范、優秀干部戰士、杰出的科學家等為原型的專門展現個人事跡的傳記片,如《郭明義》《焦裕祿》《錢學森》等,也包括根據真實事件與人物原型創作,以表現集體英模精神的群傳,如表現航空航天精神的《飛天》、抗擊冰雪災害的《冰雪11天》、為國家尋找稀缺戰略資源的地質隊員,在死亡之海歷經艱辛的《生死羅布泊》等作品。由于群傳的特征是眾多人物資料作為素材來源的創作,因而,兩者相比,前者故事情節更接近人物與生活原貌,后者雖源于真人真事,但創作訴求是對集體英模精神的表達,藝術的集中與提煉更為突出。按照我們對英模電影類型的認識與界定,自1958年《黃寶妹》被評論界稱為“藝術性紀錄片”以來,截止2013年底為止,我國共生產英模電影270部左右,主要集中在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十余年的電影創作中。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電影觀眾需求多元化趨勢的變化與中國電影業改革的提速,不僅國產英模電影的生產面臨著極大的壓力,而且我國電影市場全面實施的“院線制”,也向英模電影的發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下面是我國電影產業化以來英模電影生產及進入院線上映數量的變化趨勢圖。從圖1可見:首先,在中國電影產業化的初始階段,即2011年前的英模電影產量凸顯出上升趨勢。尤其是自2008年開始,其創作開始向高峰攀援,達到了年產25部的水平。究其原因,是因為圍繞2008年這一時間段,不僅有北京奧運會、也發生了汶川地震、南方冰災等重大事件,其中涌現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與模范,成為英模電影創作的原型。隨后緊接著是圍繞紀念“建國60周年”和“建黨90周年”的重大活動,英模電影密集面世,迎來了高峰迭起的創作時期。其次,電影產業化以來,電影院線制的建立給中國電影業帶來了新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在電影院線這一市場機制運作中,觀眾的需求是電影進院線的重要過濾網。因此,登陸城市商業院線,是提高與檢驗電影市場知曉率的重要標志。從這個角度看,英模電影上院線情況整體呈滑坡態勢。第三,2012年以來,雖然個別年份英模電影院線上映片目有微量增加,但總體而言,生產與上線呈下降態勢是不爭的事實。產業的兩大要素是資本和市場,但電影的準確投資額與收入是難以獲得的數據。為進一步了解英模電影投入與產出情況,課題組通過對國有企業瀟湘電影集團與民營企業湖南今濤影視傳媒公司所生產與發行的英模片進行調查,從而以管窺豹。瀟湘電影集團曾生產了許多膾炙人口、風格各異的影片,尤其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人物傳記片在全國獨樹一幟。新世紀以來,作為主旋律電影中堅的英模傳記片,一直是瀟湘電影集團關注的重點。他們共生產了《鄭培民》等7部英模題材的影片。湖南今濤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是2009年經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門批準,從事電影電視劇生產經營的民營企業,共生產并發行了《最后一課》等三部英模電影。這10部影片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通過表1的基本數據可見:一是在電影這一可與房地產稱兄道弟的高風險和高回報的產業中,政府主管部門、廠礦企業、社會個人都對英模電影的投資抱有極大的熱情。瀟影集團對英模片的投資主要由政府部門、聯合拍攝單位、社會集團、民間贊助與電影集團自籌等多渠道構成。如2004年出品的《鄭培民》共投資600萬元,其中瀟湘電影集團、中影集團、大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各投資150萬元,國家電影局資助150萬元。《青藏線》投資成本為1100萬元。除作為重點影片獲得了國家電影局300萬元的資助外,就是瀟湘電影集團自籌資金200萬元、中影集團投資200萬元,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與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共投入400萬元。相對國有企業投資渠道之多,民營企業對英模電影雖投資渠道較少,投資額度小,但也對英模電影生產持有特別的熱情。如《最后一課》由三位制片人共同入股;《同享一片藍天》是與另一家民營企業文化公司聯合投資攝制;《少年達佳》除自有資金外,還獲得銀行與企業的少量贊助。二是英模電影投資成本偏低。按當下將3000萬元上下成本的影片視為中等成本電影,1000萬元以下的為小成本電影產業行情,那么,瀟湘電影集團的7部英模電影基本是小成本投資規模,更不用說民營企業的三部電影成本僅在300萬元以內,均屬微小成本制作。三是從投資與收入之比可以看出,英模電影的發行可謂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由于無法統計制片方內部實際收益狀況,因此,電影的贏利并不意味著每個制片方盈利或虧損。但從電影的整體情況看,雖然部分英模電影的虧損嚴重,但從83%的總回報率仍可以看到盈利大于虧損的基本事實。國產英模電影是如何走向市場,他們的發行困境何在?如果視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是以城市主流院線市場為主、二級市場和農村電影市場為輔的三分結構,那么我們擬通過這三類電影市場的調查,在報告國產英模電影的市場態勢中,試圖予以回答。
二、英模電影城市主流院線市場調查
電影市場的檢驗離不開票房,由于以影片經濟效益為訴求的電影產業主體地位的確立,票房成為衡量電影生產與效益的重要依據。我們遂以城市主流院線市場的票房開始我們的調查之旅。
(一)英模電影城市主流院線市場掃描在電影票房的統計中,國家廣電總局從2010年以來每年公布了票房收入前十名的影片,五年來,國產英模片沒有進入前十名行列。藝恩咨詢網站的數據中心2014年雖有電影票房的排行榜,但在公布的100名排行中,仍沒有英模片。因此,課題組根據電影票房數據庫網站(58921.com/)提供的信息進行統計。我們對1995—2014年7月10日進入內地票房排行榜的1585部影片進行分類統計:其中國產片605部,進口片586部,港臺片198部,合拍片196部(包括中外合拍及內地與港臺合拍)。從城市主流院線的票房看,在605部國產片中有25部英模片入榜,其中,排名在300名之前的有《楊善洲》,票房為8025萬元(排名為272);300名到500名間的依次是《飛天》(6420萬元)《、張思德》(4000萬元)、《孔繁森》(3600萬元);排名在501到1000的依次是《任長霞》(2600萬元)《、雨中的樹》(2417萬元)、《鐵人》(2024萬元)、《生死牛玉儒》(2000萬元)《、郭明義》(1805萬元)、《吳仁寶》(1022萬元)、《冰雪11天》(873萬元)。1001到1500名之間有9部,票房均在700萬元以下。1500名之后的5部,票房均在100萬元以下。從英模電影所占內地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來看,在605部國產片中,25部英模片占比為4.13%;605部國產片總票房是2785942.64萬元,25部英模片票房總數為38174.87萬元,英模片占國產片的票房之比為1.43%。這一比例表明:就具有較高票房的英模電影而言,雖然其市場回報是可觀的,但票房低于國產影片所占市場份額也是事實。更何況還有部分既無緣院線,也無途徑進入其他市場英模電影的存在。如:根據“CCTV200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深圳歌手叢飛的真實事跡攝制的電影《叢飛》,2007年4月在深圳首映后,制片方在走組織包場放映路線未獲成功時,最后只得以賣“愛心拷貝”的捐獻方式,等待社會各界的援助。(4)再如,2008年根據“感動河北2005年度新聞人物”白芳禮的真實事跡拍攝的電影《白芳禮》,始終未能進入主流院線,走其他發行渠道又因制片方缺乏資金而一再擱置。無奈之下,一年后,制片人將該片以2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電影頻道。李佳倫傾家蕩產拍攝了《白芳禮》,卻無力發行,影片最終賠了50萬元,李佳倫也因此被媒體稱為“中國最窮的制片人”,并于2009年當選“感動河北2009年度新聞人物”。(5)這種情況并非個案,《錢學森》《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等也留下了雖有口碑,但票房不佳的遺憾。
(二)英模電影城市主流院線發行趨勢綜觀英模電影在主流院線的發行,突顯一種政府文件的助推與尷尬并存的特點與趨勢。從靜態特點看,長期以來,政府文件是英模電影票房的重要推動力。英模電影是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出的各種英雄和道德模范為原型,在他們身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與現代先進文化價值理念的結合。如始于2002年由中央電視臺打造的《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始于2007年由“”等部委評選表彰的全國道德模范就是英模電影題材的重要來源。由于道德榜樣強大的社會滲透力和鮮明的價值引領作用,因此,以這些社會覆蓋面廣、評選單位規格高的人物典型為原型創作的英模電影不僅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而且也代表國家層面先進文化的引領。如孔繁森,在1995年,有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向孔繁森同志學習”的題詞,電影《孔繁森》以3600萬元的票房成為1996年國產片票房冠軍。任長霞,有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等領導關于學習任長霞同志先進事跡的重要指示。在央視評選的“2004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榜”上,任長霞以全票當選,成為“感動中國第一人”。同名影片《任長霞》曾擊敗同期上映的好萊塢大片《蝙蝠俠與羅賓》收獲2600萬元的票房。若從1585部上映影片中的25部獲得較高票房的英模片來看,其中23部有相關部門下文學習或推薦觀看,而且文件的級別越高,影片票房的排名越靠前。其中,票房排名在700名之前的9部影片中,除《孔繁森》與《任長霞》外《,楊善洲》《飛天》《郭明義》《張思德》《雨中的樹》《生死牛玉儒》《鐵人》等7部電影均由“中組部”、“”等黨中央直屬機構發文要求組織觀看。如以中央紀委、“中組部”、“”等單位聯合下發的《關于組織觀看電影故事片〈生死牛玉儒〉的通知》,有力地推動了影片在全國的發行放映,該片最終進入2005年度國產影片票房排行榜前30名之列。(6)票房排名在700到1400名之間的有10部英模片,除2014年由“”、“中組部”等部委聯合發文要求組織黨員、干部觀看,截止到統計時間仍在上映中的《天上的菊美》外,其他9部或者屬于教育部、公安部、文化部、衛生部等國務院各部委下文推薦觀看,或者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禮片推介的影片。只有排名在1400名之后的6部影片,除《袁隆平》屬于文藝局、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第一批“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重點國產影片”推介影片外,《公仆》《殷雪梅》《情暖萬家》《千鈞一發》我們查到的是省市相關部門的文件,只有《北京的哥》沒有查到任何文件。政府對英模電影發行的推動力具體表現在,一是權威媒體發聲,宣傳英模電影。人民大會堂,作為國家最高級別辦公場所,往往是英模電影選擇的首映地點。2010—2013年的英模電影中,有《第一書記》《楊善洲》《吳運鐸》《郭明義》《吳大觀》《守望天山》《飛天》《雨中的樹》《生死羅布泊》《青春雷鋒》等十余部英模影片在此舉行首映儀式。不僅如此,英模電影往往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等國家主流媒體或相關省市黨報等權威媒體展開輿論宣傳;在《中國電影報》《文藝報》《中國藝術報》等行業報進行評論性報道;在《電影藝術》《當代電影》等重點學術期刊展開專家討論會予以深度解析。二是放映終端,力挺英模電影。具體表現在:一是院線首輪排片時間長。如2011年的《郭明義》《楊善洲》《飛天》三部影片的放映均超過兩個月。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創先爭優活動領導小組、國家廣電總局、解放軍總政治部以及中華全國總工會于2011年7月1日聯合下發“關于認真組織觀看電影《郭明義》《楊善洲》和《飛天》的通知”,根據藝恩咨詢統計的院線票房顯示,《楊善洲》自7月19日在全國院線上映至10月2日,共計76天;《飛天》自7月1日放映至9月18日,共80天;《郭明義》則是由7月15日放映至9月25日,共73天。這種現象在一些由影響大的英模人物事跡改編的影片往往數見不鮮,如2009年5月,由政府文件開道,電影《鐵人》也放映了84天。三是團體購票為主,攻占消費市場。如《鐵人》第一輪放映中,不僅1300萬元的票房與制片方的期待相去甚遠,且全國零售票房不到300萬元。也因此,才有鐘大豐教授因其學生要看《鐵人》,跑遍北京主要的電影院,要么沒有,要么只包場不賣票的現象,而調侃寫成關于《看不見的〈鐵人〉》的評論。于是,經過政府相關文件的推動與院線的配合,影片的票房便開始明顯變化。根據藝恩網2011年公布的每周票房數據顯示,如《飛天》上映初期,自7月1—17日,票房為80萬元《;楊善洲》上映的第一周票房為240萬元,而到7月24—31日這一周,兩部影片票房同時劇增。如圖3:由于這些措施,英模片的發行方往往為了爭取相關部門的行政推廣與發行,而想方設法跑文件,以致流傳著“不找市場找市長”一說。不能否認,政府文件在推動優秀英模片積極傳播的同時,也使得個別缺乏藝術感染力的作品,通過各種關系求得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這一現象是導致英模電影生產熱情減弱的原因之一。
從動態發展看,近年來,政府文件對英模電影市場的影響力每況愈下已成定勢。隨著電影產業化的進程,國產電影在經歷20世紀80年代的國內傳播熱潮之后,再次回歸于市場競爭之路。在此背景下,盡管相關部門聯合發文組織觀映,但被視為尚方寶劍的“紅頭文件”的作用卻呈現為一種日漸乏力的態勢。在主流院線市場,一些依靠“紅頭文件”進入城市主流院線的影片,也大多成為影院的擺設或市場過客。票房不僅是片商和影院共同利益所在,利益最大化也是他們追求的目標。在中國電影目前銀幕數有限與觀眾低齡化的背景下,英模電影無法像一些熱門國產大片在黃金檔期排片,于是在放映終端,英模電影檔期時長兩極化,排片時段邊緣化現象在所難免。英模片既有放映時間較長,也有“影院一日游”的情況。我們選取了2009年以來有公開上映數據和票房數據的5部英模電影,并抽取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進行上映周期、票房總額和單日平均票房進行比較。表中,5部英模電影平均放映69天,而5部同期上映的商業電影平均放映35天,比前者平均少34天。從票房看,5部英模電影平均單日產生票房55.1萬元,而5部商業電影的平均單日票房為336.2萬元,是前者的6.1倍。正是這一冷酷的市場現實,英模片被邊緣化。無論影片檔期長短,英模電影往往都出現在上午和中午、周一至周五等邊緣時間段,較難擠進影院排片的黃金時間段。這從2012年英模人物傳記片在萬達院線的排片與票房統計可見一斑:2012年共有《錢學森》《生死羅布泊》《吳仁寶》《雨中的樹》等7部英模人物傳記片登陸萬達院線。它們在萬達院線的上映時間與排片情況如表3所示:近年來,即使對一些優秀的英模電影,紅頭文件的號召力也今不如昔。例如根據“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英雄群體事跡改編,再現了半個世紀前的那場石油大會戰的英模電影《鐵人》,是由尹力和劉恒黃金組合聯手“寫故事”,吳剛等以精湛表演“講故事”的影片。這部集中了一批國內優秀主創人員和5000萬元資金投入的影片,無論是人物塑造還是影像敘事,都堪稱大片巨制。發行方面,片方雖煞費苦心,仍是收效甚微。首先,2009年3月20日《中華全國總工會辦公廳關于認真組織職工觀看電影〈鐵人〉的通知》便發至全國,2009年5月1日上映至5月22日,該片進入全國城市電影院線上映,可最終一千余萬元的票房,與生產制作方的一個億的原定目標相去甚遠。導演尹力扼腕嘆息《:鐵人》“竟然變成了一部‘內部電影’”,“現在電影院找不到海報,找不到排片表,這樣一部影片如果不能跟觀眾見面,也就沒有本身存在的意義”。面對此況,5月中旬,國家廣電總局、全國總工會、院線代表、出品方在一起召開“市場推介專題會”。進行“重新上映,擴大宣傳,延長檔期”的再策劃。(9)于是,中組部、、國家廣電總局、國資委、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聯合發文,再次推動。在這一系列措施下,《鐵人》才獲得2024萬元的全國總票房。無獨有偶《,楊善洲》雖有“中組部”“”等聯合發文的組織觀看的“通知”,但票房仍不樂觀,于是,2011年7月《楊善洲》被爆出與美國電影《變形金剛3》捆綁放映。這一系列典型事件在使真正敬業于英模精神傳播的電影人失望與遺憾的同時,也令我們反思:國產英模電影的路在何方?
三、從大學生市場看英模電影的產業發展之路
得觀眾者得市場,得青年觀眾者得電影天下。在全球電影觀眾“低齡化”的背景下,青年觀眾已成為中國電影的主流。資料顯示,2009年中國影院觀眾年齡在19歲及以下的人數占整個觀影人群的28.3%,20—29歲占37.3%,平均年齡是25.7歲,而到2013年觀影群體的平均年齡就已降為21.7歲。在我國,21.7歲左右的青年群體大部分為在校大學生。因此,當代大學生對英模電影的接受與認同,對電影市場具有決定性作用。我們以湖南大學在校大學生為對象,通過對“大學生英模人物傳記片觀影情況調查”,分析英模電影的產業與市場的發展之路。此次調查內容除了涉及當下大學生觀看電影的頻率外,重點是對英模電影類型與內容、觀影渠道以及對他們的評價與意見等方面展開調查。調查對象不僅覆蓋在校的文理工、藝術等各學科門類,也關涉從一年級到畢業生的各個階段的大學生,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95份,合格率98.3%。
(一)英模電影——大學生電影市場遇冷在關于“您大概多久會去電影院看一次電影”的問題中,設置了四個時間選項。調查顯示,在295位受訪者中,一個月看1—3次的占21%,一個月看3次及以上的占4%,54%的大學生為幾個月去電影院看一次電影,且有21%的人從來沒去電影院看過電影。就湖南大學而言,瀟湘國際影城天馬店,位于長沙市岳麓區麓山南路的商業廣場,每天大學生從宿舍(天馬公寓)到湖南大學主教學區,都必須經過該廣場,因而,天馬店可以說是湖大學生觀影第一平臺。即便有如此便利的觀影條件,由于經濟實力與休閑時間等多種原因,到影院觀影的大學生仍是有限的。問卷在“以下列舉的影片中您看過哪些電影”為題干,以14部英模電影的片目為選項展開調查。14部英模電影片目的選取基于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在校大學生從高中階段至大學時間段,即2008—2014年上映的英模電影;二是2008—2013年“華表獎”獲獎的英模片;三是票房排名在前30名的2008年以后上映的英模片。在所列出的14部英模片中,一部都沒看過的有162人,有99人看過1至2部,看過3部以上的有34人。其中觀看人數最多的是圖5中的影片。在對沒看過所列舉英模電影原因的調查中,設置了四個選項,分別是沒時間看、沒有片源、票價太貴、不喜歡看。結果顯示,不喜歡看占47%,沒有片源為24%,沒時間看為20%,因為票價太貴而沒看的為9%。問卷的最后設置了一道開放題,讓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學生談對英模電影的看法。在看過英模電影的問卷中,大部分學生以筆談的形式表達了自己對英模電影的評價與改進的意見。在對英模電影的正面評價中,有一部分大學生給予了積極的肯定與誠懇的建議:一是認為這類影片是中華民族優秀品德的傳承與弘揚,通過了解英模人物的成長歷程,給大學生以人生啟迪;二是認為英模電影往往開始難看,看下去覺得很棒;三是希望集體觀看并加大宣傳。在對英模電影否定性的批評中,普遍對英模電影塑造的“高大全”形象產生排斥心理。一是普遍認為這類影片公式化嚴重,主人公形象概念化,一看片名,就知道是劇情老套的“人名電影”;二是認為這類影片說教色彩太濃,脫離生活,很枯燥,缺乏人情味。甚至有人說“主人公的結局都非常慘‘,要么壯烈了’,‘要么積勞成疾’,讓人不敢向他們學習”;三是演員難見青春偶像身影,表演中規中矩,缺乏活力。
(二)從良藥苦口到良藥悅心的創作之路雖然用行政方式推廣英模電影無可厚非,但英模電影只有經受市場的檢驗,才能在文化產業的大道上走得更遠,才能在審美消費中實現傳播價值。調查中有大學生形象地將國產英模電影比喻為熱氣騰騰的“中藥”,雖“良藥”卻“苦口”。這一見地雖有失公允,但仍可看出大學生對英模電影的意義與作用的認可。“一位好萊塢的電影制作人看過電影《孔繁森》后,說道“:同樣的素材,拿到好萊塢去拍,可以比現在好很多倍。”(10)顯然,在國產英模電影的多重困境中,創作問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讓觀眾對英模電影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觀看”,當務之急是建立觀眾對影片與人物形象的信任感。首先,在創作理念上,須從對觀眾需求的尊重與主動適應出發,破除單純的教育功能價值的創作訴求。電影是文化商品,以往那種視電影為單純審美教育屬性正在逐漸被娛樂、休閑等多元化市場需求所取代。英模精神的核心密碼雖是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以英雄為題材的藝術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但觀眾走進電影院選擇英模電影,為的是在對英雄崇拜中獲得心靈的愉悅與升華,而非簡單地受教育。社會對電影身份需求的變化,反映到英模電影的創作層面,就必然要求該類電影調整自身的姿態,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利用娛樂元素承載文化價值,讓英模電影承載的教化價值在審美休閑與文化娛樂的形式下實現。其次,在創作手段上,須以“奇事”“奇人”“奇情”提高對英模影片傳奇性的期待度,以“真人”“真事”“真情”提高對英模形象紀實性的認可度。實現這一追求,離不開“寫極駭人之事,卻盡用極近人之筆”。好奇之心人皆有之,電影是造夢的藝術。英模電影就是通過既奇且真的觀夢過程,滿足觀眾對英雄的崇拜。應該說錢學森的一生充滿傳奇,不僅有麥卡錫時代遭遇搜查和關押、世界科技頂峰的業績,還有科學家和藝術家聯姻的美好愛情。
根據這樣一位真實的科學家創作的影片,雖制作不失精良,主創人員也不乏創作誠意,但票房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陳坤在微博上為他主演的《錢學森》之分析一語中的:“《錢學森》對于很多觀眾朋友來說太嚴肅了。”“無論是人物內心的掙扎,還是風云際會的時代背景,最終在電影中都被處理得四平八穩,波瀾不驚。”其結果,勢必難以引起觀眾的激情與興趣。清梁紹壬所撰《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認為:所謂“傳奇”就是“傳示奇異類型”。李漁主張“非奇不傳”,對戲劇的傳奇性他強調戲劇情節的新奇性,以“奇”為美、以“奇”為勝。藝術創作的“極駭人之事”是采用藝術的想象,以步步生奇、層層有險的效果,喚起觀眾的好奇心理。當然,英模電影的傳奇性又與任何離奇而不著邊際的虛構或編織迥然有別。也就是說,英模電影的“超人”并非超脫于人之神,而是十分真實的常人。所不同的是他們在關鍵時刻以常人所不及的非凡智慧與行動,超脫常人對名與利,甚至生與死的羈絆。要將傳奇性與真實性統一起來,就離不開“極近人之筆”。所謂“極近人之筆”實際上就是按照常人的思想、情感、心理、行動方式來塑造英模形象。只有將驚險之事描寫得真實可信,將非凡超俗的英雄塑造成呼之欲出的常人,才能使觀眾在由好奇到愉悅,從驚懼到敬仰的觀影中獲得審美滿足。
作者:何祖健 楊榮清 單位: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