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室內樂演奏的實踐與教學設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上篇《關于現代民族室內樂演奏的實踐與教學設想----以古箏室內樂演奏為例》一文中,已經脈絡性的闡述了在現代民族室內樂演奏及訓練時的諸多問題與注意事宜。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將以古箏室內樂樂曲《樂蜀》為例,結合實際訓練中出現以及需要注意的各項問題,進一步闡述古箏室內樂演奏的實踐與教學設想。古箏三重奏《樂蜀》由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天籟箏樂團委約青年指揮家肖超先生作于2014年4月,并于當年5月首演于臺灣國立藝術大學,獲得了極佳的反饋。樂曲以“蜀”為題,選取膾炙人口的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繡荷包》和《太陽出來喜洋洋》的旋律為創作動機,頌揚人杰地靈的天府之國得天獨厚,孕育出燦若星河的文明。樂曲從告竣直至正式演出僅歷時不滿一月,從人員編制到排練,作者、排練老師和團員們都付出了諸多心血。而在排練的過程中,所總結的一些問題和方法,亦可以歸納以致用。下面之論述將以樂曲的段落為脈絡,詳述在演奏中遇到的問題以及重要要點,為民族室內樂的演奏及教學摸索方向。
作品的創作背景和風格是教學中需要首先了解的。樂曲以民歌為創作題材,那么對每一位演奏者自然就有“唱”的要求,是為“唱譜”.“唱譜”是民樂演奏者的一項基本技能,但在現而今的課堂教學中卻并未得到重視,演奏尚可的學生一開口卻是毫無情感。平白如紙的情況比比皆是,這其中若說沒有老師的失職是難以讓人信服的。先輩云:絲不如竹,竹不如肉(音同“如”),漸近自然也。雖然音樂的載體不分高低好壞,但亦強調出人聲在表達情感,契合音樂,體會情致方面的優點。所以,在演奏之前先唱譜,既能熟悉音樂旋律,又能提前感悟樂曲情韻,實為一舉多得。在排練“重唱”時,節奏與速度的把控是第一位的。樂曲的第一段為較自由地引子,開端以三聲部低沉的長音開始,一、二聲部在第二小節由第二拍弱音融入,制造一種從無到有,由遠及近的音響效果。這一樂句須注意,箏一箏二聲部與箏三聲部的力度處理是截然相反的,在聽覺上有一種此起彼伏的錯落美感,以此來勾勒巴蜀地區山巒迭起、連綿起伏的自然畫卷。由于引子段的速度比較自由,而演奏技法又以搖指長音居多,因此在節奏對位上有較高的要求,演奏者在日常訓練中要充分運用節拍器,穩定心理速度,并可帶入肢體動作以作交流,確保三條旋律線條的同步性。19小節的速度變化是對演奏者的一種考驗,因為在18小節中曲作者提取了原歌曲的幾個動機音,并以自由延長結束,而19小節的力度又是以pp開始,以至在19小節進行提速時時常出現三個聲部的速度各自為營的情況。訓練到此處,彼此聲部間的相互照應顯得尤為重要。作為穩定速度的二聲部,在彈奏時一定要拍點明確,速度恒穩,漸強力度清晰,為一、三聲部的準確進入打定基礎。在訓練時可以借助節拍器來穩定各聲部的心理速度,以應對在舞臺實際演奏中因空間問題造成的各聲部間無法完全彼此聽清的問題。
第39小節進入一個速度穩定的慢板,主要的音樂素材從前一段的《槐花幾時開》轉變成了《繡荷包》。這一段的速度由一聲部的前兩個四分音符決定。第一樂句的織體以四分音符、二分音符為主,速度平穩。為了穩定速度,每個聲部的左手低音區撥奏都要顆粒點清楚,聲部間除了要相互傾聽外,還要要仔細關注其他聲部的肢體動作,以確保在漸強的處理線條中速度的穩定性。第47小節,三聲部率先進入這一段的主題旋律,隨后主旋律在一、三聲部之間交替進行,形成一種立體的聲效。在訓練中,應當把這兩個聲部進行單獨的同步練習,彼此之間熟悉旋律的進行方式以及節奏型,使歌唱性的旋律能夠在兩個聲部之間進行流暢的切換。而作為粘合的二聲部,在演奏時一定要控制好音色和音量,為主題聲部做好鋪墊工作,而不可喧賓奪主。第62到65小節,主題旋律集中在三聲部上,一、二聲部則是穿插式的進行和弦的點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一、二聲部沒有連貫的旋律,因而一定要與三聲部配合密切,在訓練時熟記三聲部旋律,演奏時邊彈心中邊唱主旋律,以使三個聲部的處理線條整齊劃一。
從69小節開始進入快板段。前15小節是快板,也是全曲最有意思的樂句。作曲家借用了川劇打擊樂的節奏型和速度變化方法,采用了在古箏碼左掃弦的音響效果,使這一段的音樂十分出彩。而正因如此,三個聲部間的配合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首先,每位演奏者都必須對川劇打擊樂的節奏特色有所了解,因而在課外,就要求演奏者要多聽川劇音樂,并對其獨特的音響效果和節奏、速度處理進行模仿,在彈奏訓練前,先進行唱譜訓練,用擬聲的方式進行配合練習,找到地道的戲曲化表達方式,并在演奏時在心中默唱,對這一段的演奏效果將是大有裨益的。同時,可以找來川劇打擊樂的視頻或音頻片段進行模仿,以求在古箏箏碼左側彈奏出惟妙惟肖的戲曲打擊樂音效。此處需注意漸快的線條幅度以及拍號的變化,速度的推進不可操之過急,突出張力的變化。第84小節進入快板,節奏重音的變化是需要首先訓練的。一聲部兩小節為一個小句,重音在固定節奏點上循環。二聲部在重音上對位進入。在實際訓練中,二聲部極易出現因重音錯位而造成的節奏不齊問題。所以,在進行實際彈奏前,各聲部要在節拍器或者指揮的干預下進行節奏感的練習,并時刻注意一聲部的肢體動作。隨后,進入主旋律段。主題旋律以四小節為一句的頻率在三個聲部間循環。在快板中,由于速度和情緒的原因,最易犯的錯誤就是各聲部各自為政,缺乏彼此間的關照,甚至主題聲部也被湮沒于音響的狂轟濫炸中。因此,各聲部可以用接龍的方式先將主旋律彈奏出來,彼此熟悉,然后再按主旋律進入的順序依次疊加,使每個聲部明確自己在每一樂句中的角色,進退有度,收放自如。
綜上所述,民族室內樂在演奏實踐和教學上,要從集體訓練出發,分層次分階段地實施訓練,并在肢體動作的磨合中找到各聲部間的默契。而在心理訓練上,長時間且有效的分聲部訓練,讓彼此熟悉各自的旋律走向,明了各自的角色變化,并借助節拍器穩定心理速度。以上的對以古箏為例的關于現代民族室內樂演奏的實踐與教學設想,總結了實際彈奏中的一些問題,對日常訓練及教學方式進行了多方位的設想,以期對日后的演奏及教學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礎。
作者:周天麗 單位:四川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