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元化的大學外語課程改革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基于當前經濟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本文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出發,結合對《大學英語教學指南》(送審稿)的解讀,嘗試探索和探討課程體系改革,致力于提高本校的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質量,大學外語課程的多元化,滿足學生多方面需求,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本文詳細闡述了該課程體系所依據的理論基礎、總體框架及課程內容等。
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所述,大學英語課程應該服務于學校的辦學目標、院系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因此此次改革的課程設計主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因材施教,強調課程的形式要產生于學生的需要、興趣和目的。我校學生的公共英語基礎參差不齊,一本專業學生的外語基礎較好,高考成績分數較高,而二本部分專業、藝體專業的外語基礎較弱,即使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基礎也有著不同的差異。因此“一刀切”的單一的課程根本不能滿足實際需要,這樣勢必推動大學英語的課程改革。近年來,西華師范大學公共外語學院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本著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實際基礎、教師隊伍不斷合理化的情況對本校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進行改革。
一、在兼顧必修課程的基礎之上
靈活處理選修課程在改革之前,我校的大學英語課程主要為傳統的綜合英語課程,即選取特定的綜合教材對全校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進行授課。我校學生必修的英語綜合課程的學分為16分,課程分別為大學英語Ⅰ,大學英語Ⅱ,大學英語Ⅲ,大學英語Ⅳ,分別設置于大一和大二學年,這樣的形式能夠幫助學生們從高中英語學習平穩過渡到大學英語學習,也有利于幫助學生通過四六級考試。但隨著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以及學生個性的滿足,這種體系缺點趨于明顯,比如,課程設置較為單一,教學內容較為局限,偏重于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而輕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基于培養目標改變的現實情況,學院提出了學分改革,也即是從原來的16學分的改為“12+4”學分。綜合英語課程的學分壓縮到12學分,也就是在學生的大一學年和大二上學期分別必修大學英語Ⅰ,大學英語Ⅱ,大學英語Ⅲ,來滿足學生們的四六級過級要求。也就是說,大二下學期摒棄了大學英語Ⅳ,改修選修課程。此外,對于有一部分特殊的同學,也就是在高中階段并未學習英語而是其他外語的同學,我院也提供其他語言(法語、西班牙語)作為必修課程,所以必修課程概括為大學外語Ⅰ,大學外語Ⅱ,大學外語Ⅲ。余下4學分為選修課程,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課程。
二、選修課程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征求了部分學生的興趣以及結合本院教師的意愿,在學生的大二下學期開設了以下選修課程:英語經典閱讀、中國文化課程、英語電影欣賞、四六級培訓。語言文化類課程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認同感。鑒于部分學生的四六級考試要求,又增設了培訓課程。
三、國際班滿足學生出國的培訓需求
出國學習已成為一種熱潮。在每年新生入學的第一個月,我院都會在在新生中有出國意愿的學生中挑選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組成國際班,有不同于大學英語課程的課程體系。每個學期假期都有出國交流活動、學生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四、培養國際化人才視角下的多語種課程
一直以來公共外語學院的的外語只有英語課程,為了增加語言的多樣性,學院將單一的英語能力培養改為多語種能力培養,充實了我院的外語課程種類,包含法語課程、西班牙語課程、德語課程,實現了大學外語課程的多元化。在全校開設小語種選修課供學生自由選擇,學分2分。
五、滿足學生的考研需求
近年來我校每年的考研人數都在增長,學院認為開設考研課程是必要的,因此在周末開設了考研課程,分為詞匯、語法、寫作、翻譯等部分進行講解。在對社會、學校和學生個體需要分析的基礎上,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本校嘗試對大學外語課程進行改革,旨在改變原有的單一的模式而建立一個有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在改革的實際情況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例如選課人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教學方法單一,因此本校的課程體系改革的工程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季佩英,范燁.多元化多層次大學外語課程體系設置與實踐——以復旦大學為例[J].中國外語教育,2017(3):9~16.
[2]王穎,陸昉.本科課程設置與改革的關鍵因素與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0(6):51~55.
作者:何婷;蒲昱吟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