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者要保持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始終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始終圍繞理論宣傳這條主線來開展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要樹立守土有責的意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在多變中把握正確方向。同時,有別于理論宣傳,社會科學普及的主要對象是城鄉大眾,社會科學普及的主要任務是提高群眾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脫離了這一點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就失去了生命。要始終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圍繞更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圍繞群眾所思、所想、所盼,用群眾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手段傳授科學的理論、優秀的文化、先進的理念、惠民的政策、致富的技能、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群眾心靈的沃土上播撒希望之花、理想之花,使理論宣傳更具親和力、感染力、解釋力和說服力。
一、社會科學普及和學術研究的關系
社會科學普及和學術研究是哲學社會科學相輔相承的兩個方面。學術研究是哲學社會科學產品的生產和供給,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上游,是供給端。社會科學普及是學術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下游,是消費端。二者是哲學社會科學由潛在生產力變為現實生產力的關系,是哲學社會科學中同樣不可偏廢的兩個方面。由于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具有“非直線性”、“非實驗性”、“非唯一性”、“非標準性”的特點,因此,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轉化的途徑、方式、結果比自然科學要復雜得多。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轉化大體有以下幾種途徑:一是通過學者刊發論文、出版著作形成知識產品,通過讀者吸收而轉化;二是通過研究報告、咨詢報告等形式為決策、立法提供建議;三是為企業、地方提供咨詢服務。這幾種轉化形式,高校和研究機構均已納入科研績效考核管理之中,學者普遍比較重視。而更重要的轉化途徑———社會科學普及工作,不論高校、研究機構,還是學者個人均沒有給予應有重視。由于哲學社會科學成果閱讀門檻比較高,很多成果是不能直接對大眾普及的。而沒有人民群眾的掌握,不轉化為改變世界的物質力量,理論就無法指導實踐,學術研究的實踐價值就無法最終實現。由于社會科學的價值大多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來實現的,因此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是長期的,不是短期的;是大事情,不是小事情;是不可或缺,不是可有可無,它是構建我們民族精神家園的工作,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興和社會的進步。21世紀是哲學社會科學世紀,社會科學普及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高校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要高度重視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把學術研究的優勢轉化為社會科學普及的優勢,把學術研究的力量轉化為社會科學普及的力量,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科和智力優勢,發揮社會科學普及的主力軍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插上理想的翅膀,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
二、社會科學普及與自然科學普及的關系
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對人類社會而言它們尤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共同構成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兩大知識體系。同樣,科學普及包括自然科學普及和社會科學普及兩個方面,它們均采用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推廣科學技術。在科普工作中,既要注重科技知識的外在功利,更要注重其內在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自然科學普及和社會科學普及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共同構成人類科學知識傳播的完整平臺,缺一不可。當代科學發展交叉和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不斷涌現,很多問題很難用單一的學科來解決,采用多學科協作攻關的方式已是重大問題研究的常用方法。自然科學研究要考慮社會因素,社會科學研究也越來越多地借用自然科學方式、方法來進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樣,科學普及工作也不能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分割開來,更不能對立起來。自然科學由于其自身的特點,有些注定是由少數人掌握的。借助社會科學的概念、方式、方法普及自然科學知識更易為群眾所接受。社會科學普及采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增加自然科學的內容,更能增加說服力、更能給群眾帶來實效。要不斷探索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結合起來進行“大科普”、“綜合科普”的途徑和方式、方法。社會科學普及和自然科學普及是協作關系,不是競爭關系。由于歷史的原因,社會和人們普遍對自然科學普及比較重視,而社會科學普及則是近年來才興起的事情。借助自然科學普及的平臺和制度體系開展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各級社科聯組織與科協組織協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共同研究科學普及的長遠規劃、重大事項等,共同開展重大科普活動;二是“借殼上市”,利用全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制定本地《科學技術普及辦法》,將社會科學普及的主體、原則、目標、保證等內容納入其中,為社會科學普及奠定制度和法制保證;三是充分利用自然科學普及平臺開展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自然科學擁有完整、系統的科普平臺,這些平臺作為公共的科學和文化資源,自然科學可以用,社會科學也可以用,而且社會科學的進入為其注入人文知識、人文要素,也會受到自然科學的歡迎。
三、服務大局與服務群眾的關系
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擔負著為大局服務和為群眾服務的雙重任務,這兩重任務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最終的目的是一致的。為大局服務歸根結底是為群眾服務,為群眾服務是為了充分凝聚群眾的力量更好地為大局服務。二者相互促進,統一于社會科學普及工作之中。為大局服務是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根本要求,關系到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方向。包括社會科學普及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事關黨和國家盛衰興亡,堅持正確的方向是黨和人民之福,堅持錯誤的方向,是黨和人民之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為大局服務,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要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貫穿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始終。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使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永遠納入大局,在大局之中,服務大局。為群眾服務是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根本目的。為群眾服務,就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以人民群眾答應不答應、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的根本標準;就要努力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宣傳好、普及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適應人民群眾多樣性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創作更多高質量的科普作品,開展更豐富多彩、更具現實性和針對性科普活動,使文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提高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就要針對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實際,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努力化解社會矛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四、把握規律性與富于創造性的關系
把握規律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把握規律性的要求,掌握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才能順勢而為,最大限度地實現工作的功效。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對象是人,而人是有思想、有理性的動物,任何一個人都有異于其他人的特殊性。尤其是當今人們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這就使得把握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規律,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由于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具有非功利性、公益性、大眾性的特點,把握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規律必須調動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科普工作的高度,挖掘科普工作的深度,拓展科普工作的廣度,在創造性的探索中理解和把握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規律,在規律性的掌握中推動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創造性開展。把握規律是提升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科學化水平的關鍵。總結近年來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實踐,以下幾點應是我們在今后工作中進一步思考和把握的。一是平臺牽動,引導社科普及其工作者把工作的著力點切實轉到為大局服務、為群眾服務上來。通過公共講壇、科普周、巡講、咨詢服務等平臺,開展主題鮮明,針對性、群眾性、實效性強的活動,把自發的科普活動變為有組織的自覺行為;二是基地帶動,整合公共文化資源開展社會科學普及工作。通過組建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把高校、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市民活動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資源納入社會科學普及工作主渠道、主戰場,壯大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力量,豐富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場館設施;三是培訓拉動,提高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者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通過舉辦社會科學普及工作骨干培訓班,就建設社會科學核心價值體系、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以及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方式、方法進行培訓,解決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者知識儲備不足、能力不夠的問題;四是工作機制推動,確保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落到實處。要探索建立黨委領導、政府支持、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機制。此外,還要推進社會科學普及立法進程,形成社會科學普及財政投入機制、組織管理機制、工作激勵機制等,形成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制度保證。富于創造性是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動力源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凝聚起全民族、全社會的力量。社會科學普及工作不能自滿、不能懈怠,更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圓中華民族百年復興之夢注入強大的正能量。要在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這條主線,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上有新提高;要在豐富科普及其工作內容,更好地吸引群眾、服務群眾上有新進展;要在創新科普工作形式,更好滿足群眾精神生活需求上有新思路;要在強化科普平臺建設,擴大工作容量上有新辦法;要在擴大覆蓋面,推動科普工作入心、入腦、入戶上有新成效;要在健全工作機制,推動科普工作可持續發展上有新舉措;要在提高工作水平,發揮科普工作的實效性上有新突破;要在加強隊伍建設,培養更多科普“名嘴”、“名師”上有新建樹。
五、有為與有位的關系
“位”是開展任何工作必要的環境和條件,“為”是人們通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影響和利用環境,創造條件,使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并取得最佳效果。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社會科學普及工作離不開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但我們不能坐等環境和條件,要依靠自身的積極努力,依靠卓有成效的工作羸得人們的肯定,為自己爭得必要的地位,并通過有利的地位更好地開展工作,實現良性循環。我們黨歷來重視哲學社會科學。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本世紀初,同志先后四次就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四個同等重要”、“五個高度重視”、“兩個不可替代”等重要論斷。2004年初中央發出《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這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個以中央名義專門就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發出的文件。黨的十七大把哲學社會科學提升到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高度。黨的十八大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全面部署,明確提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這為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中國夢,是復興的夢,是人民的夢。站在過去與未來的夢想交會點上,社會科學普及工作不能缺位、不能無所作為,要深化對中國夢的宣傳普及,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夢之隊的一員,讓每一個人都敢于做夢、勇于追夢、努力圓夢,在我們民族夢想成真的過程中留下自己的濃墨重彩。一是要有大視野。要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們國家實現“兩個100年”奮斗目標進程中,把握我們國家和民族所處的歷史方位,明確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二是要有大志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實現了站起來、富起來,我們還要實現壯起來、幸福起來。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要把握中國夢的精神實質,豐富中國夢的思想內涵,增強人們對中國夢的認知,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匯集起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三是要有大作為。改革的攻堅期、決勝期,各種思想交流交融交鋒、各種利益主體糾葛博弈,這是一個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大有作為的時代。要圍繞黨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解疑釋惑、凝聚共識;傳承文明、教育人民;培育風尚、服務社會中發揮自身作用,實現自身價值;四是要有大境界。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事業,給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艱巨的任務。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者要轉變觀念,提升思想境界,把科普工作從謀生手段向人生事業和理想轉變,“坐得住冷板凳”、甘于寂寞、甘于清冷,用高尚的人格、豐富的知識、踏實的作風、無私的奉獻,作出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貢獻。
作者:高永民白云鋒翟廣平單位:遼寧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