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俗文化出版資源開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大數據理念的力量民俗文化出版利用大數據的關鍵,是如何從海量的民俗文化資料庫中發現價值,尋找隱藏于其中的市場前景,將大數據轉化為可向受眾傳播的知識信息產品?;诖髷祿拿袼孜幕霭?,不僅可將某些“小眾需求”的民俗文化內容推送給特定讀者,還可以根據讀者需求定制某些特定內容,更好地實現營銷與內容相關聯。長久以來,我們對待民俗文化的態度重在保護,比如搶救民俗文化遺產、保護本土民俗事象等。然而從長遠來看,只有將保護與創新相結合,文化與科技相融合,才能真正實現民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大數據改變了信息的搜集、儲存和傳播方式,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市場轉化率,因而能夠最大限度地傳播信息和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一方面,出版機構可根據大數據分析的結果進行市場預測、選題策劃和營銷,將大數據轉化為出版生產力,從而實現按需出版;另一方面,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來說,大數據為其提供了了解用戶的機會,可以幫助他們更精準的為公眾傳遞信息和提供服務。
2.大數據技術的支撐眾所周知,大數據的價值在于通過數據采集與分析獲取有用的信息。因此,大數據的分析方法以及大數據技術的支撐對獲取最終信息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很多省市都開始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信息化存儲與開發,建立了很多特色文化信息資源庫。無論是出版者還是民俗文化擁有者,都必須明確原始數據的采集與存儲是開發民俗文化出版資源的基礎,如何對數據進行分析和利用才是資源開發的關鍵。大數據分析技術包括數據挖掘、可視化處理、預測性分析、語義搜索和數據管理等,除大數據分析專家以外,普通人一般會選擇借助第三方數據分析系統來完成分析任務。例如,“開卷在線(B/S)全渠道數據查詢分析系統”,用戶通過瀏覽圖書信息及銷售數據,即可一站式完成市場信息的調研。該系統為編輯的前期市場調研與選題策劃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參考信息,可以啟發編輯的選題思路、印證選題的合理性、指導選題的后期策劃,還可以通過查看各渠道榜單及不同渠道之間的對比數據,來了解不同渠道的銷售特點、消費者的接受態度等。
二、大數據視角下民俗文化出版資源開發的內容
出版資源是出版產品形成過程中可利用的各種社會資源,包括人才、信息和物質資源。本文所探討的出版資源主要是指信息資源。由于民俗文化范圍廣泛、種類繁多,有關民俗文化的信息資源非常可觀,這里根據湖北省民俗文化的特點和優勢,選擇了四種類型的出版資源來展開論述。
1.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湖北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豐饒的荊楚大地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這些民俗遺產是當今社會文化發展的一筆寶貴財富。近年來,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名錄體系日益完善,理論研究和數據庫建設初見成效。目前,湖北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項、國家級名錄80項(106個項目保護單位)、省級名錄312項(466個項目保護單位)、市(州)級名錄903項、縣級名錄2815個項目,涉及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技藝、美術、醫藥等。較有代表性的有秭歸端午節、鄂州雕花剪紙、云夢皮影戲、恩施擺手舞、荊州花鼓戲、大冶石雕、天門糖塑、武當山廟會、嫘祖信俗、潛江草把龍燈、巴東民間歷法、松滋煙茶禮俗等,這些非遺資源為文化出版提供了豐富的圖文音像素材。無論是荊楚文化、三國文化,還是屈原、諸葛亮等名人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每一項都蘊含著巨大的開發潛力,都可能成為圖書選題的對象。然而目前,出版市場上選題雷同、內容重復的現象比比皆是,這說明文化資源開發能力不足,文化活力未得到充分發揮,文化市場還有待進一步優化。尤其對地方出版社來說,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資源是其重要的選題資源,應該用富有創意的內容和形式來展現其獨特之美。比如,吉林出版集團就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匯集起來,對其深入挖掘和邊緣探索,編排出34本“流光溢彩的中華民俗文化(彩圖版)系列叢書”,內容涵蓋民間節日、飲食、民居、技藝、美術、禮儀、傳說、音樂、武術等。
2.民俗文化旅游類出版資源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與旅游熱相對應,旅游類圖書也出版市場上大放異彩。根據亞馬遜中國2014年11月的數據顯示,游記圖書是近三年旅游類圖書排行榜的榜首??梢?,一個地區的旅游升溫往往能成為旅游類圖書的新寵,比如西藏的騎行熱就帶動了以西藏為主題的旅游類圖書大量問世,出現《慢騎中國》《飛行騎:笨雞走川藏》等?,F在有很多地區將民俗文化與旅游結合起來,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情旅游。此類旅游需要對當地的民俗文化有一定了解,這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大眾對民俗文化信息的需求,出版社在這塊領域是可以深入挖掘并有所作為的。湖北被稱為“千湖之省”,既有美不勝收的山水風光,也有深厚獨特的人文韻味。近十年,湖北103個縣市區共誕生了136個文化品牌,包括以“中國書法名城”“中國孝文化之鄉”“中國編鐘之鄉”為代表的20多個國字號文化名城和文化之鄉。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更是將8個市(州、林區)的多種自然景觀與人文資源融為一體,誕生了十大核心景區,包含武當山、明顯陵、長江三峽、古隆中、荊州古城、昭君故里、曾侯乙墓編鐘、龍船調等諸多令人心動的文化旅游符號。這些傳統符號或品牌在現代化環境下可以轉化為資源優勢,以新的載體形態在文化市場發揮新的魅力。
3.少數民族出版資源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湖北有53個少數民族,人口達283萬,占全省總人口的4.68%。全省過萬人的少數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滿族和蒙古族6個。湖北有1個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個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土家族是湖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恩施土家苗族是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地和巴土民族文化的誕生地,這里有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歌謠,有吊腳樓、風雨橋等民族建筑,有哭嫁歌、擺手舞等民族歌舞;有南戲、儺戲等地方戲曲以及牛王節、女兒會等民俗事象,這些具有鮮明特色的巴土文化資源,不僅是湖北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出版文化體系中不可缺少的構成元素。不少出版社以此為選題,打造出多個圖書品牌。例如,湖北人民出版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先后推出“巴土文化叢書”第一輯和第二輯,內容包括巴人源流研究、巴地域研究、長陽名人傳略、長陽土司源流研究、土家族撒葉兒嗬等,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除學術研究性質的出版,少數民族教育出版和大眾出版也有一定的市場。目前,恩施不少學校已把民族民間文化納入教學內容。如百福司民族小學,每周有一個下午是土家語課程,幫助當地青少年了解土家族的歷史文化。作為教育的配套,少數民族語言類教材和教輔資料是出版社的又一突破口。
4.數字化出版資源在大數據時代,出版業的最大變化在于從圖書出版轉為基于數據的內容服務。內容服務的前提是出版資源的數字化,以及服務對象的明確化。近幾年,數字出版的發展勢頭迅猛,數字出版對民俗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它突破了傳統出版的時空限制,大大提高了民俗文化傳播的效率;第二,它的大容量、便攜性等特性擴大了民俗文化的受眾面;第三,它將圖、文、聲、電等多媒體元素融為一體,以非線性的方式豐富了民俗文化內容的表現形式。因此,數字出版是重塑民間民俗文化品牌的重要渠道。湖北不僅有豐富燦爛的民俗文化資源,而且是華中地區數字出版產業的聚集地,擁有國內首個以“打造產業生態”為概念的華中國家數字出版基地,還擁有以江通動漫、海豚傳媒等為代表的原創動漫等系列文化品牌,這些都是湖北數字出版的文化資源寶庫。開發湖北民俗文化數字出版資源,可以湖北已有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為基礎,用科技手段為其注入創新元素,將傳統文化產品的內容優勢與數字出版的技術優勢結合起來,全面提升出版產品的文化含量和經濟附加值,使傳統民俗文化煥發新的活力。例如,荊州云文庫(非遺文化)數字出版中心,旨在將荊州地區的非遺文化資源向數字出版方向發展,是民俗文化數字出版資源開發利用的典范。另外,網絡文學中也不乏一些表現民俗或民族文化的優秀之作。例如,榮獲2010年度“長江杯”網絡小說大賽一等獎的作品——長篇小說《巴方舞者》(曹宗國著),被認為是民族文學中表現土家族歷史文化傳統的精品,該作品后來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更名為《巴山舊事》,并參評茅盾文學獎,實現了民俗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升級。
總之,對民俗文化來說,在大數據理念和系統的支撐下,可以把一般性資源變為優質的出版資源,將傳統傳播模式變為利用數字出版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新模式,從而實現民俗文化新的繁榮和出版市場新的突破。
作者:張炯 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