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譯本中的民俗翻譯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意譯中國諺語,巧妙闡釋意境
詩學觀是一種基于規(guī)范文學形態(tài)而生成的固有觀念,這種形態(tài)具有先天保守性,因此,一旦出現(xiàn)詩學觀,其對文學的理解便會出現(xiàn)類似于范式的內(nèi)容。這種觀念能夠實現(xiàn)穩(wěn)定性,對讀者而言,其穩(wěn)定的文學邏輯,能讓讀者更高效地理解文字內(nèi)涵。從翻譯行為來看,譯者以詩學觀對文章進行處理,也能夠取悅讀者。但葛浩文并不墨守成規(guī)。例如:“死馬當活馬醫(yī)。”譯文“Becausewherethere’slife,there’shope”。這句話是中國傳統(tǒng)諺語,它的意思是,在理論上希望十分渺茫,當事人卻仍然抱有一絲希望的時候,應采取各種方式以求挽回當前局面。中國諺語容易出現(xiàn)極端對立,以借喻和夸張的手法展現(xiàn)精髓,因此,“死馬當活馬醫(yī)”出現(xiàn)了“活”和“死”的對立。葛浩文顯然考慮到英文讀者對中國諺語不理解,所以在翻譯中并沒有出現(xiàn)“馬”;且為了突出中國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積極態(tài)度,在翻譯上他采用了“l(fā)ife”和“hope”。雖然在很多英文著作中,更多采取直譯,但是對于《呼蘭河傳》所描述的場景,這樣的意譯顯然更為恰當。綜上,意譯中國諺語雖然從表面上看脫離了作品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特色,但其實這種譯法更能還原諺語的深層含義,同時也更能引起英文讀者的共鳴。直譯還是意譯,兩相對比,翻譯者其實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酌情考慮;對于《呼蘭河傳》中的部分民俗諺語,意譯顯然更能還原其本意。
二、關于《呼蘭河傳》英譯本中民俗翻譯的思考
民俗是翻譯的重點,也是主要的難點,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經(jīng)常會面對聞所未聞的民俗形式,連詳細說明都存在困難,更遑論翻譯傳達。翻譯的基本原則在于保障閱讀,對民俗文化的處理,直接關系到讀者能否讀懂,能否產(chǎn)生共鳴,這取決于譯者的翻譯能力。筆者不妨試進行幾點思考。
第一,音譯+直譯。這是普遍采用的方式,主要用于地名和人名等。例如“呼蘭河”,在翻譯時對“呼蘭”進行音譯,為:“HulanRiver”。另一種翻譯的方式就是直譯,該方式適用于專有名詞翻譯。例如作品中出現(xiàn)的噴錢獸是中國神話中的祥獸,名稱便代表了寓意,所以直接譯為“money-spewinganimals”便可。
第二,音譯+釋義。在很多情況下,音譯難以完全展現(xiàn)原著的描述,應對其進行簡要的說明,否則會讓讀者覺得不知所云。如原文中,葛浩文對“考狀元”一詞的翻譯添加了一些描述,“becomeaChuangYuan,firstonthelistattheofficialexaminations”。如果僅將“狀元”一詞進行音譯,讀者必然無法理解,即使對中國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外國人,也很難直接體會“狀元”的意義,所以譯者做了這樣的處理。另外,具有中國神話特色的民俗文化,在翻譯時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例如原文:“他說他的貼法,是張?zhí)鞄熕鶄鳌!边@句話引出了張?zhí)鞄熯@個中國神話中降妖除魔的代表人物,張?zhí)鞄煹墓适略谥袊耖g廣為流傳,這句話也代表文中“他的貼法”出自“名門正宗”的意思,強調可信度。因此在翻譯時,作者不僅要說明“張?zhí)鞄煛睘楹稳耍惨w現(xiàn)出原文所營造的氛圍,因此葛浩文譯為“HetoldthemthathehadlearnedhisdiviningpowersfromtheheadpriestoftheTaoistshimself,ChangTian-shi”。
第三,直譯+注釋。由于一些專有名詞僅屬于中國,英語國家對它們并不知曉,所以在翻譯上進行簡單的注釋,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例如上文中所述的“狗皮帽子”,如果僅從材質進行釋義,讀者可能會產(chǎn)生誤解,所以譯者添加了“withearflaps”,突出了帽子的外形特點。
第四,意譯。葛浩文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采取意譯的方式,這樣雖然會脫離原文文化環(huán)境,但是卻能夠更大程度上保證譯文與原文在氛圍塑造上的一致性。例如,“說她把誰家誰給‘妨’窮了,又不嫁了”。這句話體現(xiàn)出濃厚的中國迷信色彩,“妨”是指將霉運帶給別人,所以此處在翻譯時,只能夠用意譯,否則無法把主人公的命運展現(xiàn)出來,具體翻譯為“Peoplewillsaythatshe‘broughtinjurytoso-and-so’sfamily,andthenwouldnotmarryintoit”。對比來看,如果此處采用其他方法翻譯,既要耗費大量的篇幅進行解釋,又要絞盡腦汁匹配“妨”的直譯詞匯,遠不如直接意譯為“broughtinjury”來得明確。
上述4種譯法都有各自的應用領域,譯法無關優(yōu)劣,關鍵在于是否適合。每種譯法之間又有著巧妙的聯(lián)系,合理利用譯法,才是實現(xiàn)優(yōu)秀翻譯的關鍵。本文內(nèi)容主要是對民俗文化進行研究,在策略上提出幾種譯法和具體應用方式,不僅讓翻譯者在譯文時有所參考,也從側面展現(xiàn)中外文化的差異。由此可見,翻譯工作不僅是技巧的運用,而且是文化的融合,無法受到讀者認同的作品,即使運用了再巧妙的處理技巧,也難以被稱為優(yōu)秀的翻譯。
三、結語
綜上所述,《呼蘭河傳》是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其所講述的不僅是蕭紅的回憶,而且是一個時代中人們的精神面貌縮影,因此,其翻譯難度主要在于如何巧妙地展現(xiàn)中國特有的民俗文化。葛浩文的《呼蘭河傳》英譯本成書于20世紀70年代,恰逢中國歷史的特殊時期,所以這一時期講述中國人生活狀態(tài)的文學作品,都會讓外國讀者產(chǎn)生“神秘中國”的刻板印象。慶幸的是《呼蘭河傳》的出現(xiàn),讓英文讀者對中國有了客觀正確的認識,雖然葛浩文在翻譯時做了一定的改動,但這是建立在契合市場和讀者基礎上的調整,并沒有過多影響原文所要述說的內(nèi)涵。這樣的優(yōu)秀翻譯者,正是廣大譯者應該關注和學習的。
作者:付艷麗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