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藝理論教材書寫模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藝理論與批評雜志》2015年第四期
一、以馬恩等經典作家文藝論著的選本為主體的教材
這類教材的歷史淵源可直接追溯到1970年代各大高校內部刊行的以“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文藝論著選讀”等命名的教材。當時為了給工農兵學員講授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國內的部分高校內部編排了這樣一類教材。比如,1971年當時的華中師范學院編輯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教學資料》,1972年遼寧大學編輯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文藝論著選讀》,1973年山東大學編輯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1974年江蘇五院校合作編輯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文藝論著選讀》,等等。當時,各高校面臨的普遍問題是必須要向工農兵學員開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課程,但是又缺少現成的教材,那么最直接的教學方式就是讓工農兵學員閱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文藝論著,因此應運而生的就是這一類教材。此外,當時這一類教材大量出現的原因反映了當時的歷史語境對教材的要求,例如1972年遼寧大學編輯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文藝論著選讀》在其“編后記”中就提到了“遵照關于‘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的教導,為了適應教學需要,選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關于文藝問題的一些重要論著,輯成此書”。[12]這一類教材同樣有著自己的歷史淵源。更早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至1930年代就已經開始出現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的各種選本。1939年,歐陽凡海編譯了《馬恩科學的文學論》,翻譯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致拉薩爾的信,恩格斯論巴爾扎克的言論,恩格斯論易卜生的言論等。[13]此后,1944年周揚在“解放區”按照《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指示編輯了語錄體的《馬克思主義與文藝》。1950年代以后,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的選本中的一部分是國外已有的選本,例如1951年,王道乾翻譯的弗萊維勒編選的《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與藝術》[14],1960年曹葆華翻譯的米海伊爾•里夫希茨編的《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15]。另外一部分則是中國學者自己編選并翻譯的,例如1951年出版的曹葆華編譯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16],1964年出版的由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17]等。可以說,1970年代,國內各大高校為了教學所需編撰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的選本即以這些早已有之的選本為依據。同時也有部分高校輯錄的選本大量地選輯了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的論述,例如1973年由開封師范學院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組選注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文藝論著選》,就選輯了20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經典文藝論著。并且,在20篇中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著占有一半篇幅;列寧的論著收錄有7篇,主要是列寧論托爾斯泰和列寧寫給高爾基的信;斯大林的論著有三篇。雖然這一用作教材的選本,在注釋中還是難免受到當時政治形勢的影響,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夠通過這種選本的方式讓工農兵學員直接看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文藝論著無疑也是有著積極作用。在新時期以后,這種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選本類型的教材依舊延續了下來。1982年,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開始編輯出版《馬列文論研究》,在這部不定期出版的叢書的第一集的“前言”中就指出編輯此書的目的:“力圖準確地、完整地來研討和普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并使馬克思主義本身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發展為目的,特別是在十年動亂之后,更有必要針對‘’對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肆意歪曲和篡改,來做好明辨是非,正本清源的工作。”[18]同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外國文藝研究所也開始編輯出版《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在第一卷的“編輯說明”中也提到了出版這一叢書的目的:“、‘’橫行時期,肆意踐踏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文藝理論,敗壞它的聲譽;我們今天必須正本清源,消除他們所造成的云霧,以顯出廬山的真面目。”[19]由此可見,當時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并不僅僅是高校教學工作的任務,更是全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工作者的任務。所以,在1980年代編著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著的選本有兩種趨勢,其一就是由學者主持編輯相關選本,這一類選本的適用性更為普遍,可以作為高校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課程的參考書使用,例如1982年出版的楊炳編的《馬克思恩格斯論文藝和美學》[20]以及同年由程代熙在米海伊爾•里夫希茨編的《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基礎上編輯的《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21]。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選本是由高校的文藝理論教研室專門為了教學所需而編選的,例如1980年出版的由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編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22]。和1970年代相比,1980年代以后的這一模式的教材或者教學參考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在內容上要比1970年代的同類型教材豐富得多,特別是大量挖掘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原典,逐漸關注早期馬克思的著作中的文藝論述和文藝觀念,更為系統和全面地呈現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文藝論著的全貌和原貌。同時1980年代產生的這一模式的教材,除了單純的選本以外,還有一類被命名為“選讀”或“選講”的教材。這是因為在1980年代,高等院校中有馬列主義文藝理論的專題課或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的基礎課,為了緊密地結合教學需要就產生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或“選讀”的教材。當時,高等院校分為普通高等院校和師范院校,“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或“選讀”的課程就是針對這些院校中的中文系的學生開設的。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文藝理論教研室編著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23]作為普通高等院校相關課程的教材。1991年,北京師范大學牽頭,全國十五所師范院校參與編寫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讀》[24]出版,成為全國高等師范學校的教材。另外,1978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編寫的《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文藝論著》以及《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文藝論著參考資料》[25]也是這一類型的教材。和單純的選本不同,這一類教材在選本的基礎上,加入了細致的講解,并且往往附有引導學生思考的思考題。
二、體系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教材
1970年代后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成為了高校中工農兵學員的課程,特別是在1973年以后,出現了大量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命名的教材。例如1973年由東北地區八院校編寫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基本問題》。這一教材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所涉及的基本問題和基本觀念提煉出來,并以此作為結構各章節的準的,不再是單純的選本或者“選讀”、“選講”,而是試圖構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完整體系。所以在東北地區八院校編寫的這本教材中,編寫者明確地指出編寫這一教材的基本原則和目的是“要概括地、有重點地闡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和關于文藝問題的基本觀點”。[26]此外,1970年代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命名的教材還有1974年武漢大學中文系編寫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1975年武漢師范學院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組編寫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初稿)》,1975年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編寫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1977年廣西五院校文藝理論編寫組編寫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等。這些教材受到當時社會政治形勢的影響,過分看重文學的階級斗爭的作用。不過,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實際上在體系結構上都涉及到了文學與社會、文學與生活、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文學批評的標準等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的經典問題。這些無疑對改革開放之后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教材有一定的積極作用。1984年,安徽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編著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概要》。這部教材分上下兩冊,上冊選輯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文藝論著,并在每篇后附有注釋;下冊則是“學習體會”。下冊的內容,在1992年單獨成書,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基礎》[27]一書。該書認為“只要我們從疏淺和偏見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就不難看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不僅有一個完整的體系,而且還是迄今為止最為科學的體系;在他們那些卷帙浩繁的著作、書信、手稿和札記中蘊含著這個理論結構的一切基本原則、觀點和原理,并且用科學的方法論和統一原則將其聯系起來,組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28]并且進一步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文藝本質論、文藝創作論、文藝批評論、文藝史論和社會主義文藝論。[29]并且按照這種體系,將全書的具體章節安排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論美的規律,馬克思恩格斯論文藝批評標準,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關系,馬克思恩格斯論文藝的上層建筑性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悲劇觀,馬克思恩格斯論現實主義,等等。1999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基礎》的編寫者又在原有的內容上添加了和鄧小平的文藝思想,并將其改名為《馬列文論引論》[30]出版。1986年,彭治平主編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文藝思想講解》[31]出版,此書是一部按照不同主題組織起來的串講。不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文藝思想講解》力圖在學理上確定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核心觀念和經典判斷,例如:“文藝是社會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對悲劇的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對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論述,等等。這一時期的教材,體現出了建構馬克思主義的文學觀念的內在體系的努力。1990年代也出現了一批這樣的教材或著作,如陸貴山、周忠厚主編的《馬列文論導讀》[32]。該書分上、中、下三編,其中“上編”題為“馬列文論與宏觀文藝學”,就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諸種樣態進行分析,分別論述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哲學基礎、意識形態理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文藝社會學、文藝美學、文藝心理學、文藝人類學等的關系。“中編”則題為“馬列文論與藝術規律”,分別探討了藝術本質論、創作方法論、藝術起源論、藝術真實論、藝術典型論、藝術傾向論、藝術創作論、藝術欣賞論、藝術批評論、藝術價值論、藝術思維論、藝術風格論、藝術思潮論、悲劇喜劇論、藝術發展論、藝術規律論、藝術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關于文藝的人性與階級性、異化、人道主義與文學藝術、審美理想論等具體的創作問題。“下編”則題為“馬列文論與社會主義文藝”,具體探究了社會主義文藝的黨性、人民性、典型等獨具中國特色的文藝問題。
三、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史的教材
第三類,即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的歷史性變遷為核心內容的教材,這一類的教材是新時期之后才逐漸形成并發展起來的。較早的是1986年陳遼撰寫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史稿》[33]。在這本書中,陳遼將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的發展從大的方面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產生和發展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陳遼又根據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具體地分為五個小的階段,分別是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馬克思主義創建時期、馬克思主義確立時期、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時期以及馬克思逝世后的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思想。第二個大階段,則是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馬克思、恩格斯文藝思想的進一步闡述和深化的階段。本書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按照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發展進程,用歷史的觀點來考察作為一門科學學科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產生和演化。其后,另一本具有影響力的教材是1990年出版的、由呂德申主編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史》[34]。該書作為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和《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史稿》一樣注重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進行梳理和說明。該書的主編呂德申首先承認了一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事實,即“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見解大多散見于他們大量的其他論著和通信之中,他們不曾為我們留下一部現成的、系統的文藝理論著作”。[35]但是呂德申也肯定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文藝理論的內容涵蓋了文藝理論的各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36]因此,這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就必然有著自身的建構和完善的過程。這本教材共分四編來探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完整的科學體系”的建構和完善的過程。第一編當然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思想和文藝觀念,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起點。第二編則涉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過程,包括普列漢諾夫、梅林、拉法格、盧森堡、李卜克內西等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繼承和豐富。第三編則重點考察了蘇聯時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情況,包括列寧、斯大林、盧那察爾斯基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補充。第四編介紹和總結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和文藝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情況,分別討論了瞿秋白、魯迅、等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進程中的作用和貢獻。這一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史”式的教材是1980年代之后產生的“新生物”。之所以會產生這一類教材的最為主要的原因之一是1980年代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一時期,確實有必要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進行歷史的梳理,以便加深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認識。
四、1990年代中后期以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教材的新局面和困境
1990年代中后期以后,大量的西方文藝思潮特別是一些后現代的思潮和觀念被介紹到國內,并且1980年代就已經被介紹進中國的文藝思想和文藝觀念也得到了必要的沉淀和吸收。可以說,在這種學術環境之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呈現出多樣的取向。2002年出版的、董學文撰寫的《馬克思主義文論教程》[37]按照體系化的教材的模式,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按照藝術與社會、藝術的發展、藝術的作用、藝術生產、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藝術批評和人的解放等幾大核心問題構建起來的體系進行梳理與論述。在這本教材中,著者堅決反對否定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具有體系性的這一論調,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有著其內在的完整的科學體系的。該書的導論部分簡要地說明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過程,并且將這一過程分為兩個階段: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思想和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體系化的梳理之外,更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增添了歷史的維度。除此之外,該書的“導論”部分還介紹并總結了部分“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基本情況,包括盧卡契的文藝觀、法蘭克福學派文藝觀、“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和“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從總體上看,2002年出版的這本《馬克思主義文論教程》以體系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主體,同時也兼顧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歷史,并且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念進行了介紹和批判。暢廣元主編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38]同樣體現出了這樣一種綜合的取向和趨勢。這本教材共分四編,其中第一編以“專題選講”的方式梳理了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和文藝批評觀,類似于體系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教材。但是在第一編“專題選講”的具體內容中,卻并沒有像其他體系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教材那樣將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念按照各專題進行細致的區分,而是以“核心命題”概而化之。而在介紹和評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同時,更是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納入其中,對盧卡契、阿多諾、阿爾都塞、伊格爾頓、詹姆遜等人的文藝理論進行了梳理和介紹,并且指出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片面性。而該書的第二編“名篇精解”選錄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鄧小平和盧卡契的論著;第三編“個案選析”,則分析了馬克思、恩格斯對莎士比亞的評價和列寧對托爾斯泰的評價。這兩編很明顯地類似于選本性質的教材。就上述兩本教材來看,前者以體系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主體,兼及歷史的梳理;后者則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的選本和講解為主題,兼及體系化的闡述和歷史的梳理。和上述二者不同,張玉能主編的《馬克思主義文論教程》[39]主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史為主體,按照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創立、馬克思主義文論在東方的發展以及在西方的發展的體例分上中下三編組織全文。該書的中編幾乎就是按照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史的面貌,梳理和分析了列寧、普列漢諾夫、高爾基、魯迅、馮雪峰、周揚、、鄧小平等人的文藝思想;后編則是以歷史發展為線索,介紹和評價了盧卡契、法蘭克福學派、詹姆遜和伊格爾頓等“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學者的文藝理論。但是,在第一編“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創立”中,又兼及采用了體系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教材的模式,將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觀念按照專題進行了梳理和概括。因此,該書在整體上以歷史為線索的基礎上,又吸收了體系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教材的模式。以上三例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教材在21世紀以后面臨的多樣化、綜合化的新局面。但是開放性和多樣化也同時帶來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困境。這一困境的表面現象就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文藝理論在1990年代之后開始逐漸呈現出并駕齊驅的態勢,甚至在并駕齊驅的表面之下遠遠落后于文藝理論。在大量的西方文藝理論和文藝思潮涌入國內之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不再像1980年代和1990年代前期一樣具有相對來說較為穩固的地位。很多高校已經取消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課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教材在數量上也遠遠少于文藝理論的教材。而很多文藝理論的教材雖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但是已經不像1960年代和1980年代那樣真正意義上地采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學理內核和學理體系,僅僅只是打著馬克思主義的幌子而已。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教材正在面臨著被邊緣化和淡化的困境;另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教材書寫的觀念上,體系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教材遭到反本質主義和反體系化的質疑,部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教材有意識地否定或者消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內在體系。面臨這樣的困境,一些學者也從實際行動上提出了擺脫困境的可能性。比如用開放和歷史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更多地從歷史的角度呈現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整體面貌。但是這樣的做法無法完全取代體系化的梳理和總結,所以才會出現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史為主體,兼及體系化梳理的教材。另一些學者則是主張回到馬克思、恩格斯的原典,但是這種方式也無法完全取代體系化的概括,所以才會出現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的選本或講解為主體,兼及體系化梳理的教材。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體系化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必須要涉及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要擺脫自身所面臨的困境,不應回到封閉、保守的狀態中,而是要在開放、多元的整體局面中進一步固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內在的科學體系,并且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史的研究,同時應堅持“回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典。
作者:蘭善興 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