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生網絡人際關系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方法及質量控制以班級為單位,由調查員統一發放調查問卷,采用匿名調查,要求學生獨立作答。統一收回問卷,所有調查于2011年10—11月間完成。
1.2統計分析用EpiData3.0建立數據庫,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網絡人際關系成癮相關因素的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檢測水平α設均為雙側0.05。
2結果
2.1網絡人際關系成癮報告率1876名受訪者中,網絡人際關系成癮報告率為7.94%(49/1876)。不同學校類型、性別、年級及是否走讀高職生網絡人際關系成癮報告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2.2網絡人際關系成癮相關因素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個體因素中上學期間每月可支配費用、吸煙、飲酒、生活目標、抑郁情緒、焦慮情緒、過去1a經歷挫折、對現實中自己的滿意程度、對網絡中自己的滿意程度,家庭因素中母親文化程度、父母感情狀況、對家庭滿意程度、家長過問上網頻率、父母不良行為,學校因素中對教學滿意程度、對班級集體滿意程度、與教師關系、學習樂趣體驗頻率、學業負擔,人際關系因素中人際交往羞怯、關系密切朋友個數、與同學或朋友關系狀態、戀愛經歷對高職生網絡人際關系成癮影響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2。
2.3網絡人際關系成癮相關因素多因素分析以是否有網絡人際關系成癮為因變量(1=有,0=無),根據單因素分析結果,選擇P<0.10的變量為自變量進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對于有序多分類變量,若等級分組與logitp呈線性關系,則將其作為數值型變量引入,否則用啞變量進行分析。采用逐步向前方法篩選變量(α入=0.05,α出=0.10),對網絡人際關系成癮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進入回歸方程的因素有:母親文化程度、過去1a經歷挫折、抑郁情緒、學習樂趣體驗、家庭滿意程度、家長過問上網情況、戀愛經歷等7個因子。過去1a中經歷過挫折且現在已不沮喪(OR=0.463)、抑郁情緒出現頻率低(OR=0.493)、時常體驗學習樂趣(OR=0.525)、家長較少過問上網情況(OR=0.650)均為網絡人際關系成癮的保護因素;母親文化程度初中或高中/中專(OR值分別為2.825,2.797)、家庭滿意程度低(OR=1.481)、有戀愛經歷(OR=1.533)均為網絡人際關系成癮的危險因素(P值均<0.05)。見表3。
3討論
五年制高職在校生網絡人際關系成癮報告率為7.94%,低于2008年廣州大學生的報道(13.6%)。可能由于2次調查所用問卷不同,本次問卷側重于網絡社交,而廣州采用的調查問卷側重于網絡社交與網絡認知等方面,從而導致本次調查報告率偏低。時常能體驗學習樂趣的學生不易網絡人際關系成癮,與張龍龍等的研究結果一致。時常能體驗學習樂趣的學生將更多的精力用在學習上,網絡使用的時間較少,出現網絡人際關系成癮的可能性也較小。家庭滿意程度越低的高職生,網絡人際關系成癮就越易發生,與周麗等研究結果一致。當孩子對家庭不滿意時,其成長過程中人格特征和人際關系方面都會存在較多的問題,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時,很容易出現各種適應障礙,網絡便成了他們能夠進行情感交流的場所。父母較少過問上網情況的學生網絡人際關系成癮率低,可能是由于學生有網絡人際關系成癮導致家長經常過問學生的上網情況,或者是由于家長經常過問導致學生有好奇心或逆反心理從而產生網絡人際關系成癮。與談過戀愛的學生相比,沒有談過戀愛的學生不易網絡人際關系成癮。在現實生活中談過戀愛表明該學生有一定的社交能力,而這種社交能力也會在網絡上表現出來,一旦沒把握好度,就易導致網絡人際關系成癮。網絡上的人際關系也有可能是現實人際交往在網絡上的延伸,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改變而發展的一種正常現象;網絡提供了他們認識朋友、社交與交換意見的場所。
綜上所述,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指導工作,使學生正確面對挫折,調節不良情緒;同時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學習對今后人生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另外,學校也應轉變教育理念及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由“苦學”向“樂學”轉變。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轉變教育方式,與孩子進行愉快的交流溝通,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從而預防網絡人際關系成癮的發生。
作者:潘曙東莊勛成鵬孫麗芳封蘇琴華危持單位:南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