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雷州文化及其德育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雜志》2014年第二期
(一)悠久的歷史文明凝練成雷州文化質(zhì)樸雄壯的神韻人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沒有人類無所謂文化。考古研究表明,“雷州最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繁衍生息”[3]。由于古雷州人的生存環(huán)境十分惡劣:面對變幻莫測的海洋、幽深的原始森林和遍地的荊棘,面對隨時襲來的猛獸、瘴毒和其他各種自然災害,為了生存,他們靠著手中簡陋的工具,刀耕火種,漁獵謀生,既創(chuàng)造了半島最早的物質(zhì)文明,也鑄就了古樸的雷州文化。考古遺址的實物顯示,四五千年前,當?shù)匾延蟹N植、飼養(yǎng)、編織、制陶、建筑業(yè),也已形成了史前文化、民族和風俗。雷州文化的創(chuàng)始者,是生活在雷州半島的原始社會的先民們,以及此后的俚、僚、黎族等土著部落,他們是最早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締造雷州文化的先行者。他們創(chuàng)造的圖騰文化如石狗文化、雷神文化等有其獨創(chuàng)性,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也鑄就了雷州文化古樸的神韻。在雷州文化中,雷、狗、鼓具有特別的地位和意義。雷聲滾滾,撼天動地;狗吠遼遠,此起彼伏;鼓樂喧天,震耳欲聾,所有這些,無不勾畫出一幅幅直抒胸臆、雄渾壯闊的圖景,展現(xiàn)出雷州文化質(zhì)樸雄壯的風格。這種質(zhì)樸雄壯的文化,是對險惡的生存環(huán)境的精神對抗,是人與神無所顧忌的聯(lián)歡,是對人的力量的奮力張揚,是對恐懼和苦難的消弭和釋放,是對生存繁衍的執(zhí)著追求,是對堅毅的人生態(tài)度的火熱表達。
(二)多元文化交融,鑄就了雷州文化開放兼容和開拓進取的特質(zhì)雷州文化的歷史,又是半島原住百越族和中原漢族的不斷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歷史。多處漢代古墓出土的文物證明,雷州文化既有中原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影響的痕跡,也有嶺南文化的顯著特征。雷州文化吸納多種文化淵源,其中包括土著越人的俚僚文化、移民帶來的閩潮文化,南下漢人的中原文化,以及海外交往、外資移入的海外文化,由上述多種文化的交流、整合,使雷州文化成為一個既有獨特性,又包含著普遍性的區(qū)域文化。如果說開拓創(chuàng)新對雷州半島早期居民來說,是惡劣的環(huán)境因素使然,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不自覺的文化行為。但此后的居民秉承開拓進取的精神就不僅僅是環(huán)境使然的不自覺行為,而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自覺精神追求。如書院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4]等,這些文化有其兼容性和開放進取性,從而播下了雷州文化開放兼容和開拓進取的基因。
(三)多雷的自然環(huán)境鍛造了雷州文化剛烈的個性雷州多雷且異于它地為世人所公認。早在唐代房千里《投荒雜錄》中便說:“雷之南瀕大海,郡蓋多雷而名焉。其聲恒如在檐宇上。雷之北高[州]之南,亦多雷,聲如在尋常之外”[5]清人屈大均也稱“州名曰雷,言多雷之變也。”[5]15此為雷州的取名與該地多雷有關之印證。由此可見,雷州半島是個多臺風多雷電的地區(qū),可以想象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對風雨雷電這種自然現(xiàn)象的思考與膜拜———風雨雷電有著壓倒一切的氣勢,對人的心靈震撼,對生產(chǎn)生活的高度影響,使人們無可回避地要去面對它,思考它,適應它,敬畏他,崇拜它,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文化積淀的過程。風雨雷電對人的感官刺激,當然以雷為主,雷是他們的代表。所以,在這一多臺風多雷電的地區(qū),生存的殘酷環(huán)境將雷的性格特征烙印在人們的潛意識當中,影響人們的精神生活。如果說先民們在破解宇宙人生奧秘的過程中似乎尋找到了某些答案的話,那很自然要和雷的潛意識聯(lián)系起來,從而孕育出雷文化的雛形,以雷州自稱。雷文化體現(xiàn)出雷州文化頑強彪悍的精神特質(zhì)。從“雷神崇拜”的感人場面、祀“雷首公”、“雷州換鼓”的神秘與震撼,不難看出由“雷”的特點引申出來雷文化的性格特征:強悍無敵、剛健有力。“雷文化”給人一種剛直不阿、伸張正義、疾惡如仇的性格特征,與雷有關的詞也表述一種給人震撼的效果,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如雷貫耳”等,“雷文化”也鑄就了雷州人粗獷不羈的性格特征。
(四)獨特的圖騰崇拜形成了雷州文化神奇的表達方式自然崇拜是原始社會中宗教的最初形式。在原始群至氏族公社時期,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自然界對人類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人類完全匍匐于自然界的威力之下。這時候,或許受到夢的啟示,認為人的靈魂可以脫離軀體而獨立活動。由此推及其他事物,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萬物有靈,產(chǎn)生了鬼神的概念和宗教的意識———幻想通過祈禱、獻祭或巫術的方式,來取悅主宰自然界的諸神,以達到獲取生存資料、消除疾病等目的,形成了最初的宗教模式。在這方面雷州的動植物和星體崇拜,最具有地方特色。其中雷神崇拜和石狗崇拜就是雷州人敬神尊賢的一種表達。“雷神崇拜”和“石狗崇拜”是雷州文化中最具特色民俗文化。陳文玉作為本土出現(xiàn)的第一個名賢,就任雷州刺史后,勵精圖治、勤政愛民、致力化解族群紛爭,使百姓安居樂業(yè),民眾尊之為“雷祖”降世,奉若神明,世代受民眾供奉。雷祖降世的傳說使民間以“雷”為神,形成了獨特的“雷神崇拜”現(xiàn)象。愛屋及烏,雷州人以陳文玉屢建奇功的愛犬為呈祥靈物,形成了“石狗崇拜”文化。各家各戶均塑“雷首公”(人身、雞啄、雞爪,拿著斧和鑿,相貌可怕)當作恩主奉祀,村村建石狗像加以崇拜,在雷神和石狗面前常常紅燭高燒,香火不斷,形成了獨特的雷神文和石狗文化。雷州雷神文化和石狗文化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經(jīng)歷著“圖騰崇拜”、“呈祥報喜”、“守護神靈”等演變發(fā)展,蘊藏著敬神尊賢的厚重人文精神。此外,月亮崇拜和牛郎織女星崇拜也是雷州文化獨特的表達方式,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與時俱進的發(fā)展?jié)撃茉杏死字菸幕憔玫纳υ诼L的歷史進程中,雷州文化恒久的生命力在于與時俱進。傳統(tǒng)雷州文化的發(fā)展得益于吸收中原文化的文明,以改造南蠻之地的粗野文化基因,使之成為偏遠之地的鐘靈毓秀之文化,從而形成雷州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而近代以來,在傳統(tǒng)雷州文化基礎上,又添加了豐富的湛江地區(qū)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建設文化:一是愛國主義文化,如抗法斗爭、抗日斗爭等反抗侵略歷史文化;二是紅色文化:如革命老區(qū)、抗日根據(jù)地、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等紅色革命文化;三是社會主義建設文化,如鶴地水庫建設文化、湛江農(nóng)墾建設文化;四是改革開放文化,如海洋文化、國際交流文化、現(xiàn)代企業(yè)文化、現(xiàn)代都市文化等。這種內(nèi)涵的與時俱進的文化自發(fā)展?jié)撃埽沟美字菸幕哂袕姶蟮淖晕倚迯秃妥兏锏陌l(fā)展能力,即使遇到像這樣極端的文化浩劫災難,雷州文化也沒有遭到多大的摧殘。一旦政治文化環(huán)境改良,傳統(tǒng)文化的形式在新時代元素的培育下,又蓬勃地發(fā)展起來。當我們考察當代雷州文化的發(fā)展現(xiàn)狀不難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雷州文化歷來是湛江人民用以傳承和創(chuàng)作文化藝術、娛樂大眾、教育后代的寶貴文化資源,在當代新文化元素的加入、滲透和引領下,新雷州文化更具時代意義和德育價值,它承傳著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融合著近現(xiàn)代愛國主義和革命精神,成為湛江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以及當代美好生活愿景的代言物,以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充當著人們的精神家園。
(六)以神奇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民俗形式展現(xiàn)雷州文化的藝術魅力經(jīng)歷過悠久歷史演變,雷州文化積淀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和文化形態(tài),但經(jīng)過歷史長河的淘汰,有些文化形態(tài)逐步在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有些卻經(jīng)受住歷史的考驗,作為文化遺產(chǎn)存留下來,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雷州文化按存續(xù)形態(tài)分,可分為已失傳的雷州文化和尚存的雷州文化,這兩種文化現(xiàn)象都以其充滿神奇藝術魅力的形式為人們所傳頌和追憶。雷州換鼓是一種影響較大的已失傳的文化藝術形態(tài)。這是古代雷州“雷神崇拜”儀式中的一種大型“祭雷酬雷”民俗活動,以人舞天應的神秘藝術方式,向人們展示“神跡”,祈求雷祖降雨賜福。雷州換鼓以神秘、靈應著稱,成為“天人互應”的天下奇觀。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記載:“從來說道天下有四絕,卻是雷州換鼓、廣德埋藏、登州海市、錢塘江潮。”現(xiàn)今“天下四絕”之首已失傳,我們只能從載于清代《遂溪縣志•藝文志》的《雷祖廟銅鼓歌》中窺見其本來面目。儺舞、雷劇、雷州姑娘歌、人龍舞、醒師、飄色等,是當代尚存的雷州文化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古老、神奇而獨特,盡管經(jīng)歷了千年歲月的洗禮,仍以其勃勃的生機頑強地生存和發(fā)展下來,其豐富的內(nèi)涵和獨特的形態(tài)在歷史長河中歷盡了汰舊換新的錘煉,依然璀璨奪目,其中以雷劇藝術為代表。雷劇,初稱雷州歌劇,是從雷格、姑娘歌、班本歌、打扮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間戲曲藝術,經(jīng)過歷代藝人的舞臺實踐和當?shù)貏∽骷业母母飫?chuàng)新,雷劇已成為廣東四大劇種之一。飄色藝術也堪稱南國民間藝術一絕,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所謂飄色,即是由若干人推著一座色板,色板上裝飾著固定姿勢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見的色梗支撐著,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飄然欲飛故而叫飄色。這些民俗藝術,都以其藝術難度高、怪誕神奇而為民眾所喜聞樂見,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訴說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雷州文化的精神特質(zhì)
雷州文化的主調(diào)是敬神尊祖、陽剛有為、尚賢厚德、勤政為民的精神,也就是從天上的神靈到人間的圣賢的“天人合一”之精神。其表現(xiàn)在敬雷祀神的虔誠、雷歌雷劇唱腔的高昂、人龍舞的粗獷、醒獅的豪放、石狗吠天衛(wèi)人的勇敢、“雷州換鼓”的雄偉氣魄上。當代雷州青年運河、鶴地水庫改天換地的偉大壯舉,湛江海灣大橋的恢弘、湛江南方大港的磅礴氣勢等等,無不秉承著古雷州文化的精神特質(zhì)。
(一)禮神文化———敬神尊祖的敬畏之心敬神尊祖是雷陽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由于歷史上雷州半島古為蠻荒之地,瘴癘之鄉(xiāng),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使生活在雷州半島的先民們產(chǎn)生了對神靈的敬畏心里;對于外來移民,在歷盡艱辛萬苦,移居到雷州半島后,神靈的護佑更是心靈深處的冀望。這種禮神文化在雷州文化中有其獨特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如每年正月十二到十五的游神活動,不僅普遍而且世代相傳,其規(guī)模之宏大,重視程度之高是不可言喻的,普遍受到當?shù)乩仙俚南矚g。敬神的思想如今在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風俗習慣上表現(xiàn)也較為突出,如游神活動中就有神靈附體說法,游神時神靈會附在神漢身上,雙眼無神,還用一根粗銀針,穿過臉頰而不流血,拔走銀針不留疤痕。雖然政府擔心民眾會借風俗習慣的名聲,大肆宣傳封建迷信思想,但由于長期存留于人們生活中的風俗已經(jīng)深入人心,因此,地方政府對于迷信色彩方面的表現(xiàn)也只能引導而已。
(二)雷陽文化———陽剛有為的進取精神[6]雷州半島居民主要是閩南人,為了養(yǎng)家糊口,克服重重艱險來到雷州半島,在這塊荒蠻之地,為了生存,他們散發(fā)著自立自強,開拓進取,陽剛有為的精神,這正是“雷陽文化”的可貴之處。1903-1934年期間,在政治動蕩,民不聊生的困境中,雷陽書院矢志不渝,培養(yǎng)了600余名學生,在當時文化教育極端落后的雷州半島創(chuàng)造了奇跡。雷陽文化陽剛有為的先進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古樸的書院文化內(nèi)涵上,還表現(xiàn)在當代湛江的社會文化建設上。可以說是雷陽文化推動了雷州半島人不斷開拓進取,為當?shù)厝怂刭|(zhì)的提高,逐漸擺脫荒蠻愚昧的落后狀態(tài)作出了貢獻。
(三)書院文化———尚賢厚德的重教育人理想書院文化特指以雷陽書院為代表的雷州傳統(tǒng)教育文化。雷陽書院建于明末,興于清代,在書院發(fā)展歷史上,出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師長,其中最著名的有陳瑸、陳昌齊和陳喬森,被稱為“雷陽三陳”,他們是雷州書院文化中的優(yōu)秀代表,雷陽文化的命名與書院文化有著很大關系,“雷陽三陳”曾在雷陽書院傳道授業(yè),為當時的教育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后人為了表示對先人的尊敬和對先賢的推崇,用具有地方色彩的地名來紀念他們。書院文化與敬神尊祖密切相連,具有尚賢、重教、厚德的特質(zhì),這主要是和當?shù)氐娜私転楸镜厝俗龀隽藰O大貢獻,后人始終謹記他們的功績,并且用來激勵和教育后代子孫有關。為了激勵人們能夠謹記先賢的品行,湛江各地政府紛紛建立各種名人遺跡,如雷州的“雷祖祠”、“二公祠”,徐聞的“貴生書院”等,這都與當?shù)厝藗冏鹬厝瞬拧⒅匾暯逃统缟忻赖路植婚_。
(四)民間信仰———多元文化的信念追求雷州半島地處祖國大陸南端,是古代百越民族聚居之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百越古族與中原漢族移民不斷融合、演變、發(fā)展,形成了雷州半島地區(qū)獨特的民風習俗,展示出一種特異的具有神秘魅力的信仰崇拜:其中有石狗信仰、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雷神崇拜、媽祖崇拜、海神信仰、冼夫人崇拜等等。當?shù)孛癖姷拿耖g信仰是多元的,甚至相悖而和平共處。例如,當?shù)厝藢κ返男叛鼋?jīng)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石狗崇拜經(jīng)歷了由“圖騰崇拜,呈祥報喜,守護靈神到司儀寵物”的演化過程,是當?shù)孛耖g信仰的載體。
(五)廉政文化———勤政為民的價值觀念雷州半島自古以來就散發(fā)一股勤政為民的風氣。陳文玉擔任雷州刺史時,施行德政,發(fā)展生產(chǎn),大筑州城,保民安全。因此,在他去世后尊之為“雷祖”。陳瑸更是一生清正廉潔,勤政愛民,被康熙皇帝稱為“清廉中指卓越者”,跟海瑞、丘浚合稱嶺南三大清官。陳昌齊一生公正廉明,他在病逝前對他的兒子說:“我只有‘清白’留給你們!”。歷代謫居雷州的“清官”也給當?shù)貛砹饲谡幕軠省⒗罹V、蘇軾等宋代“十賢”留存的“謫官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雷州的政治文化,雷州古今流傳有一歌頌寇準的歌謠“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欲得天下寧,須除眼中丁”。雷州文化的勤政廉政文化是以陳瑸的勤政為民的廉政思想為核心,在歷史發(fā)展的潮流中不斷發(fā)展。這一勤政為民的廉政思想被世人代代歌頌著,也被一代代名人雅士所繼承和演繹著。
三、雷州文化的德育意義
雷州文化蘊含著德育內(nèi)容,它們不僅在雷州半島文明起源的過程中產(chǎn)生過積極的作用,以及在雷州半島社會進步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而且對湛江的人才培養(yǎng)也具有積極教育意義。
(一)利于道德教化雷州民俗文化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民間社會生活模式。社會生活先于個人而存在,并影響和決定著個人的文化意識。雷州民俗生活方式培育著一代代雷州半島人的樂觀、豁達、堅忍、粗獷的文化個性,這便是個體成長的文化基因。雷州文化潛存著豐富的道德教化思想,民間禮儀也蘊含著鮮明的道德價值引導。如民間生活習俗中的勤儉節(jié)約、艱苦樸素;禮儀習俗中的尊老愛幼、敬老敬賢、相互幫助;民間故事中所表現(xiàn)的扶貧濟困、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等,當他們自幼就參與這種民俗文化活動時,其文化習慣就是他的習慣,其文化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不可能性就是他的不可能性,這說明民俗文化對個體的教育和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是雷州半島傳統(tǒng)民俗文化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zhì)所在,是永不枯竭的民間德育資源。
(二)培養(yǎng)民族意識雷州文化承載著民族精神,因為民俗文化中蘊含著族群意識,具有喚醒民眾民族認同的功能。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離不開民俗文化,通過強化民俗傳承有利于培養(yǎng)民眾的家鄉(xiāng)觀念,陶冶民族審美情趣,提升優(yōu)良的道德境界,培育熱愛族群的和諧精神。例如,雷州文化的儺戲、雷歌、傳統(tǒng)節(jié)慶民俗(如春節(jié)團圓年夜飯、清明節(jié)掃墓、端午節(jié)賽龍舟等)都蘊含著濃郁的族群意識,是雷州半島人民千百年所傳承積淀下來的豐厚遺產(chǎn),對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起著重要作用,是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
(三)培育和諧社會精神“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思想之一,雷州文化不講征服自然,而強調(diào)要順應自然天理,講求天人感應。如陳文玉、“雷州換鼓”等神話傳說,所反映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這與我們現(xiàn)代所提倡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完全吻合的。除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雷州文化中的節(jié)慶文化也促進了人際關系的和諧,例如,雷州半島最為典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年例”,正是人們感受族群和諧文化的好時機。“年例”是雷州半島民間特有的祭祀文化,它伴生著各種民間藝術表演,以博取和討得一年的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表達人們美好的愿望。“年例”對農(nóng)民的和諧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豐富了農(nóng)民的文化生活,還增強了農(nóng)民之間的相互交流,有利于促進農(nóng)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又如,雷州文化的民俗節(jié)慶活動是湛江和諧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傳承和諧精神的一種重要形式。尤其是在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鬼節(jié)、冬節(jié)等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充滿著中華民族的和諧精神,這些流傳千古的優(yōu)良和諧文化正是學校德育的天然教材。
(四)弘揚教書育人美德書院文化特具有崇教尚學,修德育才的精神品質(zhì),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崇教尚學,傳承文化。當時的書院作為民間教育機構(gòu),在辦學和教學形式上具有可貴的自主權,是真正的“學者治校”。書院重視學術交流,允許通過相互探討爭辯,以兼取諸家之長相互促進。雷陽書院是雷州半島文化教育活動的中心,又是學者研究學術和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勝地,他們的活動使雷州府城成為雷州半島的文化中心,被稱為“天南重地”。書院文化的“崇教尚學,傳承文化,培育英才”傳統(tǒng)對當代教育影響深遠。二是修德育才,甘當人梯。雷州半島遠離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相對中原內(nèi)地,文化比較落后,為了提攜后學,他們發(fā)現(xiàn)少年英才便不惜代價培育養(yǎng)護。陳瑸年少時,就被幾位恩師“目為大器”,“教而兼養(yǎng)”。陳喬森執(zhí)教書院期間,非常注意教學方法,所授的課程十分受學子的歡迎,由于他的教育有方,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青出于藍,先后中舉人、進士的為數(shù)不少。今天湛江的教育成績斐然,為國家輸送了大批精英人才,這與書院文化的傳統(tǒng)影響不無關系。
(五)建設廉政文化雷州傳統(tǒng)廉政文化以陳瑸的廉政思想為代表。陳瑸生活于康熙年間,是雷州半島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著名的清官。他一生宦跡遍布北京、臺灣、四川、湖南等地,政績卓著,留下大量詩歌文章,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廉政思想。陳瑸是按照儒家的政治標準修煉成的清官典范,用他一生艱苦卓絕的努力,實踐和詮釋了封建社會的“六廉”思想: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從而也為當代的廉政建設留下了良好的廉政文化:陳瑸的“貪一錢,即與百千萬金無異”名言成為今天廉政教育的寶貴思想財富;陳瑸的簡陋故居成為人們最好的廉政教育基地。
(六)促進特色德育建設雷州“紅色文化”對湛江特色德育建設具有促進意義。雷州文化在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當代又添加了極為豐富的湛江地區(qū)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建設文化。它包括以抗法斗爭、抗日斗爭為代表反抗侵略歷史文化;以革命老區(qū)、抗日根據(jù)地、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為代表的紅色革命文化;以鶴地水庫建設、湛江農(nóng)墾建設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建設文化;以海洋文化、國際交流文化、現(xiàn)代企業(yè)文化為代表的改革開放文化。雷州文化中的“紅色文化”是一種寶貴的當代德育資源,這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湛江教育界建設特色德育的重要途徑,也是鄉(xiāng)土課程建設的重要素材之一,它對于教育學生繼承革命傳統(tǒng),培育愛國主義情操,發(fā)揚革命前輩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具有親切而直觀的現(xiàn)實性和實效性。
作者:林春楊耀明陳小波單位:湛江師范學院通識中心湛江第一中學廉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