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新矛盾解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一新時代具有合規律性、合目的性、歷史自覺性等重要特征。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有了新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矛盾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著重點在于貫徹新發展理念、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做主、創新創造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局面。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矛盾;新動力
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轉變標志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科學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形成的時代背景、歷史必然性以及解決路徑,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前提。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矛盾形成的時代背景分析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的邏輯必然,它全方位繼承和創新了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式發展有了一個質的提高。新時代的形成,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近代以來,中國的社會狀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步變成了獨立、富強的新社會狀態,經歷了頗多的艱難曲折。以孫中山為主要代表的仁人志士,在1911年發動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中國人民從沉睡幾千年的狀態中醒了過來,但中國人民依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沒能找到使中國通往復興的正確道路;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解放,成立了新中國,使中國人民站了起來,并且開始了帶有中國曲調的、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1978年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抉擇,使中國人民逐步地富了起來。進入新時代以來,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過程中的不平凡時期,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內部進入改革攻堅的情況下,我們黨和政府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總體上實現了小康社會,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從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會保障到生態環境都表現出了更新更高質量的要求。盡管在工作中還有不少問題,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但五年來取得了更新更大的成就,全面改革深入進行。強調:“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1]新時代的形成意味著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新的發展飛躍,使中華民族充滿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其他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樹立了榜樣。
(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征新時代是成熟和成長了的新時期,是新時期向前發展的必然結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掌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以高度的歷史自覺性和前瞻性而作出的具有科學性的論斷。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合規律性。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合規律性則是指人們所從事的社會歷史實踐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受到各種規律的支配,人們的社會歷史實踐活動只有遵循規律的要求,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從而事與愿違。指出:“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觀外界的規律性。”[2]28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就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經歷了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始終是迅速的,不但總體上滿足了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且使中國人民的需求質量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啟了由富到強的新征程,實現了新的重大轉變。新時期發端于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而新時代則是我國改革開放偉大事業順利發展的自然結果。第二,合目的性。馬克思指出:“人也按美的規律來建造。”[3]57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從來不隱瞞自己的政治主張。”[4]1059中國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共同理想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此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使中國人民富了起來,十八大以來形成的新時代將會使中國人民強起來;新時期的改革開放是建立在相對貧窮落后的基礎上,而新時代的改革開放是建立在具有雄厚的歷史偉業基礎上的。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為核心的,符合人民群眾的期待。第三,歷史自覺性。新時期的改革開放總是帶有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探索,由于改革開放沒有先例可尋,只能在實踐中摸索發展中國的道路,在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中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不斷發展完善。與新時期有所不同的是,新時代更多的是在掌握發展經驗、充分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充分的頂層設計。報告從黨的領導、民生、改革、發展理念、民主政治、法治、生態、國家安全、一國兩制等十四個方面構建了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并且,報告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方略進行了詳細的工作部署。
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矛盾形成的歷史必然性
在報告中提出的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新的論斷是基于過去的偉大成就和偉大變革的總結,也是新階段的開始,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重大的理論創新。由于世情、國情和黨情的不斷變化,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有所不同,每一歷史階段都有自己的特殊任務,這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客觀理性分析當時社會重點任務的基礎上得出的重大結論。
(一)中共八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由于歷史和時代原因,我國的上層建筑先建立了起來。為了鞏固上層建筑,我們需要大力發展經濟。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國具備了相應的經濟基礎。由于當時世情原因,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只能以蘇為鑒,但也不是絕對照搬照抄。《論十大關系》是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綱領性文獻,其中明確提出了以蘇為鑒,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道路。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于,成于鄧小平。自從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國就進入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這個初級階段時期內,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始終圍繞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來進行,中共八大對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的我國面臨的主要矛盾,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5]黨的主要工作和中心任務就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來解決這個矛盾
(二)十一屆六中全會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有了新表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期。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表述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6]這一表述基本上伴隨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1991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走向了低谷。鄧小平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7]370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十五大又把改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項工作的動力,十六大黨的思想路線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增加了與時俱進的新內容,十七大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十八大號召要勇于實踐、勇于變革、勇于創新。通過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接力探索,在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過程中,我們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發展模式已經形成。從中共八大到中共十八大,經過了56年,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民生活已經實現了初步小康,國民生產總值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也與日俱增。由于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給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動力的歷史推進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三)中共明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的主要矛盾通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積累了巨大的物質基礎,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1]十八大以來。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注的理論主題演變為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緊圍繞新時代主題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活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一新時代,“五位一體”總布局建設成就顯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指數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提升。正因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水平和質量發生了如此重大的變化,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而也需要重新認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由物質文化需要演變為美好生活需要,由落后的社會生產演變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其中蘊含的理論變化和實踐變化的內容是廣泛而深刻的。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矛盾的解決路徑
社會主義社會就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不斷解決過程中前進和發展的,主要矛盾的變化標志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現了新的特點,將會出現許多新的問題。在我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只要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判斷準確,并以它為基礎制定當時的中心任務,就能取得社會發展與進步。偏離對于主要矛盾的科學認識,就無法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社會發展就會出現曲折。因此,科學認識主要矛盾,采用正確的方式方法處理主要矛盾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貫徹新的發展理念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因而解決新的主要矛盾便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新時代的根本任務。指出,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1]。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必須堅決貫徹執行,這是國民經濟更健康方向發展的重要保障,它有利于破解發展中的難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創新方式,它最大限度避免的重復生產和資源的浪費,提高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統籌兼顧是協調發展的基本要求,它不僅要求時間上的縱向協調,也要求空間上的橫向統籌;綠色發展的基本要求是使人們自覺、主動貫徹新的發展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基本條件,也是我們的既定國策;開放是新時代的鮮明特征,尤其是在中國已經完全融入到了世貿舞臺和“一帶一路”大背景下,實行互利雙贏的策略是謀發展的長久之計;共享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在新時代要加大精準扶貧的攻堅力度,給以弱勢群體和發展相對緩慢的地區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多的社會保障,以增強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社會實踐動力。
(二)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做主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的辯證發展告訴我們,上層建筑要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而變革,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做主就是政治上層建筑變革的重要體現。人民民主的真諦是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這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所在,必須永葆生機和活力。指出:“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做主。”[1]人民當家做主就是指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這也是健康政治生態的基本要求。用制度體系來保障它的健康運行主要從兩個方面去做,從主體角度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國,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同時還要求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這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保障;從客體角度看,必須培育和提升政治參與者的基本政治素養,這是有序參與政治的基本條件。從主客體關系看,實現主體和客體的有效互動有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三)創新創造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解決好人民群眾的美好精神生活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努力的方向。人民群眾不但需要美好的物質生活,更需要美好的精神生活。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是中國共產黨人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權,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因為意識形態決定著文化的前進方向和道路;其次是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行全員、全方位、立體式的教育,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使其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通過適合的載體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到人們心中,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三是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把主旋律教育貫穿到國民教育的各個階段,使人民群眾自覺辨別和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通過思想道德培育使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其四是要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和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把文化人才培養好,把新型文化業態建設好,這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基本要求。
(四)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社會和諧不是沒有矛盾,而是以更恰當的方式妥善解決矛盾,以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1]在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重點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要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二要在實現有效就業同時促進人民收入水平上升,最大的民生工程就是就業,有效就業是提升人民收入水平的基礎,同時還要適當縮小收入差距,這是推進社會有效治理、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性工作;三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使人民群眾享受社會保障的同時,感受到社會保障的方便快捷,同時還要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權利和利益,這是增強人民群眾向心力的主要途徑。當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解決,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健康中國戰略等,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五)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局面從廣泛意義上來說,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能真正保護人類自己。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局面必須充分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為人類服務,否則就會收到自然界對于人類施加的傷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要求。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1]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命共同體要做到:一要保障生態發展,即從政策和制度上促進社會各行各業的綠色環保行動,加強對于推進綠色發展的保障,能源資源的節約和保護,以實現人民群眾高質量的安居樂業;二要解決生態問題,即加強對人們生存所依賴的自然環境進行協同治理,推動形成全社會全員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堅決制止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三要積極推進生態工程,即實施大規模的生態工程和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創造美麗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薛明珠單位:商丘師范學院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