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平民教育理念對民族教育的開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晏陽初的平民教育不僅建構了理論體系,還建構了實踐體系,特別強調實踐,實驗,從這個角度來講,平民教育是理論與實驗、實踐高度整合的教育。今天,平民教育對當代教育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民族教育當代詮釋依然可以在平民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中找到答案。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促進教育公平是黨和國家對教育發展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我國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教育的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標志,沒有民族地教育的發展就不能說我國實現了教育公平。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實施了一系列傾斜政策,采取了諸多重大措施,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少數民族教育發展模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但由于歷史、自然、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等原因,我國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成為民族地區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把晏陽初的平民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應用到民族教育中是切實可行的,首先,平民教育的理念的指向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包括教育的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到程序公平與實質公平等。平民教育特別關注弱勢群體這一被教育遺忘的對象。其次,平民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他以廣泛的科學調查為前提,以因地制宜的方法為基礎,以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為條件,以每一個受教育者對實驗對象。第三,民族教育中還存在著經濟社會發展與教育需求的矛盾,農村中愚、貧、弱、私的現象依然存在。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實驗,起點的人的發展,歸宿是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從教育對象上涉及到千家萬戶的每一個人,人人都要受教育,人人都有權受教育,特別是婦女兒童更是如此。十年“定縣實驗”揭示了教育的實踐需要長時段的辛勤耕耘,是一個較為漫長的周期。這足以證明平民教育與民族教育發展結合的可行性。
二、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對民族教育的啟示
(一)深入調查,摸清國情,適時改變和完善民族教育的法律法規教育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活動,教育理論的產生離不開現實,晏陽初先生曾說“:現在所謂‘新教育’,并不是新的產物,實在是從東西洋抄襲來的東西。日本留學生回國來辦日本的教育;英美留學生回國來辦英美的教育,試問中國人在中國辦外國教育,還有什么意義?各國教育,有各國的制度和精神,各有它的空間性和時間性,萬不能亂七八糟拿來借用。現在的學生是在學日、學美、學英,弄得一塌糊涂。學非所用,用非所學,所以許多大學生都在失業,而國家復鬧人才缺乏的恐慌??這是充分模仿外國的結果,整個教育因此破產。”這樣擲地有聲的聲音正為我們指明了當今民族教育發展的方向。縱觀中國民族教育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民族教育法規建設總是落后于民族教育自身的發展。由于民族教育法制的不健全,導致民族教育政策所確定的各項優惠措施難以落實,民族教育發展所需的各種資源得不到保障。我們當今的學者應該深入各民族地區進行考察訪問,及時的把握第一手資料,發現問題,總結問題,對照先前的法律發現不足,使之逐漸的完善。
民族地區的教育法律法規應具有傾斜、優惠、公平三大特點。首先傾斜,從國家到地方的民族地區教育法律法規都應當有一定的傾斜力度,例如,民族地區的辦學經費和教育設施的配備標準應同于或者高于同級重點校(中心校),在市、區(縣)財政上,建立少數民族教育專項補助費,在民族學校工作的各民族教職工,其待遇應適當高于在一般學校工作的教職工等。其次是政策的優惠,如今正在實施的有少數民族高考“降分”“加分”以及“民族預科班”等是優惠政策的具體體現,在民族教育中,優惠政策不僅限于學校也應延伸到社會中,少數民族畢業生在就業時給予適當的優惠,不僅可以為民族教育提供更大的動力,也能加強各民族間的交流和融合,促進各民族團結。最后是政策的公平“,教育公平“”機會均等”是民族教育永恒不變的主題,晏陽初先生的平民教育充分的體現了這點,一方面在教育對象上男女平等,擁有入學受教育的權利,另一方面平民教育更體現了教育過程的公平性。民族教育同樣離不開教育公平,民族教育平等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基礎,可見,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在民族教育中的應用在理論和實踐上是切實可行的。
(二)創新民族教育方式晏陽初提出的“三大方式”即學校式教育、社會式教育、家庭式教育,這三種教育方式是具有連貫性的,家庭式教育使生活中的教育無處不在,使每個人無時無刻不處在教育的氛圍中,學校式教育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階段,社會式教育是教育的范圍區域時段的延伸,在終身教育中作用重大,也是作為人的社會化,可持續發展的又一重要階段,這是一個不間斷的連續的過程。而當今我們的民族教育,以現在最為流行的“雙語教學”為例: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民族語言文字的失傳,將導致民族文化的消失。因此,重視民族語言的發展和傳承是重中之重。目前,許多民族地區的學校都在進行雙語教學,但方式僅限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幾乎沒有,這樣就很難達到教育的目的,要想使民族教育真正的發展,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社會的幫助,因此我們應該像晏陽初先生那樣,將教育真正的滲透到所有的民族人心中,滲透到他們的實際生活中而不是僅限于在校的學生。這樣的民族教育才能既快且穩的發展。
(三)鼓勵高素質人才“下鄉”,加強“人才引進”,增強師資力量晏陽初針對中國教育嚴重脫離實際的弊端提倡“博士下鄉”,帶著自己的親人到定縣投身到平民教育中,擔負起教育農民、振興農村的歷史責任,并身體力行,虛心“給農民作學徒”,當初的定縣聚集了一大批愛國知識分子,他們中有許多人是學有成就的博士(如湯茂如是留美教育行政博士)、教授(如謝扶雅是廣州嶺南大學教授)、作家(如孫伏園是“農民報”主編,魯迅的學生)、戲劇家(如熊佛西是國立戲劇學校校長)、農藝師(如馮銳是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博士、羅馬萬國農村研究院研究員)和社會學專家(如李景漢是留美社會學博士)等,晏陽初本人就是留美博士。這些都是定縣實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民族教育需要晏陽初先生這樣舍棄榮華富貴、仕途前程,過著清貧簡樸的生活的高級知識分子到民族地區去,灌溉一方土地,為民族教育的振興增磚添瓦,民族教育的希望才有真正的期盼,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功。因此我們要采取有力的措施鼓勵更多走出象牙塔的知識分子、更多的大學生志愿者到民族地區任教,通過優惠政策吸引高素質人才。首先,在引進新教師時應給予較優厚的待遇。如對教師子女在升學時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對于在少數民族地區任教的大學生在職稱評定、個人發展等方面都給予政策上的傾斜等,其次,我們可以加大在校師范生的培養,采取獎學金措施,在校期間免其學費,畢業后到民族地區進行支教,期滿之后愿意繼續留下的則列為民族教育重點培養的范圍之內,離開的可以獲得繼續深造的機會。第三,要將那些致力于民族教育事業的教師進行宣傳,使他們的精神得到發揚光大,感染人們,使更多的教育者投入到民族教育事業中去。
另一方面晏陽初先生的“導生傳習、教習制”正好可以解決民族教育師資的匱乏問題。“導生傳習、教習制”源自歐洲的導生制,教師先對年齡大、成績好的“導生”施教,然后由他們再轉授給其他學生,代替教師的職責。民族教育在師資匱乏的情況下除了從外界引進人才還要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在“導生”的能力范圍內擔任導師的職責,尤其是那些當地比較優秀的“導生”,對當地的情況比較熟悉,“工作”起來會更加的游刃有余,更可為以后的學生做好榜樣,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中國未來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而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振興民族教育,是促進我國的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促進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作者:郝可飛李雪平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