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元因素限定下居住區色彩的控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城市色彩的整體情況體現著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精神面貌。建筑作為城市的一個主要載體,建筑色彩就體現出了一個城市的面貌特點。通過對西安市曲江新區這樣一個多功能集合的城市區域中居住區建筑色彩的研究分析,提出將限定建筑色彩使用的多元因素進行整合,使用先分析再設計的方法,達到區域內居住區建筑色彩的使用最適合于區域整體規劃發展的效果。
關鍵詞:西安市,城市居住區,多元因素,建筑色彩設計
1城市居住區色彩控制研究意義
城市是有一定的人口規模,并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種特殊形態,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集中體現。城市景觀和城市風貌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居民生活質量和地域文化傳統的最直接反映。色彩是人對周圍環境總的知覺的一部分,可以幫助人在空間中分清物體、傳遞信息,具有很強的空間識別、空間造型和空間調節作用。城市通過色彩表現人們在城市中的生活,塑造了城市的景觀形象,體現了城市的生命力。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城市重要地標性建設項目都存在照搬照抄,建筑色彩大跨度跳躍等不和諧的現象,城市建筑色彩雜亂無章。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要進行系統性的城市建筑色彩體系規劃研究,避免色彩斷層給歷史名城的文化傳承帶來混亂。
2西安居住區色彩的發展概況
2.1西安城市人文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尊崇以人為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經過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一些變化。第一,人們更加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第二,傳統文化自身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文化缺失。因此,大力發展傳統文化,揚棄地傳承傳統文化是我們刻不容緩的責任。每座城市經過幾百上千年的文化積淀,其發展歷程也不盡相同,從而形成了獨有的城市風格。西安作為世界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的造城史和1000余年的建都史。每個朝代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也就在西安的城市文化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記。這些獨特的印記也逐漸發展成為西安這座城市的城市特征,要保持古城的獨特風貌,展示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就要不斷地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從而尋找到一個揚棄的平衡點。
2.2西安地區居住區建筑風格演變
如今看西安居住建筑是風格各異,歐式、美式、現代等不同風格層出不窮,致使西安的傳統居住建筑風貌被破壞。這種發展不當的多樣性也破壞了城市對歷史文化特色的傳承和表現。縱觀西安居住建筑的歷史沿革可以發現,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建筑形制和風格相對統一。由于傳統禮制和地域特性的條件限制,居住建筑基本上都為傳統關中民居的形態。經過時間的推移,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社會現狀發生了較大的變革,建筑形態也處在風格不定,設計不成熟的變化節點。此時空間簡單、容納人口多的蘇聯式居住建筑成為主流。以筒子樓為主,簡單的內廊式平面形式建造簡單,造價低使用率高。屋頂形式也是蘇聯式的磚紅色四坡屋頂,僅僅在磚灰色的建筑外墻能見到些許關中傳統民居的影子。西安居住建筑的大力發展出現在改革開放以后,為了滿足不同人的需求,住宅商品房的整體風格及外立面材質等走向兩個極端,一端是出現了大量與西安傳統風貌和城市氣質極其不符的“地中海風”“歐美風”等國外居住區風格;另一端是對傳統元素的照搬照抄,缺乏現代化的設計,甚至只是生硬地附著于建筑外立面上,不僅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起不到正面影響,反而對城市整體風貌的維護帶來不利。
2.3西安居住建筑的色彩特征
都城是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集大成者,西安正是十三朝都城的所在地,其建筑從各方面都具有著鮮明的特征,其中最為外化的就是建筑色彩特征。不論是從歷朝歷代的發展情況對西安的影響來說,還是現代西安城市發展借鑒度最高的風格來說,唐朝長安城都是貢獻最大的,這樣的城市建筑色彩組合一直延續至今。總體可以將唐長安城的建筑分成兩大類,一是朱雀門以北的皇城及官員宅邸,二是朱雀門以南的24坊及其余各坊的平民住宅。宮城內部以宮殿色彩構成城內的主要色彩,以紅墻黑瓦綠琉璃為色彩組合[1]。太平廣記中記載:“但見朱門素壁,若今大官府中[2]。”這說明官員宅邸的配色也是墻面白灰抹面,門窗、柱子涂成朱砂色。由于唐朝仍實行里坊制,各坊被高大的坊墻包圍,坊墻又為夯土版筑,所以在城內大量平民聚居區的建筑色彩以土黃色、灰色為主,兼以白色和紅色。現代西安城內的居住建筑色彩風格和配色都十分多樣,其中有一部分致力于延續西安的城市文化而符合與環境的協調,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居住小區配色風格及建造手法走向程式化。通過調研發現,西安市現代住宅小區建筑特征主要可以劃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程式化的符合規劃設計要求,建筑風格和配色千篇一律,特色全無;第二種是不采用規范要求的城市色譜,致力于打造歐美風情小區,對城市特色發展帶來不良影響;第三種是將傳統特色進行現代化表達的小區,既符合現展的需要又能滿足城市整體的文化傳承要求。
3多元因素居住區建筑色彩研究的提出
3.1色彩觀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有一種特有的色彩理念,它是在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下由古代先哲構建成的,與現代西方的科學色彩體系有很大區別,它就是五色觀。五色觀在構建之初,古代先賢就將其與五行、五方、五音等相結合,使得二維色彩與三維時間空間相聯系。《周禮•考工記》中記載道:“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西方謂之白,南方謂之赤,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3]。社會各階層通過“青、赤、黃、白、黑”五色來傳遞個人意志、養成階級意識。將五色觀運用到現代城市發展和建筑發展也能夠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使傳統特色表達和現代區別發展相結合。
3.2居住區的界定原則
居住區建筑一般泛指那些具有不同居住人口規模的生活聚居地和那些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線所圍合,并且居住人口規模達到3000人~50000人,配建有一整套較完善的、能滿足該區域居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區往往由若干個居住組團或若干個居住小區組成。
城市居住區建筑色彩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在空間環境、自然環境人居環境等很多方面,同時也決定著具體的居住區建筑色彩選擇。在設計過程中,要結合居住區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合理、全面地考慮到這些影響因素。首先根據西安城市發展對曲江新區的定位,這片區域將會發展為旅游生態度假區。因此在區域內的居住建筑色彩設計就要根據旅游區域的具體方位來調整周邊居住建筑的形態,保證互相不干擾,旅游區域為主居住區為輔,同時旅游區域的紛雜也不會影響到居住區。其次,曲江新區是一片歷史文化氣息濃厚的區域,一些享譽國際的歷史文化保護片區占有很大一部分區域面積。不論是在建筑形態還是建筑色彩的設計選擇上都要相對更加重視人文因素影響。最后,曲江新區地理位置優良,植被覆蓋率高,是西安市最好的人居環境適宜區域。因此居住建筑色彩的選擇就要重點考慮其色彩帶給居民生理和心理生活的影響。
3.4多元因素限定下的居住區色彩應用探索
建筑色彩的限定要素對象是多樣的,問題紛繁復雜,因此無法求全。以抓關鍵抓重點為原則提出適用于曲江新區居住區建筑色彩的兩個應對方式:一是基于色彩理論對限定條件的應對;二是基于設計手法對限定條件的應對。首先根據現有的相關色彩理論,將區域內適用的色彩組合提取出來,對基調色、輔助色、點綴色提出具體的指標和色號。要求區域內的居住區建筑色彩不能超出規定的范圍。其次將區域內分要素進行風貌特色劃分,可分為傳統風貌核心區、特色旅游風貌區、居住生活聚集區。在區域色彩大框架的基礎上形成各風貌區的不同特色。最后集合理論與設計實際,因地制宜有針對性的提出具體建筑色彩設計策略。
4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建筑色彩在城市整體發展中的作用日趨重要。城市的建筑色彩體現了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傳承著城市的歷史文化修養,更與人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通過對西安市曲江新區的居住區建筑色彩進行系統性的整理總結,力求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色彩控制規劃方式,讓建筑色彩在城市區域發展中呈現出和諧有序的整體面貌。
參考文獻:
[1]楊鴻勛.宮殿考古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426-465.
[2]王汝濤.太平廣記選•上冊•汝陰人[M].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80:340.
[3]周禮•考工記[Z].[4]彭德.中華五色[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5]王嬋娟.中國北方傳統城市色彩研究及對現代城市的啟示[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作者:賀一豐 單位: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