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扶老人被訛”事件的傳播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9月8日晚,一條“扶老太被訛尋證人”的微博消息引發熱議,這條消息的是淮南師范學院大三學生。而就在9日晚上就有目擊證人在網絡發聲,明確表示,該同學騎車從老人身邊經過,不知是何原因,老人就倒地了,且兩者之間的距離不足以撞倒老人。正當眾人以為女大學生又成了當代的“救了蛇反被蛇咬的東郭先生”時,事情在15日又有了不可思議的反轉,在15日安徽當地電視臺播出的節目中,3位目擊者表示,曾聽到女大學生現場向老太太道歉,并承認是自己撞倒。隨后,21日警方認定女大學生負主要責任,再到該女學生申請復核并以6個犀利反問為自己辯解。一波三折,無疾而終,卻觸動了社會敏感的神經。此次的羅生門事件再次將“老人該不該扶”這個話題推上了輿論高峰。“扶老人”這個詞匯似乎已經成為一個話題敏感區。下面,筆者就此次安徽女大學生“扶老人被訛”事件一波三折的發展結合傳播學理論進行探索和思考。
一、輿論傳播的“刻板偏見”
從2006年的“彭宇案”開始,到鄭州老人倒地拍照攙扶事件;從專家、律師建議扶老人時可選擇拍照等方式留下證據到北大副校長扶老人“撐腰體”走紅網絡,無論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無形間都為“老人”貼上了標簽,并且妖魔化了“老人”這個名詞,使得大部分公眾對“老人”形成了刻板印象,[1]在輿論傳播中也無形間帶上了“有色眼鏡”、“刻板偏見”。刻板印象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這種觀點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征,而忽略個體差異。它會導致人們在認知時,出現知覺上的錯誤,造成先入為主,妨礙對人或事物做出正確、客觀的評價。而在我國當今社會,正是由于先前輿論在傳播上的宣傳傾向問題,使得用戶形成了對“老人”的刻板印象,對“老人”標簽化。由于曾經出現過的一兩個“扶老人被訛”的小概率事件的大肆報道,無論是輿論還是用戶,在面對此類事件時,思維定式,以偏概全,存有偏見和刻板思維看待和報道事件,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原則。輿論并沒有給本是弱勢群體的老人一方以公正的待遇。在警方還未判定事情的真相時,輿論就急于做出自己的判斷,未免有干預司法公正之嫌。而作為社會公器的輿論,應該提供相對公平的發聲平臺,讓立場對峙的雙方有相對平等的發聲權利,不應因自身偏見,剝奪任何一方的發聲權利。
二、媒體大量報道引起“道德恐慌”
科恩指出,媒體傾向于用重復報道某一種反社會行為,令公眾對某一特定社群產生恐懼和加以打壓,而他將此種恐慌命名為“道德恐慌”。[2]傳媒擴大化是道德恐慌形成的主因。大眾媒體是“船頭上的瞭望者”,①一如拉斯韋爾認為大眾媒介擁有“環境監測”的功能,它通過新聞報道的形式將觀察到的社會環境的異常信息傳遞出去,從而引起人們的關注,具有社會監督的功能。媒體監測著社會環境的各個方面,一旦社會某一事件脫離主流價值觀時,媒體就會進行報道,實施警告,以大量的報道引發公眾的“道德恐慌”。從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開始,每一次此類事件發生,媒體就仿佛找到了一條重大新聞,如同進行一次狂歡,一大波報道蜂擁而至,大量媒體對“老人”定性并貼上這樣或那樣的標簽,將新聞職業道德拋在一邊,不負責任地不斷對讀者群體進行負面的暗示,主觀地將個人行為轉化為所屬“老人”這個群體的群體典型代表行為,以引起整個社會對“老人”這個群體的負面關注,甚至是敵意,成為一旦有導火索就易引爆的定時炸彈的社會情緒。
三、媒介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
古斯塔夫•勒龐在其經典著作《烏合之眾》中,曾這樣寫道“:擁有獨立意識的老實人,在群體中會表現得蔑視法律,我行我素;擁有獨立意識的膽小鬼,在群體中會變成一個膽大包天,肆意妄為的人。”在當今網絡高度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中,在網絡匿名性、群體性的激發下,此種效應更為明顯。用戶在這樣的輿論生態中,相較以往更愿意發表自己的看法,UGC(UserGeneratedContent,即用戶原創內容)成為信息生產和傳播的一大主體。借助自媒體、微博、微信、人人等平臺的即時性傳播、輿論的迅速擴散,“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有麥克風”的狀況不斷發展,信息的話語權被分散到每一個普通個人手中,人們可以根據自己對信息的解碼自由發表言論,與之相隨的是情緒化、片面化、誤導性的輿論和信息充斥網絡,理性的輿論秩序被打破。輿論逐漸地開始超越正常表達的權限,不斷蔓延,成為一部分人發泄心中情緒和不滿的通道。因而,提高媒介素養對人們來說可謂是迫在眉睫。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教授陳力丹認為,“媒介素養分兩個層次:一個是公眾對于媒介的認識和關于媒介的知識;另一個是傳媒工作者對自己職業的認識和一種職業精神。”筆者同樣認為,作為普通公民,在參與輿論時,不能人云亦云,要有獨立的思考,能正確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出批判意見,提高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而作為傳媒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備的就是職業精神,對事實真相要尊重,對新聞來源要做嚴謹的核實,不能干預司法公正,要為雙方提供相對公平的發聲平臺。同時,作為“船頭上的瞭望者”,更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了解傳播實質,明了傳播意義,有身為傳媒工作者的責任擔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傳者。
無論是媒體還是公眾,都應該不斷提高自身思考能力,不斷提高媒介素養,做到既不被刻板印象左右,又不被輿論裹挾,能夠理性地、批判地接受和對待信息,真正做到獨立思考,共同營造理性的社會輿論環境,還輿論一片凈土。注釋:①約瑟夫•普利策:“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上的瞭望者。
作者:華漢澤 單位:南京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