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產電影里色彩運用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國產大片發展至今已逐漸走向成熟,色彩在整個影視藝術創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主要從色彩在影片中的地位轉變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寓意表現兩個方面,簡要論述了色彩與故事情節合理結合的必要性,以及色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寓意體現,為加深影片的意境、引起觀眾的思考和共鳴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色彩國產大片視覺語言中國傳統文化
我國近期的國產大片無論從投資、制作還是演員陣容來看,都可謂之為“大”,即大制作、大投入、大陣容,甚至可與一些好萊塢大片爭鋒,在票房上也賺得盆滿缽滿。大片時代的到來,讓觀眾和電影業界歡喜、歡呼不已。電影產業因為歷史、武打、玄幻、言情得到了重大發展,投資與影響力無與倫比。從張藝謀的《英雄》開始,國內每年都有花重金打造的“大片”出爐,這些美輪美奧的電影使中國的電影市場再次復活,讓久已疏遠影院的中國百姓重新走進電影院。國產大片發展至今,不論是視覺語言的餐餐盛宴,還是故事主題的扣人心弦,色彩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影片創作者在色彩語言的運用方式上,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創新。本文主要從色彩在影片中的地位轉變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寓意表現兩個方面,分析色彩在國產大片中的運用。
一、從餐餐的視覺形式到故事情節的回歸
色彩在任何藝術中都是非常具有表現力的元素,色彩不僅是電影藝術造型的一個重要視覺元素,又是敘事的語言,色彩能夠傳遞感情、表達情緒,它是表達濃烈感情最有效的無聲語言。色彩的基調變化往往是劇情、感情產生張力的有效手段。色彩可以表現思想主題,刻畫人物形象,體現時空轉換,創造情緒意境,烘托影片氣氛,更是構成影片風格的有力藝術手段。色彩也是非常感性的視覺元素,不同的時期對色彩組合的標準提出了不盡相同的看法,體現了這一時期的風尚。對于現代電影藝術而言,使用色彩的方式在現今多元化的藝術風潮中也相對比較自由。
這些國產大片中的色彩將人物的心靈和靈魂直接展示給觀者,讓觀眾在色彩的視覺刺激中,感受到電影的情節發展所帶來的情感魅力。自張藝謀的《英雄》開始,隨后成龍的《神話》、陳凱歌的《無極》、張藝謀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馮小剛的《手機》《天下無賊》《夜宴》《非誠勿擾》、周星馳的《長江七號》、吳宇森的《赤壁》、葉偉信的《葉問》、陸川的《南京!南京》等國產大片,從影片的視覺形式而言無一不可稱之為餐餐盛宴,其中又以張藝謀導演的影片為典范。
張藝謀的電影之旅也被稱為色彩之旅—畫面華美,色彩絢麗,效果極度夸張,沖突對比強烈,細節富有匠意,是張藝謀電影的主要特色。如電影《英雄》中就成功運用了色彩這一電影語言形式,也造就了他以色彩造型著稱的特點。色彩可以說是《英雄》中真正的主角,影片通過紅、藍、白、綠、黑等多種色調逐一表現環境、情節及人物的生成與轉換,使色彩的形式感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滿城盡帶黃金甲》中,滿眼的菊花、金燦燦的宮殿,張藝謀試圖讓菊花成為貫穿全片的重要線索,使景象的奢華達到了中國大片的極致。
在電影大片以視覺的華美為市場導向的潮流中,馮小剛在這場署臀盛宴中也一改他的親民路線—以小人物的生活為突破口,推出了《夜宴》,將影片向國產大片的“大”的特征靠攏,其視覺美感非常強烈,雖獲得不少的獎項,票房也不錯,但觀者的口碑大不如前,其后來的影片立刻有了明顯的轉變。這一現象也反映出,現階段色彩的華美運用使其在影片中流于形式化,將故事內容的粗糙感、空洞感暴露其外。
影片過于進行唯美精致的視覺包裝、追求大場面、大題材等,作品就會將主流意識形態強加于觀眾,使視覺形式的華美凌駕于故事敘述之上,導致電影突出了形式和意念而忽略了故事本身,脫離了觀眾的情感需求,無法與觀眾心理產生對接。觀眾看后覺得索然無味甚至不知所云。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于形式的精美沒有找到同樣堅實的情節和思想作為依托,匠氣太濃而靈氣不足。對形式要素的過分渲染沖淡了本來就不明確的主題和劇情。很明顯,過分強調唯美主義,并不能真正引起觀眾的審美共鳴。
電影市場的需求和觀眾的評價時時觸動著導演必須進行創作觀念的改變,部分導演的創作重心也逐漸回歸到對電影的故事表達上來,以講述故事主人公的悲歡離合,甚至演繹出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我們可以從馮小剛的《夜宴》到《非誠勿擾》的轉變中找到答案—平凡生活的故事情節再次得到突出,而對色彩的追求并不是一味地局限于形式和視覺沖擊上。由此也可以看出,色彩的運用不僅取決于導演的思維空間、創作意圖,更要與劇情、場景的具體需要相結合。
《葉問》可以說是色彩在國產大片發展階段的一個轉折點,它的色彩很單純,根據故事情節的變化實現色彩暖鮮度到冷灰色調的轉變,在不知不覺中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并在觀眾心理上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前半部分表現葉問平日習武以及與妻兒游戲的家庭生活,在這一部分中多采用溫暖飽滿的顏色,運用豐富的色彩展開敘事,影片的溫暖色調也展現了生活的安逸、幸福。隨著日軍對華的侵略,影片的色彩逐漸減弱,轉變為黯淡的灰色調—即在所有顏色中混人灰色進行故事的描述,通過影片色調的沉悶展現日軍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凄慘生活,與之前閑適和睦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影片中,豐富的彩色與黑灰色調的運用除用來區分不同時空外,還被用來強調一種情緒,來診釋電影試圖傳達給人的一種感受,黑灰與彩色交替出現為情感的表現、情緒的游走提供了重要途徑,以此激發國人的民族自強心,同時也不斷將影片故事情節推向高潮。
電影作為一種視聽藝術,視覺上的審美感受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影視作品中色彩的運用不應是客觀世界的重復,不應是色彩的簡單堆砌,也不應該是色彩形式的游戲,而應該是有助于深刻表達作品思想內容、塑造人物形象、刻畫環境、交代細節、渲染氣氛的重要手段。一部成功的影片會讓觀眾在觀賞時忘記視覺上審美的主動性,完全沉浸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之中。藝術家首先要把電影藝術的外在表現形式和需要呈現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過分強調色彩的視覺形式效果,顯然不能滿足觀眾的欣賞需要,只有將色彩與故事情節充分、合理地結合起來才是我們真正希望看到的,也只有這樣我們國家的電影事業才能夠真正地走出國門,立足于世界。
二、影片色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寓意表現
色彩在電影作品中或隱或現地透露出來,給觀眾留下深深的印記。色彩作為電影語言的一個重要元素,不僅是電影深化主題、渲染情緒、塑造人物、展現風格的一個重要戲劇手段,而且也有著特定的文化內蘊。在國產大片中,色彩的出現已經成為一種中國傳統文化視覺符號化的元素,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經典。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紅色,它是中國喜慶和靈魂的代表。中
國電影導演將色彩賦予特定的中國傳統文化寓意并運用于影片中。
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曾說:“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我們使用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運用光與影象征生與死的沖突一樣。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可以說,對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尊重是國產電影生存的一個根本,電影色彩美的運用不能僅僅停留在視覺美的沖擊,更要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底蘊。對國產大片而言,就是用具有中國傳統的色彩去表現自己電影的獨特視角。
《英雄》中以紅、黑、黃、綠、白五大色調作為其場景設計,雖然有幾分西方色彩體系中“主觀色彩”的味道,但是這種色彩結構在本源上仍屬于東方主義色彩觀念的體現。·影片中白色象征最美麗的死亡;藍色象征最崇高的較量,綠色象征最寧靜的回憶;黑色象征最博大的胸懷,也往往是憂傷和嚴肅的符號,在影片中的運用表現了秦王朝的威嚴與冷酷;紅色則是“火和血的顏色,它可以作為任何尖銳猛烈的東西的隱喻”。如“黃葉翩飛”這場戲中,如月和飛雪大戰于燦爛鮮艷的黃色胡楊林,飛雪殺死如月后,樹林瞬間變紅,紅色的壯美和血腥的意味同時并存。白色基調代表現實或者弱小,殉情的結尾用的就是白色。
電影總是以某種顏色、某個物件、某種意境及他們的象征意蘊深深地滲透在觀眾的心靈與想象中。《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大規模運用象征中國皇家風范的琉璃。琉璃的詭異色彩能營造一種后宮氛圍,使琉璃成為暗喻后宮爭斗的視覺符號。影片所有的場景、場面以恢弘而氣派,華麗而炫目為要義。這些刻意出現的色彩、場景等絕不僅僅是為了對畫面的概括。相對于《十面埋伏》中僅僅為了營造視覺奇觀的色彩斑斕的竹林與花海而言,此次黃色菊花承載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和劇情要素。這種表面之下隱藏的中國傳統特色的寓意表現,也是西方電影所不具備的。
而陸川的《南京!南京!》采用無彩色系貼合故事的講述,其在色彩運用方面,可以說是開創了色彩電影的新篇章。一改往日影片的色彩斑斕,使觀者為之一震,有觸目的視覺效果。它借助于黑白影像藝術的獨特表現力、感染力和穿透力,來復原、挖掘歷史的真相,再現那場驚天的大殺戮。觀者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情感也迸發出多樣的顏色,這些色彩不在畫面上而在觀者心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劇情中的黑白色調不僅僅是一種外在視覺的表現,更多的是借助黑白兩色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悲槍的寓意象征得以體現,通過黑白色調的強弱對比,為整個影片的視覺效應的表層到文化內涵的深層搭建了一座橋梁,最終達到東方主義色彩與西方主觀色彩的完美結合。色彩從影片的屬性逐步發展為具有獨立的藝術品格,從這一品格中,我們可以看出創作者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賦予電影色彩深刻的美學意義,將影片的主題和深層含義結合東方主義色彩意征引導觀眾的心理、情感發生審美變化,給觀眾留下深刻的文化思考,從而使得作品具有更高層次的文化意蘊。
色彩電影出現以后,導演已經把色彩藝術作為闡述作品思想內容、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手段。不論是影片中客觀的真實色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寓意象征,為加深影片的意境、引起觀眾的思考和共鳴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色彩在影片中,不僅是純粹電影化的造型手段,而且還是構成電影的視覺語言形態。只有當色彩融合在影片劇作之中,形成電影劇作的色彩結構,并且本身成為劇作內容,色彩與影片的關系才算達到了“化”的境界,電影色彩的意義也才能真正得以體現,色彩在影片中的生命品質才能得以存在。
可以說,從彩色電影誕生的第一天開始,電影色釋在整個影視藝術創作中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擁有自己獨特的品格和魅力。合理地運用色彩來表現影片的內容;加之中國傳統文化的寓意表現,不但可以使影片獲得強烈的藝術效果,形成獨特的風格,更可為電影增加厚重的內涵,使觀眾得到強烈的審美洗禮。在國產大片中,色彩在形式、創作手法、制作手段以及欣賞方式上都得到了長足發展,然而相對于一些歐美電影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讓我們共同期待著國產電影能夠有一個更高層次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