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聾校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教育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古詩詞承襲著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自開始至今,依然亮麗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上。通過學習古詩文,學生能看到古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生活態度以及民俗文化的演變過程和發展歷史。由此可知,初中語文具有教育學生傳統文化的功能。本文旨在探討初中古詩文教學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功能。
一、在生活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由生活提煉而來的,必然具有生活氣息,不管哪門科目,都需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古詩也不例外。例如,教師講授《水調歌頭》時,可先在課前播放其歌詞版,將學生在歌聲中引入課堂,進而學習新課。這種不同于平時枯燥無味的全新教學方式,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切身感受詩歌的巨大魅力和樂趣。其次,教師可帶領學生分析全文,以了解作者蘇軾深切關懷朝政、希望回京做官的悲切心情,并體現作者飽受離別之苦后,對他人的美好祝愿。而同一首古詩詞,在為聾啞學生講授時則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仍以《水調歌頭》為例,教師應先將其歌詞版以手語的方式展示給學生,激發其學習興趣,以引出新課內容,由于聾啞學生很難理解書寫內容,那么教師可先找出古詩的重點詞語,然后通過手語詳細講解詞語意思,進而講解整首古詩的意思,并以豐富手語語言讓學生切身感受古詩作者悲憤的心情,同時在理解的基礎上,促使學生熟練背誦。
二、品酌名句,加強情感體驗
名篇中的每個文字都是經過反復推敲、琢磨,并融入作者情感而形成的。分析古詩詞時,既要明確詩眼,又要學會分析其優美意境,以體會詩人情感。例如,古詩《江雪》,其以作者柳宗元被貶永州作為寫作背景,在詩中運用襯托、對比的寫作手法,以體現千山孤舟上老翁的渺小,并通過鳥飛盡襯托老翁孤寂的垂釣情趣,且安謐的畫面烘托出作者波動的心情,進而寫出作者出淤泥不染、清高脫俗及桀驁不馴的個性,以及小人當道、被貶及壯志難酬的無奈之情。教師為聾啞學生講解這首古詩時,亦可采取上述方法,以手語的方式讓學生品析詩句的同時,深刻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重視積累并反復朗讀
名言警句的共同特點就是注重積累。比如,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等,都體現了積累的重要性。成就事業和學習也不例外,都需努力奮斗、不斷積累,且積累是成功的前提。而學習古詩文不僅要注重積累,還要大量誦讀,以培養語感。語文屬于文字學科的一種,需要練習口語以獲得其內涵。而學習古詩詞這種傳統知識文化時,多讀益于學生理解。名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體現了積累和讀的重要性。聾啞學生學習古詩文時,同樣需要積累,但無法練習口語,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大量默讀,以培養良好的語感。
四、把握古詩文的精髓
與文章的文眼一樣,古詩也有詩眼。而詩眼指的是古詩中體現作者情感的最佳句、字及詞,且詩眼具有傳神、準確及生動等特點,也能體現作者的煉字能力。例如,古詩《贈汪倫》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其中的深字一語雙關,在說明水深的同時,還體現出作者李白和友人較深的友情,將潭水之深和友誼之深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聾啞學生學習這首古詩時,仍然需要教師通過豐富的手語,引導學生找出詩眼,并讓學生體會其生動及傳神之處,進而讓學生在理解的同時,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結合古詩詞背景加以理解
一般情況下,古詩文分為離別詩、詠史詩、山水田園詩及邊塞詩四類,有些是詩人有感而發,有些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所以,學習古詩文時,教師可詳細講解詩人及寫作背景,以便于學生把握整篇文章。例如,學習《春望》時,教師可詳細講解人們痛苦生活的社會現狀,以便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若不詳細講解,學生可能望文生義,進而無法把握這首詩的中心思想,那么也就無法理解作者真正的寫作目的。教師為聾啞學生講解這首詩時,可利用同樣的方法,通過手語詳細講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以便學生把握古詩的中心思想,進而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綜上所述,初中古詩文的教學方法有很多種,但在普通學生和聾啞學生的古詩文課堂教學中,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因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特點,選擇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的古詩詞文化素養和學習境界。
作者:韋蘇婭 單位:重慶市開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