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災難神話與災難片的比較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世界第一部史詩〈吉爾伽美什〉》中先祖與大洪水的傳說以及印度神話中始祖摩奴與大洪水的傳說,都因得到神的拯救而使人類得以幸存。中國古代傳說的許多災難故事與神密切相關,大洪水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常出現的災難,與神有關的大洪水可以追溯到共工與顓頊大戰:“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2]42而女媧憐愛人類,“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2]111。
縱觀古代各國災難故事可見,人們認為災難發生的原因是人的過錯,神在災難中具有決定性作用,既要懲罰有罪的人又要保護善良的人。因此,人們要想避免災難發生,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完善自己的言行,盡量少犯錯,以免惹怒神。俄國學者弗•雅•普羅普,通過對民間故事形態的研究,發現了許多故事的一致性,并得出結論:“第一,角色的功能充當了故事的穩定不變因素,它們不依賴于由誰來完成以及怎樣完成。它們構成了故事的基本組成部分。”“第二,神奇故事已知的功能項是有限的。”“第三,功能項的排列順序永遠是同一的。”“第四,所有神奇故事按其構成都是同一類型。”[3]由此歸納出俄羅斯民間故事中的31種功能。格雷馬斯在此基礎上抽象出了更為簡化的四個基本階段:(1)產生欲望(manipulation);(2)具備能力(competence);(3)實現目標(performance);(4)得到獎賞(sanction)。用這個基本方法分析災難故事可得出以下情況:以挪亞方舟為例,挪亞為了躲避洪水而建造方舟是源于神的吩咐,在神的指示下挪亞產生了躲避洪水的欲望,又依照神的要求,具備躲避洪水的能力,建造了方舟,當洪水來臨之時,挪亞一家和一切走獸牲畜躲在方舟中幸免于難,最后又蒙恩于神獲得幸福的新生活。可見,在古代災難故事中,主人公產生欲望的根源是神的指示,并通過神具備了實現目標的能力,而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神的幫助,最后得到獎賞。這些故事中有的主人公是人,有的是神仙,他們發出行為的原因都是神的告誡、要求或暗示,并得到了神的幫助達成所愿。他們與其說是自身意愿的行動者,不如說是神的意愿的代言人。這些災難故事充滿了對神的敬畏,人只有嚴格遵循神的旨意,在道義上不斷完善自己,時時不忘向神禱告,才能遠離災難獲得幸福。面對災難人可以通過祈求上天完善自我,最后獲得神的寬恕或拯救。
人的視聽盛宴
“超自然者從現代世界隱退了。”[4]這無疑是現代社會對超自然者的認識的精辟總結。因此在視覺文化盛行的時代,盡管出現了大量災難片,但幾乎都沒有把災難與神聯系起來,而是把災難看成了純粹的自然災害,或是人的不當行為導致的人禍。災難片大多通過震撼人心的視聽效果帶給觀眾視聽奇觀感受,使觀眾欣賞到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景觀,感受電影特有的魅力,從而得到心靈震撼或情緒釋放。世紀之交出現了電影史上的“災難奇觀”,很多經典的災難片涌現出來,比如《活火熔城》(1997)、《完美風暴》(2000)、《后天》(2004)、《10.5級大地震》(2004)、《日本沉沒》(2006)、《超強臺風》(2008)、《2012》(2009)等,這些影片追求視覺的逼真效果,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呈現了災難片的獨特魅力。縱觀各類災難片,對災難發生的緣由一般有兩種態度:一種是不刻意追問災難為何發生,把災難看作是自然現象,展現災難的恐怖和人的無能為力,顯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如《活火熔城》《10.5級大地震》《日本沉沒》等,人類雖竭盡全力控制災難的發生,但都以失敗告終。另一種把人類的行為和災難聯系在一起,通過展現災難的破壞力,以及人在災難面前的無助,提醒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導致的惡劣后果,對人類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無視自然規律的行為給予批評,這類災難片給人類敲響了警鐘。比如《后天》《超強臺風》等,影片就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以此告誡觀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此時的災難故事已沒有神出現了,引起災難的原因從神的降災變成了大自然的自身變化或人類行為導致的自然變化,古代傳說中災難的實施者———神,此時變成了人或大自然,神從現代災難片中消失了。盡管災難片在敘事上比古代災難故事更加錯綜復雜、撲朔迷離,但若把它們簡化為格雷馬斯歸納的四個基本階段,則會清晰地顯示出它們與古代災難故事的不同之處。現對兩類不同主題的災難片進行個案分析,以《10.5級大地震》為例,該片講述了發生在繁華都市的大地震,這拉近了災難與人類的距離,把觀眾引入災難中心,與片中人產生強烈共鳴。影片把災難的發生歸因為自然現象,主人公被預設為具有抗震專業知識的英雄,地震的發生促使主人公產生了控制地震的欲望,經過多方努力地震似乎得到了控制,即是主人公實現了目標,但自然災害并不因人的意志力量而改變,最后人們不得不面對更大的災難。影片中,人類通過高科技手段對地震進行干預,都以失敗告終,甚至人類預測地震的發生都非常遲鈍,在科技的力量不能到達的地方,人類惟有恐慌。《后天》講述的則是人類對自然的破壞產生的大災難。影片描述了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變暖而引發的災難,地球在一天之內急劇降溫,進入冰河時期。作為氣象學家的主人公早就有所察覺,但這一研究成果未得到重視,直到災難逼近,人們才認識到了事實的嚴峻,主人公充當了英雄的角色,經過艱辛的努力在最大限度上保全了人們的性命,但人類為自身的行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超自然的力量在災難片中已經蕩然無存,人類從對神的敬畏變成了對自然的敬畏,發出災難的無形的手從神變成了自然。在科學主義盛行的時代,人類對災難的追問止于科學層面上對世界的認識,對于科學不能達到的領域,人類感到迷茫恐慌。
結語:超自然者的隱遁
在宗教信仰盛行的時代,人類對世俗以外的世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把超自然者看做所有事件的因果,這直接影響了人類面對災難的態度。當災難降臨,人類從自身找原因,認為災難是神對人類罪行的懲罰,并自我反省,以求得到上天的諒解,從而獲得心靈的安慰。英國學者弗雷澤在《舊約民俗學》中分析了西亞、印度、古希臘、大洋洲、南北美洲等地的洪水神話,認為大洪水在遠古是真正發生過的大災難。那么,為何今天的人們把它們作為神話故事加以認識呢?這無疑是因為這些故事在記述中加入了大量超自然者的內容,這與當今社會的認識有著較大的差異,致使人們把它們看做神話。從這一層面反向思考,作為歷史事件的大洪水被古代人類神圣化,正好說明,古代人類認為神的故事是真實的。這闡釋了古代人類對宗教的虔誠,對神的敬畏。當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日趨理性,人類對神的敬畏之心自然就越來越少,甚至蕩然無存了。人類具備了更強的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空前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人類的足跡遍布世界,并喊出“上帝死了”,神的光芒離我們遠去,宗教從公共空間中逐漸隱去。我們不再與神同享悲歡,我們是自己的主宰,我們有人類最偉大的力量———科學,我們習慣了科學的思維方式,不再是宗教的迷信者,因為我們成了科學的迷信者。在任何事物都需要并且能夠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論證的今天,人類從對宗教的普遍信仰,變成對科學的普遍信仰,人類卸下了被神束縛的枷鎖,在世俗世界里獲得了空前的自由,只是,失去對神敬畏的人們,也漸漸失去了對人以外的所有事物的敬畏,人們忘記了與自然相處的法則,甚至忘記了與他人相處的原則,人們開始瘋狂的掠奪,掠奪的不只是物質還有靈魂,因為在個人主義充斥著我們的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時,人類無所畏懼。因為我們擁有超過以前任何時代的科學技術,與過去相比,我們無所不能。但當災難襲來,在科學無法抵達的邊界,我們無所適從,不能承受災難帶來的創傷……人類的腳步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似乎沒有理由停下來往回看,只是我們是否可以靜下來想一想,在肉體的欲望得到最大滿足之后,我們的靈魂將在何處安放?在那些科學到達不了的地方,人類又該怎樣詩意地棲居?(本文作者:潘虹燕單位:成都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