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影響中醫翻譯的古代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文化與翻譯的關系
“文化”內涵豐富,界定復雜。世界各國學者試圖從不同角度對文化進行概念界定,但至今未能達成統一觀點。如,人類學者認為文化是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人類知識、行為的總和;文化學者認為文化是人類社會政治、經濟、藝術、教育、修養、文學、語言、思維的總和;跨文化交際學者認為文化是人際交流的一種特殊形式。國內出版的《辭海》的解釋是: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時間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可見,文化概念寬泛,內涵豐富,外延寬廣,包括人類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人類的各種觀念禮數、風情行為、生活方式等都屬于文化。其中,語言活動是人類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翻譯是將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文化活動,是語言之間的轉換,亦是文化之間的交流。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活動既然涉及到語言,就必然會涉及到文化。語言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催生了不同的語言架構。文化背景的差異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語言的差異。離開了一定的文化環境,語言的產生便成問題。因此,只有具有文化特質的人類才有了獨特于其他物種的語言。反之,語言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文化是用語言來表述和傳達的,語言承載著文化,通過語言,文化得以記載、傳播和延續,離開了語言,文化的表達和傳播便不再順暢。正是因為語言的差異,才需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注定了翻譯與文化的密切關系。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需要由語言來充當溝通橋梁,即通過將一種語言翻譯為另一種語言的方式。翻譯的是語言,更是文化,翻譯“是文化的翻譯”。因此,文化的差異不可避免地給語言的轉換帶來種種難以逾越的鴻溝和難以克服的困難,從而增加語際翻譯的難度。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
二、中國古代文化對中醫翻譯的影響
鑒于語言、文化、翻譯之間的關系,翻譯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為語言反映文化,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并受文化的制約。一旦語言進入交際,便存在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表達問題。中醫產生并發展于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文化對中醫翻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文字的影響
中醫根植于中國古代文化,其經典著作多以古文形式寫成,具有濃厚的古典文化色彩。漢語古文有時具有現代漢語沒有的用法和意義,有時語言深奧、抽象而模糊,加大了中醫翻譯的難度。譯者首先要具備一定的古文知識,理解原文的語義意義;譯者還必須充分了解中醫,理解原文的醫學意義;譯者還必須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在文化背景里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化意義。只有做到以上三點,譯者才邁出了中醫翻譯的第一步。比如,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語言為古漢語,文中有很多現代漢語沒有的詞語,比如通假字、古今字等。翻譯時要結合語篇,并參照注釋本,才能明確其含義。比如,“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云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這里“空”就是通假字,同現代漢語的“孔”,“空竅”就是“孔竅”,意為“毛孔”,直接英譯為“orifices”或‘externalorifices”較好。《黃帝內經》的首部英譯本譯者伊爾扎•威斯女士(IlzaVeith)由于對中國古漢語這一特殊詞匯現象不太了解,將其譯為“evilwouldcomeduringthisperiodofemptiness”,不僅傳達了錯誤的信息,而且沒能很好地傳遞中醫文化。
(二)思維方式的影響
中醫的思維方式及其看病診病治病方法深受中國古代文化影響。首先,中國文化重形象思維、重直覺,在語言使用上重意合,很多詞語具有言外之意。而英語則重邏輯思維和實證分析,文中語言關系明確,因而翻譯時要特別注意漢語詞匯的隱含意義向英語詞匯的非隱含意義的轉換。比如,《黃帝內經》中這句話:“三八!臣氫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這里“三八”是隱含意,意為“二十四歲”,可譯為“Attheageoftwenty-four”,而不是字面上的“threeeight”。其次,中醫強調整體,主張辯證治療,強調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譯者要充分了解這一文化現象,把握這種思維方式,才能做好中醫翻譯。比如,《黃帝內經》中這句話:“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藏。”這里暗含著中國文化中的五行相生相克思想,譯者了解五行文化才能讀懂原文,做出恰當翻譯。第三,中醫強調人與自然的融合,即“天人合一”。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也是中醫翻譯特別要注意的。比如,《黃帝內經》中這句話:“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魚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按照現在漢語,其意思為:“凡是天地之間,六個方向之內,無論是地之九州,人之九竅、五臟、十二關節,都是和天氣相通的。”
(三)文化哲學的影響
許崇信在《文化交流與翻譯》中說道:“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特點,是不同民族在特殊歷史地理環境里的獨特創造,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對待和處理外來文化,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上都是一個重大課題。”中醫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瑰寶,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受中國文化哲學影響,具有豐富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不理解中國文化哲學,是很難理解中醫的,更不用說進行中醫翻譯了。首先,中醫里一些人名具有文化特色,如“黃帝”、“歧伯”等。其次,中醫一些常用術語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如“陰陽”、“精”、“氣”等。第三,中醫里還有一些易造成文化誤讀的詞語,如“春秋”(指年齡)、“百歲”(虛指,并不是真的指一百歲)等。對這些名稱、詞語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不理解,如將“黃帝”譯為“EmperorHuang”或僅僅音譯為“Huangdi”,都不能很好地傳遞其所包涵的文化意韻。更重要的是,中醫的形成與發展與中國古代哲學息息相關,其核心思想、理論機制及主要內容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反映和體現。如《黃帝內經》就是以陰陽、五行為中心,以同類相應為規律建立其理論的。其精氣理論是對道家“道”即是“氣”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其中許多養生和治法理論是“道法自然”的產物。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旦盟,和于術數,……”這句話就包含了中國古代哲學原理,“其知道者”意為“懂得養生的道理”,“法于旦盟”意為“效法于天地陰陽的自然變化”,“和于術數”意為“調和于術數”。譯者要了解中國古代哲學,深刻理解“道”、“術數”等文化含義,才能對其進行翻譯。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文化是中醫產生、發展的土壤,中醫是中國古代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譯者對中國古代文化是否了解及了解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中醫翻譯質量。要做好中醫翻譯,必須深諳中國古代文化,熟悉翻譯理論,具備良好的翻譯基礎,具體包括譯者對醫古文、中國哲學及翻譯技能的了解和掌握。首先,要具備一定的醫學古文知識,掌握古漢語不同于現代漢語的語法、語匯及特殊用法。其次,譯者要充分了解中國古代哲學,熟悉中國古代文化,理解陰陽、五行學說及臟像、經絡、穴脈等中醫哲學理論。第三,譯者要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及翻譯實力,熟悉翻譯理論,具備扎實的翻譯實踐基礎。但不具備中國古代文化知識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好中醫翻譯的。深諳中國古代文化是做好中醫翻譯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作者:靳愛心單位:河南工程學院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