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在校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旨在構建工學結合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作者分析了工學結合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情境,并據此設計學習內容、學習平臺和教材,提出了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關鍵詞:工學結合;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在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封閉的時代已經過去。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具有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著越來越密切的接觸和交流,而這種交流能否順利進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流者是否擁有敏銳的跨文化意識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綱要》的21章第66條明確提出了“培養各種外語人才”的重要任務。2013年,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國將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各方面展開更加深入的交流與合作,而這些國家的語言和文化背景差異很大,要保證交流與合作的順利進行,不僅需要大量的技術及商貿人才,還對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要求。所以新形勢下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不僅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還必須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樣才能滿足國家“走出去”發展戰略的需要。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
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主要有如下觀點。Wiseman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有效、恰當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知識、動機和技巧[1]。張紅玲將跨文化交際能力概括為四個層面:敏感性/意識、態度/情感、知識、技能[2]。戴煒棟、張紅玲指出跨文化交際學與外語教學應密切結合,外語教學中應將文化教學和外語教學結合起來[3]。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理念上多強調知識、技能、態度等方面緊密結合。張紅玲指出必須既培養態度和意識,又傳授知識,還要提高技能,三管齊下才能實現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4]。相關學者根據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模式。楊盈、莊恩平提出了意識發展、文化調試能力培養、知識傳導和交際能力鍛煉的“四合一”模式[5]。趙芳提出了“滲透式”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6]。
三、工學結合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構建
本文根據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就業方向,提出了工學結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在給學生文化知識滲透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到跨文化交際的實際任務中,通過任務模擬,積累跨文化交際知識,改善跨文化交際態度,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技能。
1.工學結合背景下的學習情景設計
課題組成員深入企業調研,對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常見的跨文化交際情境進行分類,對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所需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匯總。
2.跨文化交際學習內容設計
學習內容的設計突破了傳統的以英語聽、說、讀、寫、譯五大基本技能劃分的模塊式組織形式,采取了“跨文化背景知識+跨文化任務實操訓練”的布局模式,借鑒電視連續劇的拍攝手法,將人物活動軌跡巧妙編排到單元框架之中,使學習內容劇情化,學習情境場景化,無形之中讓學生學到跨文化交際知識,獲得跨文化交際技能。為了使學生更加真切地體會跨文化交際情境,課題組把每個跨文化交際知識點及交際任務都做成微課的形式,微課中使用多種多媒體素材,并用情景劇的模式進行導入或貫穿其中,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對跨文化交際知識和交際技能獲得更加直觀、更加深刻的認識。每個單元的情境互相關聯,以故事的形式串起來,故事的主要人物設置如下:
1.大龍:大學一年級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但是學習熱情高漲。
2.小麗:大學一年級學生,大龍的同學,英語基礎不錯。
3.Lucy:大龍的高中同學,正在英國讀語言學校,遇到很多跨文化交際障礙。
4.Nala:大龍和小麗的英語老師。課題組設計的跨文化交際情境從大龍、小麗和Lucy遇到的實際問題導入,通過他們的探索實踐展開,再以Nala老師的講解展示為總結,學習內容脈絡清晰,引人入勝。
3.跨文化交際學習平臺構建
為了在課上有更多的時間模擬跨文化交際情境,課題組和超星公司合作搭建了跨文化交際慕課學習平臺,要求學生課前登錄學習,這樣課上就有更多的時間做跨文化交際任務。錄制好的160個微課視頻既短小精悍、自成體系,又相互關聯、承前啟后。課題組依托慕課學習平臺將傳統的教學模式網絡化、數字化和顯性化,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登錄平臺進行學習,且可以反復觀看微課視頻,通過微課視頻觀看過程中彈出的測驗題檢測自己的理解程度。平臺還實現了師生即時互動,真正做到搭建一個跨文化技能教學互動體驗中心,為學生自主學習跨文化知識和技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該網絡慕課平臺匯集優勢師資力量,對跨文化知識進行了惟妙惟肖的呈現,利用情景劇再現跨文化交際實景,展示跨文化交際技能,具有極強的代入感。同時微課內容處于即時更新狀態,憑借強大的共享性、可擴容性與互動性,能夠滿足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習者的需求。
4.跨文化交際教材編寫
課題組在整合提煉微課內容的基礎上形成了跟慕課學習平臺配套的跨文化交際教材。教材以跨文化知識為依托,以跨文化交際任務為載體,以跨文化交際技能為目標,既吸取了國內此類教材注重思想性、人文性、科學性、知識性等優點,又注入了國外社區教育、大眾教育、終身教育的實用性特點;既注重打好語言基礎,更側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材內容選取了貼近校園生活和職業生涯、與跨文化交際相關的教學材料,在夯實語音、語法能力等語言技能的基礎上,著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表達能力、跨文化對比理解能力、跨文化書面溝通能力與跨文化實際應用能力,旨在為學生將來解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際問題打下基礎,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和終身學習提供保障。
5.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課題組采取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即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線上學習即學生課前登錄慕課平臺觀看相關微課視頻,學習相關跨文化交際知識和技能。課上采取任務教學法,每節課都圍繞某一跨文化交際任務展開。首先就微課中的相關跨文化知識和技能進行分組討論,并完成教材中相關討論任務,老師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解決學生在課前學習中遇到的不同種類、不同層次的問題。
討論完后老師要求學生分組匯報討論結果,師生對討論結果共同反饋,最后歸納出本節課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所需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包括文化知識、語言知識、跨文化交際技能和語言技能。接下來學生在擁有所需的跨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試著為所學跨文化交際情境中的交際任務撰寫劇本,之后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模擬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并上臺展示,老師和其余學生仔細觀看,做筆記記錄下展示小組在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過程中存在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并打分評價寫下反饋意見。每個單元結束,教師都要求學生根據本單元所學情境編寫劇本拍攝綜合情景劇,要求涵蓋本單元所學所有任務。教師認真觀看視頻,并對學生的情景劇一一評價反饋,最后選出其中的優秀情景劇在課上公開展示。這種形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下學生盡心準備,表現出色。為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督促學生認真完成交際任務,課程采取全過程考核的形成性評估方式,依據學生每次課前、課上和課后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記分并累計形成綜合成績。
四、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效果研究
課題組在構建好新的培養模式后,在學院十幾個專業中進行了試點。在新的培養模式實施一學期后對課程實施效果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00多份,老師和學生都參與了這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和老師都對這種培養模式給予了肯定。工學結合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在教學實施中最突出的優點是給予了學生更多課堂參與的機會,基本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把教師的課堂變為學生探討問題、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在課堂展示中真切地體會到什么是跨文化交際,擁有了跨文化交際意識,增長了跨文化交際知識,鍛煉了跨文化交際技能。新的培養模式對每一個學生來說,在不同程度上都起到了督促的作用。教學實施中,教師普遍采取了分組管理課堂教學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們互相監督、督促課前的預習,探討解決跨文化交際知識和技能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課堂上就所預習的跨文化知識和技能進行思考、討論、吸收和拓展,并自己做出歸納,同時還通過實際跨文化任務操練鞏固所學成果,得以實際應用和提升。
這種培養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其內在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積極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開始有了獨立思考。比如,講英國天氣多雨使得英國人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時,就有學生提出了疑問,并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見解。2.學生主動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延伸。在學習健康理念與生活方式時,學生對比了解中西方健康理念,并思考這種理念差異背后的文化、地理和社會背景等原因。3.學生主動進行創作。在課堂展示環節,學生非常樂意根據所學內容,自編自導跨文化交際短劇,養成了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2][4]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戴煒棟,張紅玲.外語交際中的文化遷移及其對外語教改的啟示[J].外語界,2000(2):2-8.
[5]楊盈,莊恩平.構建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J].外語界,2007(4):13-21.
[6]趙芳.“滲透式”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作者:盧魁;李迎雪;張榮芳 單位:邢臺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