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俗文化與旅游業的互動關系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是北海旅游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能得到合理開發,必將成為北海民俗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有關的文獻資料,從旅游資源概況、開發現狀、開發應注意的問題等方面研究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與旅游業的互動關系,并針對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獨特的旅游價值,以及其在開發過程中存在缺乏整體規劃、特色不夠凸顯、知名度偏低等問題,著重探討其旅游開發策略以及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這對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以及北海乃至北部灣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北海疍家;民俗文化;旅游
民俗文化是民眾在生活生產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風俗習慣,它是在“民俗”這個概念的基礎上經過人們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而形成的文化。因此,民俗文化具有保護性和開發性。“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形式,是一種具有民族或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形式。”[1]從受眾的角度來看,民俗文化旅游就是從常住地到異地去體驗異地的風俗習慣,并從中獲得精神大于物質的需求和滿足。民俗文化旅游對于每個人來說都不陌生,我們去體驗別的地方的風土人情之后獲得的那種“快感”就是民俗文化旅游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一、北海市疍家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概況
疍家,清光緒《崖州志》稱為疍民。“其起源已無可考證,學術界對疍家基本有一個共識:疍家不是一個獨立民族,而是我國粵、桂、閩沿海地區水上居民的統稱,是一個獨特民系,屬漢族。”[2]隨著時代的發展,疍家人在歷史的進程中形成獨具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具有本族群傳統的民俗文化與人文景觀。疍家傳統民俗文化在北海旅游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更具有了旅游開發的價值,已成為北海旅游業吸引國內外游客重要的民俗旅游資源之一。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包括主要包括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居住建筑文化、結婚禮儀文化、民間音樂文化、傳統節日文化等,這些傳統民俗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旅游價值。服飾文化。服飾是一個民族或者一個族群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外顯,它在發展的過程中隨著環境、人群的變化而不斷地完善。疍家人由于長時間在海上漂泊,因此他們的服裝具有海洋特色。服飾顏色多以藍色為主,服飾材質大多為布制,上身的袖子短、袖口寬,下身的褲筒寬、褲子短。另外,疍家還有一個頗具疍家特色的疍家帽,這是一種用竹片或竹條編制的斗笠,呈錐裝,帽子里用一個竹兜固定,在對稱的帽檐處用繩子系著,方便穿戴。疍家人的服飾整體簡潔大方,實用美觀,并具有濃郁的海洋風情。飲食文化。關于飲食,中國有一句古話:“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句話不僅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地域性,還體現了一個民族或者族群的飲食習慣。疍家人以海為生,食材主要來自大海,海鮮自然就成為疍家人的主要食材。由于海上物資匱乏,疍家人對食材的處理少了煎、炸、釀等做法,但是卻不影響食物本身的美味。傳統的水煮做法保留了海鮮本身的鮮美,魚肉柔軟細膩,海蝦鮮甜爽口。海風的強勁賦予了他們用風干保存食物的辦法,將海鮮切好,擺在竹簍中,在陽光與海風的熏陶下靜待美味的形成,傳統的風干系列食品有蝦仁干、海魚干等。疍家人用自己的智慧將食物天然味道發揮得淋漓盡致、恰到好處。在北海外沙、僑港等地,都可以嘗到地道的疍家傳統美食。居住及建筑文化。疍家人以船為家,以舟為室,將海洋視作他們的陸地,可以說船艇就是他們的房子。疍家漁船風格各異,疍家人的船遠遠看上去像一個蛋,比傳統的船稍微圓一點、短一點,大概呈橢圓型,裝飾獨特。
小小的船“五臟俱全”,人可以在船上做飯、娛樂等。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疍家人被逐漸陸化,他們開始在陸地上搭建房子,這就是我們說的“疍家棚”。“疍家棚”非常簡單,首先從外觀上看,疍家棚上為錐形,用竹瓦或油毛氈做棚頂;下為圓形,用木板或廢舊船板圍成,具有海洋風情。其次從內里看,疍家棚分為正廳及會客室,只有一個較小的窗口,用以通風透氣。婚俗禮儀文化。“水上婚禮”是疍家傳統民俗活動中最具特色的一道風景。疍家婚禮是在海上的漁船舉行的,疍家青年男女在結婚時,男方用疍家漁船迎娶新娘,新娘在新郎還沒有到時,先在家里舉行儀式祭拜河神。男方在祭拜的同時,新娘就邀請姐妹和親戚朋友舉行“擺歌堂”。新娘開聲唱嘆,唱嘆的曲目是“嘆家姐”,疍家人用它來表達自己對家人和朋友的不舍之情。當迎親的船隊到來后,雙方會以咸水歌對唱。咸水歌唱罷,男方送上“三書”“六禮”后,新郎方可接新娘上船。在接親過程中,“玩媳婦”(“顛船”)也獨具特色,接親時,新娘艇上的疍家婆們使勁搖晃小船,顛簸不已。這樣“鬧洞房”式的嬉戲把新郎新娘弄得頭暈目眩,“向人們證明了新郎新娘的海上勞作能力”[2]。民間音樂文化。北海疍家人的音樂活動就是唱咸水歌。咸水歌是疍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哼唱的小曲,內容大多是歌詠男女戀情、唱嘆生活艱辛等。咸水歌流行于外沙、僑港鎮一帶,歌節平穩,曲調悠長,是上下樂句多次反復的歌謠體,曲調隨字定腔,嘆唱的調式有“咸水歌調”“嘆家姐”“嘆故人”等。疍家歌曲反映了疍家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調,在工作和生活的余暇嘆唱幾句,不僅有助于消除疲勞,令人精神煥發,還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廣東新語》云:“疍人亦喜唱歌,婚夕兩舟相合,男歌勝則牽女過舟。”咸水歌在疍家婚俗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疍家婚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統節日文化。疍家人的節日有很多,他們十分重視神明的誕辰及先祖的生日,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疍家人的節日與漢民族不同,他們重視的是初二、十六,而不是初一、十五。北海疍家一年當中的主要活動分別有農歷正月十五做平安、十六許福、二月初二社王誕、二月十九觀音誕、三月初三北帝誕、五月十二關帝誕、五月十八龍母誕、十二月十六還福。每逢誕期,龍母廟都舉行抬神游街、燒金豬、唱大戲、吃祭、行香等儀式活動。在祭祀期間,外沙、僑港等地的信徒香客云集龍母廟,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二、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現狀近年來,隨著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民俗文化旅游已成為當前北海最熱門的旅游項目之一。按照全域旅游的總體要求,北海市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統領,計劃利用五年時間把北海建設成為以海洋休閑度假為主要特色的區域性國際化濱海旅游名城。在此前提下,北海市將建設一批特色旅游小鎮,以彰顯北海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地域風情,如“銀灘疍家小鎮”“僑港風情小鎮”等。此外,北海市還計劃打造一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以提升北海旅游核心吸引力。其中,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游區、園博園(廣西民俗風情樂園)也已經列入旅游項目計劃。北海自2008年起已成功舉辦多屆“社區疍家文化節”,對深入挖掘疍家民風民俗,傳承和保護疍家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北海每年還會定期舉辦“北海疍家民俗文化美食節”“北海疍家民俗文化節”等節慶活動,以此來樹立疍家文化品牌,傳承疍家文化精髓。然而,這些開發還是淺層次的,并沒有把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的旅游價值完全開發出來。加之,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缺乏總體規劃、欠缺專門的研究人員、缺少對外交流合作、開發模式單一、地方特色不明顯、景區知名度不高等難題。
(二)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種類齊全、內容豐富、獨具特色,開發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無論是對北海旅游業還是對北海經濟的發展都有一定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目前,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和利用,但從整體來看,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缺乏整體規劃。目前,除了部分較為知名的旅游項目外,現有的疍家民俗旅游項目開發零散,沒有進行整體規劃。一方面,僅選取一些較為有特色的內容作為旅游項目。另一方面,所開發的旅游項目之間沒有一定的關聯性和連續性,“如:文藝表演傾向于疍家歌曲,而疍家服飾、手工藝卻沒有得到重視;疍家美食沒有形成整體效應,都是比較單一利用疍家飲食的牌子;疍家漁家樂項目僅局限于吃喝住方面,游玩性較差”[3]。
2.特色凸顯不足。由于缺乏整體規劃,導致其獨特的民俗文化沒能得到很好的體現。在開發的過程中過分看重經濟效益,按照一般旅游景點的開發模式來進行開發,從而忽視了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內涵性。在開發體系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就急急地投入市場,導致疍家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變成了千篇一律的旅游項目,缺乏創意,特色也不夠凸顯。
3.知名度偏低。一方面,筆者在田野調查期間,于銀灘、僑港風情街、北海老街、外沙海鮮島等地隨機調查訪問了100名外地游客,其中有80%的游客不知道疍家這個族群,15%的游客聽說過一點,僅有5%的游客相對有一些了解。可見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為廣大游客所不知。另一方面,已經開發出來的旅游項目其知名度也偏低,如疍家服、咸水歌、疍家手工藝等仍然是為人所不識的凌云木。
三、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策略及應注意的問題
北海不僅是一個新興的旅游城市,還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要想使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北海旅游業的發展達到相互促進的效果,就必須得依靠北海旅游名城這個大載體。在突出“歷史熏陶、文化體驗、娛樂享受”這個開發思維方式的基礎上,體現民俗文化旅游的娛樂性、參與性、體驗性、地域性等特點,使自然地理資源與歷史文化資源相結合,產生雙向互動的良好關系。
(一)建立民俗博物館
“博物館是人們了解一個地方過去和現在的途徑之一,一座博物館就是一座物化的發展史。”[4]博物館因其強調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原生性,而成為民俗文化旅游最具吸引力的開發模式之一。外沙和僑港是北海疍民聚居的主要場所,在封建時代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外沙一直是北海疍家的聚居地之一。但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疍家人已不再單純地從事捕魚行業,由之前的海上打撈逐漸向各行各業發展。原來的漁船也逐步被高樓所取代。疍家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已基本被陸化,疍家傳統習俗成了老一代疍民的記憶。選擇建立民俗博物館作為開發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的模式,應盡量擺脫過去那種傳統的靜態展示,多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在展示上融入聲、光、電、影的特效,使展示效果具有創意性、動感性和互動性。同時,還要特別重視對博物館講解人員的培訓,使其具備全面系統的疍家民俗文化專業知識和與游客交流互動的能力,從而較好地去引導游客在博物館內去欣賞和接受疍家傳統民俗文化。
(二)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
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區域中,通過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修復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諸如口頭傳說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和禮儀、傳統的手工藝技能、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歷史文化街區和村鎮等[4]。劃定文化生態保護區,將民間文化遺產原狀地保存在其所屬的區域及環境中,使之成為“活文化”,是保護文化生態的一種有效方式。因此,為保護疍民的歷史文化遺產,完全有必要建立疍民文化生態保護區。北海市結合本地區特有的紅樹林景觀,建立了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區。景區內設有疍家民俗風情園,可以說是北海市較為完善的疍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園區內設有疍家勞作區、疍家展館、疍家表演區、疍家美食、“趕海”體驗區等區域,游客們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關于疍家民俗文化的基本信息,如看疍家獨具特色的歌舞表演、親身體驗疍家婚禮的流程、品嘗獨具風味的疍家美食,體驗疍家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趕海”等建立疍家文化生態保護區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在疍家人的聚居地建立保護區,以保持疍家文化的原生性、自然性。此外,還應加強保護區的設施建設,在確保游客游玩安全的同時還能真正感受到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
(三)開發民俗節慶活動
“節慶活動模式是以傳統的民俗節日、民俗活動或民俗文化為主題,舉辦大型節慶活動為形式而進行的一種民俗旅游開發模式。”[5]通過節慶活動,不僅可以完整地展示疍家的傳統民俗文化,還可以使節慶的文化展示得到建康的發展。疍家有著豐富的節慶祭祀活動,一些活動具有非常典型的民俗特色,其中以疍家婚禮和咸水歌最為出名。人生禮俗《疍家婚禮》和民間音樂《咸水歌》已被列為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金海灣紅樹林風景區,每年還定期舉辦疍家民俗文化節。疍家婚禮通過景區專業人員的歌舞表演展示得淋漓盡致,游客還有機會可以親身體驗別樣的疍家婚禮。水上節慶婚禮活動是“水”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疍家婚俗文化的一部分。疍家婚禮儀式不僅向人們展示了疍家文化,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為民俗文化找到了一個活的載體。在開發疍家節慶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真實性、參與性和組合性這三個原則。要在尊重原有疍家節慶活動的基礎上,注意提高游客的參與性。同時,可適當地開發一些獨具疍家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激發游客的好奇心。在整體開發過程中,必須依托海洋觀光旅游來進行組合性開發,以充分發揮北海的沿海優勢。
(四)開發疍家傳統民俗文化需要注意的問題
1.注意多渠道的宣傳推廣。據筆者調查,北海市相關部門在對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的宣傳推廣方面還有所欠缺。其實除了利用傳統的紙質推廣外,還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推廣優勢,如:線下推廣與線上推廣相結合的B2B模式或關注微信公眾號以及拍宣傳片等。此外,文化局還可以在申遺方面多做工作,爭取讓疍家傳統民俗文化讓更多的人知道。
2.增加疍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和尊重。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不僅需要疍民的努力,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找出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傳承人,用帶頭作用的方式,將疍家傳統民俗文化傳承下去,并在旅游業中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加強對傳承人的引導及培訓,在培訓老一輩傳承人的同時引導更多的年輕人,關注疍家傳統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讓傳承人們在旅游業中發揮相應的作用,并且提高他們對本族群文化的認同感和尊重感。
3.開發過程中,盡量保持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的原生性。疍家傳統民俗文化以其獨特的民俗活動和深厚的歷史內涵而受到關注。在開發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疍家民俗文化資源,使其不被破壞,絕不能以犧牲傳統民俗文化來發展經濟。
4.加強與其他私人企業的合作。疍家傳統民俗如能得到適當的開發,對北海市旅游業的發展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此,也有很多私人企業從中看到了商機。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與私人企業的合作,加大對這類私人企業的扶持力度,爭取吸引更多的私人企業來投資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的旅游開發。
5.注重資源可持續發展。“在開發和利用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時,既要充分挖掘,物盡其用,保證經濟利益,以合理開發促進資源保護;同時又要用發展的眼光、資源保護的眼光對待民俗文化資源,在利用中注意保護,不能只圖眼前的、短期的經濟利益,而掠奪性地對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資源加以破壞,只有加強民俗文化資源保護才能真正做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6]
四、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與旅游業之間的互動關系分析
(一)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給旅游業提供豐富的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是在自然和人類社會中能夠激發旅游者旅游動機并進行旅游活動,為旅游業所利用并能產生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客體。”[7]“民俗文化旅游是指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并且能夠開發利用,產生社會經濟效益的各類民俗事項。”[8]北海市有北海銀灘、冠頭嶺國家森林公園、潿洲島景區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還有具有北海疍家特色的豐富的疍家民俗風情。北海疍家傳統民俗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婚俗文化等,這些傳統習俗都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都是具有巨大開發潛力的旅游民俗寶藏。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可以幫助旅游者擴大歷史、文化、生活各個方面的知識,增加對北海市的旅游興趣。
(二)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豐富了旅游業的文化內涵,增加了旅游情趣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具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外顯型,一種是內隱型。服飾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等民俗文化屬于外顯型,而民俗文化的內隱的部分則是通過一些載體或者文化氛圍表現出來。北海疍家存在的歷史并不是很悠久,它僅僅是一個在海上生存的族群,雖然新中國成立初期曾經差一點被列為第五十七個民族,但由于人口過少進而作罷,沒能在民族歷史的舞臺中留下痕跡。但是民間文化的豐富土壤,使得疍家文化在民間得以流傳,甚至有著膾炙人口的美麗傳說,比如三婆婆的傳說、媽祖傳說等。這些傳說故事就使得大海變得生動、有魅力,賦予大海更加浪漫、神秘的色彩,也賦予旅游業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正是這些民俗傳說強烈地吸引了游客,增加了旅游的情趣。旅游者們也是在了解民俗傳說的基礎上,加深了對疍家文化的印象,對北海市的旅游宣傳度也會更高,從而進一步推動北海市旅游業的發展。
(三)旅游業為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提供發展平臺
從總體上看,北海市旅游業的發展呈現日益上升的趨勢,并且慢慢在國際舞臺上亮相。2016年10月北海組團參加了在桂林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旅游展,以特色旅游產品和旅游宣傳推介為主,向大眾展示北海的風情和魅力。加之《北海市旅游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的面世,為北海旅游業的發展助威助力。因此,北海旅游業的發展為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弘揚搭建了極好的平臺。據北海市政務網2016年工作報告顯示,2016年北海市國內游客人數同比增長14%,入境過夜游客人數同比增長4.6%,有關數據顯示北海市旅游業的發展還將呈上升趨勢。在這樣的旅游前景的沖擊下,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日益提上日程,這就促進了北海市民及疍民們保護當地民俗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五、結語
本文對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概況、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的開發現狀及其在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的調查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立民俗博物館、建立疍家風情體驗區、開發民俗節慶活動等旅游開發策略;同時,在開發策略上還提出了注意多渠道的宣傳推廣、增加疍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和尊重、注意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對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與旅游業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調查研究,可以為北海疍家傳統民俗文化的弘揚和保護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支持,使其得到更長遠的發展;同時還能為北海民俗文化旅游提供一些發展思路,以促進北海地區經濟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車亮亮.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旅游開發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9.
[2]李穗軍.對北海疍家文化的點滴思考[N].北海日報,2009-11-20(007).
[3]張火軍.北海疍家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研究[J].梧州學院學報,2011(4):7-12.
[4]肖璇,吳建華.嶺南疍民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模式初步研究[J].價值工程,2014(32):7-9.
[5]王德剛.民俗旅游開發模式研究——基于實踐的民俗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探討[J].民俗研究,2003(1):51-58.
[6]王晉.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現狀、價值評價與開發建議[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89-92.
[7]謝科.論民俗文化的經濟價值[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5.
[8]向延振.把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轉化成為旅游產業優勢——以張家界市土家族文化的開發利用為例[J].湖南社會科學,2002(2):86-88.
作者:莫連鳳;李貴樓;周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