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愛瑪》中蘊含的女性主義意識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19世紀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女性主義小說《愛瑪》自誕生之日起就激發了全世界讀者對女性意識覺醒的探討。而1997年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愛瑪》通過對主人公愛瑪反傳統性格的塑造,彰顯了女性在家庭、愛情婚姻中主體意識的覺醒,讓觀眾隨著愛瑪的成長慢慢體會女性的華美蛻變。本文從電影中愛瑪的女性形象、女性地位、婚姻愛情觀角度入手,在探討其女性主義意識覺醒的同時,也分析其女性主義意識的局限性。
[關鍵詞]
《愛瑪》;女性意識;覺醒;局限性
作為奧斯汀最具女性意識的小說,《愛瑪》自1815年問世就以叛逆的女性形象和獨特的女情觀引發了全世界對于女性解放的重新認識。1997年由迪爾穆德·勞倫斯執導的電影《愛瑪》,雖然不像傳統愛情電影那么浪漫溫暖,但是卻以愛瑪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將奧斯汀原著中與眾不同的女性意識完美地展示給觀眾。
一、電影《愛瑪》概述
1997年,由迪爾穆德·勞倫斯執導的電影《愛瑪》,以極具古典氣質的藝術風格征服了世界影壇,并被公認為最接近奧斯汀原著的電影版本。電影《愛瑪》以英國18世紀富家小姐愛瑪為故事核心,講述其獨特的女性成長過程。影片中主人公愛瑪開朗熱情、美麗聰明,過著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富足的家庭環境造就了愛瑪孤芳自賞,甚至目中無人的性格。愛瑪在影片中具有明顯的缺點,自己不喜歡拉郎配的婚姻卻總是給人做媒,亂點鴛鴦譜,結果鬧出很多笑話。在電影中,愛瑪認為下層社會的孤女哈麗艾特形單影只,就主動幫助她尋找適合的配偶。哈麗艾特這個溫柔順從的女孩一次次無奈地接受愛瑪的安排,與地方官艾特利先生經歷了數次滑稽的失敗相親。最終在不斷安排相親的過程中,愛瑪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點,改正了錯誤并和哈麗艾特一起找到真正愛的人。1997版電影《愛瑪》雖然具有明顯的英國18世紀古典主義的藝術氣質,但是卻通過愛瑪在影片中一段段自命不凡的荒誕故事,讓觀眾看到了一位背離了傳統美德及傳統觀念的女性,也讓觀眾通過她的蛻變感受到女性的成長和女性意識的覺醒。
二、電影《愛瑪》中蘊含的女性意識
(一)“不完美”的女性性格
電影《愛瑪》顛覆了父權主流文化視域中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不像18世紀末期的女性那樣猶如天使一樣具有奉獻和犧牲的傳統精神。在英國18世紀男權主導的時代,完美女性被定義為奉獻型和天使型的形象,就像大多數文學作品中刻畫的女性那樣賢淑順從,猶如天仙一樣完美無瑕,甚至某些傳統女性自己也向往在男權社會中成為無私奉獻的賢妻良母。但是在這種男權社會推崇和欣賞的女性傳統形象中,電影《愛瑪》和原著作者奧斯汀一樣獨樹一幟,重新定義了女性形象,讓愛瑪變為不太符合傳統女性定義的一個不完美女性。她固執武斷、勢利驕傲,甚至敢于真實地展示自己的缺點,可以說電影用愛瑪這種顛覆性的女性形象打破了男性對女性的定義。影片中愛瑪生于大富之家,但是由于母親英年早逝,父親也年老多病而變得懦弱膽小,這種家庭環境讓愛瑪從小便形成了高傲獨立的性格和思想,并一步步地在家庭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這種特殊的地位也反映出電影獨特的女性主體意識。電影中愛瑪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變得同情弱者、慷慨大方,也開始關懷別人,這種美德是愛瑪在不斷克服自己的不足和缺點的過程中一點點形成的。在電影中,愛瑪從小沒有按照男性的要求去成長,而是從一個不完美的女孩一步步成長為一個內心獨立的女性,這種性格的成長打破了西方對女性性格的桎梏,同時通過愛瑪性格的前后對比,成功地告訴觀眾女性完全可以定義自己的性格和形象,沒必要遵從男性對自己的定義。可以說定義中愛瑪這種不完美的形象如同涓涓溪水,流入觀眾的心田,讓觀眾忽而喜歡她的幼稚單純、開朗熱情,忽而感受到她的自大高傲、自以為是。無論愛瑪擁有哪一種性格,她都給觀眾塑造了一個具有獨特魅力的新女性形象,她擺脫了女性固有的形象和性格,讓觀眾眼前一亮,而她這種不完美的角色設計打破了男權社會對女性形象的封鎖,也徹底地顛覆了女性對自己形象和道德的認識。
(二)主導的女性地位
傳統女性在男權社會中只是依附于男性,在家庭中父兄占據核心地位,但是在電影《愛瑪》中,女主人公愛瑪雖然生在富有家庭,但是卻在自由的生活環境中成長,母親早逝,姐姐嫁人,父親怯弱,家里的事務完全由愛瑪自己做主,女性的地位意識及自立自主意識得以充分彰顯。愛瑪在電影中只有泰勒小姐作為家庭教師對其進行監護,但是泰勒溫和賢淑,對愛瑪也只是關愛和呵護。電影這種安排讓愛瑪從小沒有受到父權及男權文化的壓迫和封鎖,也沒有受到傳統女性的影響,讓她的心靈從小就具備了自由的獨立意識,也為后來她的成長和自我意識的完全覺醒打下了基礎。由于家庭情況的特殊性,愛瑪很小就能擔負起家庭的重擔,負責家庭里的一切家務。女性持家在18世紀男性為權力中心的社會背景下極為罕見,但是卻讓愛瑪完全擺脫了當時的男權社會統治,這也充分體現了電影對女性自由自立意識的向往。在英國18世紀男權社會文化的氛圍中,愛瑪相對于依附男性的其他弱女子來說,明顯具有女權主義的特征,也體現了電影女性解放的朦朧意識。當然,電影沒有實現女性走出家門,完全徹底的女性解放,愛瑪仍然被局限于家庭之中。雖然這種女性意識具有局限性,但是電影已經在家庭領域開始發出了女性的聲音,盡管范圍很小,但是也仿佛一股春風,溫暖心扉,讓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平等的婚戀觀
電影《愛瑪》的故事發生在18世紀末期的英國,故事中社會的傳統婚姻愛情觀念都是建立在男性對女性的選擇上,女性站在弱勢的被動地位。但是電影《愛瑪》中,主人公愛瑪的婚戀觀卻與當時的婚戀傳統大相徑庭,將女性在愛情中的主體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電影的開篇部分,主人公愛瑪曾經發誓終身不嫁,因為她認為女人一結婚就會失去自己的地位,失去權威。愛瑪有著超越時代的女性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有著與男性一樣的自信,也讓她以自己的習慣和方式處理婚姻和愛情。電影中她這種極度渴望掌握自我命運,以自我為中心的地位及權利欲望,既是愛瑪女性意識的宣泄,也是女性向男性發出挑戰的宣言。影片中直到最后哈麗艾特在傾訴對奈特利深深的愛慕之時,愛瑪才幡然醒悟,她其實一直也深愛著同一個男人。雖然之前的情節中,愛瑪自大高傲,但是在感情面前她低下了頭,真實地看待自己的感情。在愛情面前,愛瑪放下了自己的驕傲和自信,開始認真地審視著自己的心和過往。此時女性不再是沒有任何意識的附屬品,她們也擁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追求,在需要直面感情時,她們也會冷靜地分析,也會反思自己的錯誤,這種女性的成長,尤其是在思想上的成熟,證明女性完全可以擁有自己的婚戀觀和選擇能力。電影摒棄了所處歷史背景中常見的男女在婚戀關系中的不平等地位和關系,女性不再處于被追求的矜持地位,男性也不再是強勢的主導者。電影盡管賦予愛瑪追求愛情的資本,她擁有社會地位,由于家庭富裕,她完全不需要像傳統女性那樣被男人挑選和主導,但是愛瑪沒有將自己的愛情建立在這些物質基礎上,而是認為感情是婚姻的基礎。她在兩次感情事件中,沒有將自己的財富作為追求愛情的條件,相反她一直在用自己的真心追求著愛情,從不被動。在電影中,愛瑪曾多次與心上人奈特利進行交流,在交談中她逐漸了解了奈特利和自己,逐漸形成對奈特利及兩人的感情的正確的認識。這說明愛瑪這個另類的女性已經敢于并一直在大膽地與男性展開思想的、感情的交流,這種交流是平等的。愛瑪在愛情中的這種主動平等交流其實是在追求和把握自己在愛情中的自由和命運,其女性獨立自我意識顯露無遺。電影也借此代表女性向整個社會呼吁著自己對于愛情中平等地位的態度,希望愛瑪的婚姻為社會帶來正確的婚姻觀,即婚姻關系必須建立在男女雙方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的基礎上,女性不能喪失自己在愛情中的主動性。電影中愛瑪以自我意識為中心,掌握住了自己在愛情婚姻中的地位和命運,這種對地位和愛情的追求,既體現了女性渴望平等思想感情交流的心理欲望,也反映出女性對男性主導、女性服從的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
三、電影《愛瑪》中女性意識的局限性
雖然電影《愛瑪》中,女主公愛瑪在愛情中逐漸實現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女性主體的成長,開始在家庭和愛情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是電影過于尊重原著英國18世紀的古典風格,仍以奧斯汀時代女性主義的思想核心來看待女性意識,讓電影中的女性意識覺醒得并不徹底。奧斯汀筆下的愛瑪處于女性主義發展初期,當時女性思想的核心仍然是男女平等的問題。但是在現代社會發展的背景下,電影仍以女性擺脫男權束縛為核心,抨擊男女不平等現象,則稍顯落伍。同時電影和原著一樣過分強調經濟在女性地位及婚姻愛情等關系中的地位,就像電影中愛瑪曾言:“單身的女人,如果收入微薄,必然讓人恥笑……若有錢,總會受人尊敬。”電影和原著一樣在女性意識覺醒的過程中,仍然認為財產是決定女性命運、生活、婚姻和愛情的基礎,這種觀念具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電影和小說讓主人公愛瑪在這個問題上過于重視和追求,曾經讓她一度摒棄愛情和婚姻,出現了心理的極端反應,也導致了愛瑪的愛情坎坷曲折。同時,電影中主人公愛瑪具有非常強烈的等級觀念,曾經以地位作為衡量愛情和婚姻的標尺,并一度染上了冷醒、自私、勢利的惡習。電影中曾經用貝茨女士和羅伯特·馬汀這兩個配角讓觀眾看到了愛瑪在等級地位上的觀念,當馬汀向哈麗艾特表達愛慕之情時,愛瑪鼓動著哈麗艾特堅決地拒絕了他的求婚,只是因為羅伯特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民,甚至愛瑪認為去羅伯特家有失自己的身份。由于具有濃厚的等級觀念,愛瑪看不起地位較低的普通人。雖然與奈特利的交往中,愛瑪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有局限性的女性意識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愛瑪雖然具有普通女性沒有的女性主體意識,但是她的生活仍然局限在家庭和愛情中,沒有真正地走向社會,甚至愛瑪都覺得自己已經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導,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天地仍然很小。在電影中,多數女性最終還是選擇了結婚這條出路,實現了大團圓的結局。電影中女性這種生活選擇顯然還是受到男性主導意識的潛在影響,認為只有回歸家庭,回歸男性懷抱,女性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幸福。電影此時顯現出矛盾性,既鼓勵女性突破傳統束縛,敢于追求愛情的平等地位,但是又讓女性最終都回到了傳統女性的角色中,將自己定位于家庭這一男性核心的世界中。可見,雖然電影和小說都展現了與傳統女性有著明顯區別的女性形象和意識,但是這種意識畢竟是有局限性的。即使如此,電影還是通過愛瑪這一特殊形象向男性社會發出了最大聲的吶喊,還是讓觀眾,尤其女性觀眾獲得了某種平等和嶄新的藝術體驗,具有極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結語
電影《愛瑪》塑造了一個不完美的女性形象,可是在這種顛覆傳統完美女性的形象塑造中彰顯著女性逐漸覺醒的意識。不完美的愛瑪雖然背叛了傳統女性的賢良淑德,甚至還有點讓人厭惡,但是卻喊出了女性心底需要自由、自立、平等的聲音,完美地展示了女性的自我意識及對女性主體的探索。總之,電影《愛瑪》借助愛情這個浪漫的故事外殼,以女性的成長講述著女性意識的覺醒,讓觀眾隨著愛瑪的成長慢慢體會女性的華美蛻變。
[參考文獻]
[1]王敏.化繭為蝶———從女性成長視角看電影版《愛瑪》[J].文教資料,2014(24).
[2]王耀敏.從電影《愛瑪》看主人公形象的獨特魅力[J].電影文獻,2011(21).
[3]步雅云.略論《愛瑪》的女性成長主題[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03).
[4]付丹楓.《愛瑪》中的女性主義意識[J].鄂州大學學報,2015(06)
作者:馬麗娜 單位:河北工程技術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