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探討大學生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并對其機制作出解釋,本研究采用大學生人際關系問卷和一般健康問卷GHQ-28為研究工具,對283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和回歸分析,發現人際關系在性別、文理科有差別,而心理健康在性別有區別,相關分析發現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程度之間存在相關聯系,回歸結果證實可以通過大學生的人際關系來預測心理健康。
關鍵詞:人際關系心理健康大學生
1研究依據
1.1研究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早在1948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虛弱和疾病,還應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完滿狀態”。依據日常生活經驗總結發現深感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心理健康[1]。當下大學生正面臨生活、學習和心理等多方面的不適,為幫助大學生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有必要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進行研究,進而促進其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
1.2人際關系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為復雜社會關系網中的個體,我們和其他人以不同的人際關系聯系著。人們普遍認為大學生人際關系具有兩層含義,其一具體是指在校期間與其有關的所有關系,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當下對人際關系的探索仍是當前海內外研究重點,而國內重點研究人際關系對心理的作用。大學生階段會伴隨著環境、人際的變化使人容易陷入人際關系困擾,我們都知道這種變化會讓一個“自然人”演變成一個“社會人”。人們潛意識認為大學生的精神健康癥狀與學校環境、班級群體、宿舍室友關系滿意度具有某種關聯,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有利于軀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還有益于提升學習;相反地,不好的人際關系則會導致焦慮、孤獨、壓抑等心理困擾,甚至產生自殺想法。以往的調查數據顯示人際關系問題是大學生面臨較多心理困擾的主要原因。文獻梳理發現以往大量研究表明人際關系對心理健康水平、主觀幸福感、社會支持等都有影響;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有關,人際交往障礙會導致心理壓力產生并影響心理健康;人際關系是預測心理健康的關鍵標志,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保持較好的心理狀態。以上均表明人際關系會直接作用于心理,好的人際關系不僅能緩解孤獨感,還能使其收獲安全感,幫助其獲得歸屬感、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健康的心理亦有利于個體構建好的人際關系網。一個健康的心理亦能緩解人際關系中的沖突和困擾,更關鍵的是它還能有效促進人際交往的健康發展,心理健康的學生更容易與他人融洽相處,認為個體經過心理輔導訓練后,人際關系與訓練前相比會有顯著改善。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通過此次研究探討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并通過分析其關系機制來探究如何對個體的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有效的改善,故而有必要進行此次研究,希望此次調查研究能對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做進一步解釋和證實。
1.3研究假設研究主要了解大學生群體人際關系與精神狀態的情況,探討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而采取相應的對策來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立足現有研究,本研究假設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在性別上存在差異;此外,根據對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現實情況的觀察和對已有研究文獻的梳理,假設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和心理狀態健康程度之間存在相關聯系,假設可以通過人際關系來預測心理健康。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在安徽省某高校共發放300份問卷,收回292份,有效問卷283份,發放問卷后再次收集的占總數量的97.33%,能用于數據處理的占96.91%。測試對象共283人,包括男生138人,女生145人;文科122人,理科161人;大一有95人、大二有119人、大三有69人;任職71人,無任職212人。
2.2研究工具
2.2.1大學生人際關系問卷采用申武丹(2007)[2]編制,共有33個條目,其中現實人際關系26條目,包括同學人際、生活人際和師生人際維度,虛擬人際關系等7個條目,問卷采用Likert5點計分。得分越低表示關系越好,此次調查中該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15。
2.2.2一般健康問卷GHQ-28問卷采用由陳翠、張紅靜等人(2010)[3]對Goldberg(1979)[4]原始問卷修訂后形成的GHQ-28問卷,共28個條目,包括軀體癥狀、焦慮/失眠、社會功能障礙和嚴重抑郁4個維度。問卷采用Likert4點計分。得分越高表示越健康,此次調查中該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50。
2.3共同方法偏差檢驗此次研究采用匿名填寫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在整個調查過程中可以有效控制因社會贊許性而造成的共同方法偏差。且對調查數據進行檢驗,依據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的各項指標,未發現此次研究中有明顯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3結果與討論
3.1差異比較結果對研究數據進行差異比較發現:師生人際關系在性別上有明顯差異,這一結論與王敏等人(2018)[5]的研究結論基本符合。文理科不同的同學在現實人際關系和虛擬人際關系上存在不同,這一結論雖與申武丹(2007)[2]的結論相一致。但虛擬人際關系在有無擔任學生干部上有顯著不同,其原因可能與越來越多的學生愿意生活在虛幻的網絡中有關;軀體癥狀在性別上有明顯區別,這一結論與王敏等人(2018)[5]的研究結論不一致。不同科別的同學在軀體癥狀上存在差異,差異不顯著。有無擔任學生干部在社會功能障礙維度上存在不同,但并未達到顯著水平。
3.2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的相關關系對大學生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的各維度相關程度的探究,發現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相關關系。其中,師生人際關系與軀體癥狀的相關系數為0.126,與社會功能的相關系數為0.117;虛擬人際關系與社會功能障礙的相關系數為0.265;而兩個變量的其他維度之間的相關處于邊緣顯著。Pearson相關系數證實了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關系。整體而言,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相關,具體而言,心理健康中的軀體癥狀和社會功能障礙維度以及人際關系中的師生人際關系維度的相關關系達到顯著水平;心理健康中的社會功能障礙與人際關系中的虛擬人際關系也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3.3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的回歸關系在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量表與心理健康量表調查結果具有相關的前提上,我們嘗試進一步探索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的因果關系,以人際關系為因變量,心理健康為預測變量對調查數據進行回歸統計分析。統計學回歸結果顯示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個體的心理健康進行預測,人際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能預測心理健康,這證實了人們對日常生活的總結除了生活經驗還經得起科學的檢驗,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也即是說,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人際關系來推測其心理是否健康,若個體長時間處于比較緊張的人際關系,會導致一定的心理不適。所以當我們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某種人際關系困擾時,我們要及時尋求方法對其進行調節。如果不能及時調節,勢必會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由于大學生的特殊性,對其心理健康影響較大的是師生人際關系、同學人際關系,所以在日常學習生活在我們應多注意與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的維護,這有利于保障我們的身心健康。
4結論
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在性別上均存在差異,其他人口學上的差異不顯著;大學生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關系呈正相關關系,人際關系能有效預測其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婷婷,劉美玲,孫萍,孫思敏,張建華,秦浩.積極心理學視角下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8,35(4):566-568.
[2]申武丹.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及其與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3]陳翠.大學生憤怒情緒特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及其干預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
[5]王敏,苗靈童,趙慧莉.寄宿制中學生師生關系在壓力性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間的調節作用[J].中國學校衛生,2018,39(7):1078-1080.
作者:謝芳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