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書法藝術傳播的出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皇權統治之下,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多種文化并存的社會中,個體的生存仰賴于尚未深度“人化”的自然,即使是書家和文化人,其日常所需也只是經過簡單勞動由自然提供的物品。書家和文化人很多居于鄉野,天人合一的勞動方式和生活環境,天高皇帝遠的現實和心態,自由作息的生活節奏,即使是身在都市或為官,其居住環境也是高度自然化的,其時間也充裕自由的,使他們成為一種詩意的存在者,中國因此成為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意的人在漢字的書寫過程中,追求道法自然之美,使漢字書寫走上自覺的藝術化之路。在文化方面,書法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和精美表現,它的產生、演變和傳播不僅受整個傳統文化的影響,還受到漢字書寫文化中求速求易、求規范求通行和求美三重機制的塑造和制約(2)。三個機制表明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存在的一個重要文化基礎是整個民族的書寫方式,以及書家和受者對這種書寫方式自覺的審美追求,書法藝術是漢字書寫文化大海中激涌而起的美麗浪花。漢字書寫的實用與審美相依互助,實用之途是其藝術化的深厚基礎,實用并不排斥審美的追求,在實用性書寫過程中融進了書者的審美眼光,同時,書家創作的精美書法藝術也不斷向各種書者,包括實用型書者傳播滲透,使整個民族的書寫文化不斷提升。可見,中國書法藝術并不是由少數人創作和傳播的,它有深厚的、由各種層次的書者和欣賞者構成的民眾基礎,他們構成了一個金字塔式的書法藝術創作與傳播群體,保證了中國書法藝術創作傳播活動的生生不息。
在主體方面,書法藝術創作者和傳播者的人生際遇、個人品性、文化素養、審美意識是書法藝術傳播的微觀基礎。書法主體的存在背景與其生命相互激撞,使主體沉淀出獨特的生命體驗,使其書法藝術具有獨特的風格魅力。書家生于亂世還是和平時期,其人生體驗是不同的,其書法藝術表達的內容和風格也是相異的。沒有“安史之亂”中顏真卿家族的奮起抗敵,沒有其侄戰死沙場,便不可能產生筆墨之中浸透悲憤之情和力除叛賊之意的《祭侄文稿》。個人品性對書法創作欣賞也有明顯的影響。書如其人,人變書亦變。蘇東坡“思想變化經歷了由入仕濟世的儒家思想,到超脫出世的道家思想,而及自性唯我的佛禪思想過程”(3),因此,其后期書法追求寫意,不尚法度和意蘊。一流書家的生命主體是多重本質的統一,他們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書文相通互興,沒有雄文偉篇,就很難有神品書法。正是《蘭亭序》這樣的美文,才催生了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書文相映,文華書美,是因為那一刻生命主體文采和書意同生共綻的結果。
二、書法藝術傳播的當代困境
19世紀中葉至今,在東西方文明交流對撞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作為傳統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書法藝術,雖然由于漢字書寫方式的慣性其變化稍為遲緩,但這并不能使其逃避同樣的處境。尤其是,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解體,硬筆書寫的出現和電腦錄字方式普遍化帶來漢字書寫方式的變化,以及中國社會狀況和人們生存方式的變革,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傳播基礎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接續傳統使其發揚光大方面存在著一些困境。
一是書法藝術創作傳播主體的生活高度社會化和技術化。傳統社會的聯系是松散的,個體沒有被完全的社會化,社會為其個性的生長和展現保留了一定的空間。同時,人們生存與生活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生存活動之余還有一定的自由時間。這種個性自由伸展的時間和空間為書法藝術創造和審美活動提供了必需條件。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在相互依賴的組織之中,組織中的人高度同質化,并成為整個社會生產機器上的一個工具化存在者(4),成為單維的生產者或消費者,而不是一個詩意的存在者、觀察者和體驗者,不可能創作出與宇宙生命之力之美同構的書法藝術作品,同時,書法藝術品只是普通的、滿足虛空之“我”一時之需的消費品,而不是重構和提升生命境界的本體性存在。
二是書法藝術賴以寄生的傳統文化成為歷史的遺產。現代文化是一種“去魅”的、對自然之力無所敬畏、對人的力量過分自信但又缺乏終極信仰的文化,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是這種文化的核心內容,它無法為書法藝術的非理性審美活動留下足夠的空間,無法讓人體驗天人合一的詩意和大自然的力與美。民主和平等成為現代文化的主要價值追求。很多人以為沒有什么是神圣不可超越的,不必苦修也可以書法家,不老老實實學傳統和精品,在網上來個創造和超越。事實上,所謂自己的書法風格,其實什么都不是,沒有超越,也沒有真正的創造性和個性,只有低級的雷同。市場和資本是塑造和生產平庸文化的主導機制,將現代文化變為一種以滿足感官需求為主導的消費性文化,書法藝術被扭曲為非本體性的消費品,無法成為人的精神家園和存在方式。
三是傳統書寫方式的隱退,書法藝術創作傳播失去了實用性書寫文化的支撐。在漢字中不僅能探尋漢文明的共同起源和成長軌跡,而且我們漢人的思維方式、心理特性和審美方式無不受漢字尤其是其書寫方式的塑造。漢字書寫方式的變化從根本上影響到書法藝術的創作和傳播。傳統書法藝術的主干是紙質上的毛筆書法,由于書寫工具和載體的變化,導致實用型書寫方式和書法藝術化追求的脫節。現代人早已用硬筆取代毛筆作為書寫工具,用橫行書寫替代豎行書寫,這兩種替代使傳統書寫文化不復存在,雖然硬筆書寫保留了一些傳統書寫特征,但它無法體現毛筆書法的神韻。并且,這種替代使毛筆書法失去了大眾基礎。更令人擔憂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用鍵盤錄入代替了硬筆書寫,漢字書寫方式將有可能被邊緣化,其大眾化基礎進一步變得脆弱和狹窄。
三、書法藝術傳播的出路
書法藝術傳播當代困境的主因是社會存在包括人的存在的變化,而這種技術化、理性化和市場化的社會存在及由其決定的人的存在似乎是不可能改變的,因而面對這種困境我們似乎無能為力,傳統書法藝術只能成為少數愛好者的審美情緒表達和大眾的普通消費品。但是,如果我們能更辯證地把握人的主體性,就能發現社會存在和人的存在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張力,人不是被生產方式簡單決定的存在者,他可以限定并站在這種生產機器的邊界,對這種生產活動保持一定的距離和批判性,抵制市場化生產機制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全面殖民。(5)具體來講,傳統書法藝術的接續要靠這幾個方面的努力。
一是審視和改變現代人的存在樣式,重建書法藝術傳播的主體基礎。一體化、市場化的生產方式是無法徹底改變的,但這只是人的存在基礎。人是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統一體,人作為精神存在者可以對這種生產保持一種距離和批判,使這種生產更加人性化,使人的精神領域保持獨立性,而不是一味順應物質生產的邏輯而成一種純粹的欲望放縱者,或置這種物質生產不顧退避到傳統藝術中去尋找精神的自由。書法藝術不僅可以表現現代人存在的荒謬,而且從整體上可以對這種存在進行反思和批判,在這種批判的指引下,人從技術理性中超脫出來,從物質世界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人的生存樣式和審美方式發生全新的轉換,開始回歸傳統和自然,回到一種詩意的存在。這樣書法藝術成為生存意義和本體意義上的活動,在對生命的自我觀照和提升中獲得新的表現內容和主體基礎。
二是控制大眾文化的生產,優化書法藝術傳播的社會文化基礎。大眾文化是社會化生產的文化表現,它的存在雖然滿足了民眾娛樂的需要,并有自己的生產邏輯,但是作為消費品,它主要是為現代人體力恢復和精神放松,然后投入生產服務的,因此,它沒有什么崇高的價值導向,對傳統精英文化的價值體系起到消解作用。中國書法藝術在古代有整個民族的書寫文化和傳統文化作為支撐,在當代它成了失去這種支撐、豎立在大眾文化之上的一種高雅文化。因此,必須控制大眾文化的生產,使其獲得政府和公益組織更多的支持,擺脫資本和市場的壟斷,利用網絡和各種媒體融入更多傳統文化、精英文化和書法藝術的成分,不斷提高大眾文化的品質,使其成為書法藝術的營養源,而不是銷蝕劑。
三是加強書法藝術教育,使書法藝術傳播代代有人。歷史上的書法大家都是文化底蘊深厚、對社會人生有深切體驗和思考者,當前,我們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還是一種應試教育,因而無論在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領域難以培育出大家,包括書法等藝術方面的大家,這使得書法文化領域缺乏創造性的傳承者和眾多的高水平欣賞者。另一方面,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學習所占比重還不夠,書法藝術在小學、中學的課程設置中才剛有一席之地,但缺乏相應的氣氛、資源和師資支持。這種狀況如不改變,書法藝術傳播人才斷層將更加嚴重。因此,要想方設法加大傳統文化和書法藝術教育的力度,為書法藝術人才的涌現打好教育基礎。
四是立足本土和民族性增強書法藝術的生命力,抵止書法藝術跨國傳播中的庸俗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書法藝術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不必指望短期內立竿見影,走出去的效果要靠長期的文化交流與碰撞,靠對民族藝術的不懈堅持。當前,最緊要的是讓書法藝術的千秋一脈在自己的國土不斷線,能恢復其生命的基礎,在國人中獲得更廣泛的接受和欣賞,從而提高整個民族的書法藝術素養。美麗的應當永存,可是消費主義和線性歷史觀只認定由技術進步提供的新的美感,讓一切美麗成為瞬間,成為暫時和過去時,而這背后起作用的是看不見的、由國際化資本操縱的市場之手。因此,按照市場方式迎合他域文化的審美情趣,用他國的形式來改造中國的傳統書法,其結果只能是傳統書法藝術面目全非,盡失其生長的民族土壤和獨一無二的民族特性,在本國和他國的傳播都不會久遠。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自身理由,中國書法藝術在本土保存其精魂,注入和美化中國人的生命才是其存在的根基和目的。并且,只有扎根本土,張揚民族特性,中國書法藝術才能始終保持其新鮮感、生命力和吸引力,才能在世界文化中確立其應有的地位。(本文作者:芮夢沙單位: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