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構建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范,產生于蒙古族所從事的狩獵和游牧生產、生活的歷程中,反映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宗教、倫理等許多方面。它具有生態化、適應性、生活化、倫理性等特征。保護與傳承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的意義與價值體現在:促進社會文化多樣性理論的建設;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奠定思想基礎;引導現代生態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
生態文化;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內涵與特征;意義與價值
近些年,基于生態學、社會學的角度研究蒙古族文化的趨勢不斷加強,尤其在當前內蒙古草原植被破壞、沙化嚴重、保護措施不完善等引發的生態危機日濺嚴重的背景下,眾多學者將研究目光置于蒙古族生態文化維度。全面梳理了蒙古族生態文化的發展過程,追溯了其歷史源流及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與現代社會發展的關系。特別是以內蒙古社會科學研究院及自治區高校專家葛根高娃、烏云巴圖、寶力高等為代表的國內學者,以獨特的視角闡釋了對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的理解。20世紀初,以法國哲學家施韋茲、美國環境學家萊奧波爾德為代表創立了生態倫理學,提出敬畏生命、尊崇自然、和諧共存發展的理念。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發表了著作《寂靜的春天》,該書喚起了人們的環境意識,同時吸引了大家對環境惡化及環境保護問題的關注,促使聯合國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各國負責人簽署了《人類環境宣言》,打開了環境保護事業的新局面。
一、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一)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的內涵
生態文化展現了自然的本質,展現了人們解決人與自然存在問題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具有文化特質,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受特定國家或區域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和其他文化因素的影響,構成了一個獨立的文化系統,通過傳承,實現生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保護,推動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蒙古族的傳統生態文化是從蒙古族所從事的狩獵和游牧生產、生活的實踐中產生,并指導這個偉大的實踐,使蒙古族人民得以生存和發展[1]6。實質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體現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習俗、宗教、文化、倫理等諸多方面,以狩獵文化和畜牧文化為主的生態文化。
(二)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的特征
生態化。生態思想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游牧民族在長期的游牧活動中逐漸認識和感悟到,游牧社會是由人、家畜、草場三個要素構成的一個復雜的、關聯互動的生態系統。人依靠家畜生活,家畜依靠草場生存,草場依靠人來保護利用,三者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其中人起著重要的調解作用,以保持生態的平衡。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游牧文化就是一種生態文化[1]8。基于民族生存的需要,游牧民族要積極融入自然,心懷感恩,善待自然,敬畏自然。生態原則要植根于游牧民族的內心。自然與牧民有機統一,互不分離。游牧民族純樸的生態意識與樸實的生活方式相互融合,映射于獨特的文學藝術中,扎根在豐富的民情風俗中。用他們獨有的文化方式,將樸素的生態意識升華為深深的生態情結,將堅定的生態觀念提升為民族的生態文化,世代相傳、延續。適應性。人源于自然,在自然環境中繁衍生息,應與不同的自然環境相適應。游牧民族生活在北方廣闊的草原上,草原盡管常有宜人的季節,美不勝收的景觀,但那也只是一年四季中短暫的佳期。而其他時間就并不如此愜意了,甚至還會伴隨著一些災害的發生,例如旱災、白災。可見,游牧民族所在的自然生態環境,兼有不利與有利兩種客觀條件。因此,游牧民族必須想方設法適應特定的生存環境,并在其所處的特殊條件和環境中去建構自己的文化。游牧民族要在變化無常的自然環境中生存延續下去,必須學會適應,他們做到了,而且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傳統。不論是生產、生活、耕作方式,還是知識體系的確立,都旨在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進而保證民族的生存與延續,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存智慧。全球越來越面臨生態環境惡化的危機,人們嘗到了盲目改造自然帶來的惡果,通過冷靜地反思,深深地感受到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的珍貴,也體會到其中適應性特征的科學與合理之處。在活動中,通過游牧,既能滿足畜群的食草需要,也能促進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保證自然植被的整體性與持續性,促進自然環境的不斷優化。因此,游牧民族與環境是互相支撐的和諧體,這種生活模式,在歷史上對中國北方生態系統的維護發揮了積極作用。生活化。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之所以有很強的生命力,即在于它是該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結果,具有適應生活實際的合理性。如在住居方面,蒙古族的可移動式蒙古包,是處于方便游牧民經常流動的生活需要而發明的;在服飾方面,他們穿著常常的蒙古袍和靴子,是為了抵御嚴寒和方便騎馬及在草原上徒步行走;在飲食方面,喜食用肉食和奶食,是為了克服嚴寒的惡劣環境和游牧遷徙活動;在飲食方面,習慣飲用的奶茶,是為了有效調節體內的鹽分與水分的平衡;在喪葬方面,多采用天葬和野葬,它具有避免過多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資源的一面。而地廣人稀的生活現狀及嚴酷的自然環境,不便于民族內部的溝通,代之輔以強烈而虔誠的宗教信仰。生活在草原生態系統中的游牧民族,生產方式遵從著自然規律,生活習性也散發著生態氣息,體現著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崇敬之情。蒙古族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將保護自然放在首位,個人利益居于次席,不會傷害自然。諸如,蒙古包以樹枝為支架,以家畜絨毛搟成的氈子為包體。蒙古包展現了蒙古族兒女的智慧,體現了對自然的保護與熱愛。同時,牧民以牛羊糞和枯樹枝為燃料,不會損壞樹木,與此同時,禁止在河水、湖水中洗滌污物和便溺。這種樸實而簡約的生活方式蘊含著對自然能源的節約與有效利用。倫理性。作為信仰薩滿教的蒙古族人,以對“天父地母”的尊敬與敬畏來尊崇自然、敬畏自然。這種宗教信仰思想,在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引領著人們遵循一種正確的生態倫理觀,體現了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本身的一種倫理性。北方游牧民族以薩滿教為主。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宗教,主張“萬物有靈論”,主要崇拜自然,眾神和祖先,認為每一寸的草原、飛禽走獸,河流和湖泊都是精神和神圣的象征,不能傷害,否則將接受神的懲罰。世界上一切都是天父地母所生。世上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應和諧統一。原始宗教是游牧民族確立生態思想的倫理基礎,內在地規范和約束著游牧民族自覺地順應自然規律行事,一定意義上提升了自然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同時,從道德層面約束著破壞自然的行為。這種由宗教促成的生態倫理觀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古代蒙古族人養成了環境保護的自覺意識與主動行為,傳承著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的精髓。
二、傳統生態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意義與價值
(一)促進社會文化多樣性理論的建設
如果沒有文化的積淀和傳承,一個民族就會止步不前[2]79。游牧民族及其特有的文化,至今仍深深扎根于曾經孕育的他們的民族生態環境之中。民族特有的語言、文化、風俗、價值觀、知識和技能等,仍保持著勃勃生機并發揮著作用。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是蒙古族原始文化經過一代代蒙古族人的傳承與積淀而形成,它獨特的文化體系,既展現了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的原貌,也呈現了一些現代化的特點,如蒙古包的制作原料從原始單一的木條、氈子到現在的鐵條、鐵架、柳笆等。這為我們了解蒙古族文化、認識人類歷史提供了現成的、豐富的材料。因此,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對傳承與發揚我國歷史文化具有積極的價值與意義。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是蒙古族對歷史特定時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歷史所證明了的能夠代表這一地區獨特環境與發展歷史的文化,更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當今時代是多元文化共存是時代的主題。社會文化多樣性理論提倡文化界百花齊放,形成社會多種文化共存的局面,進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質,展現了自身的特色,促進了多元文化的融合、繁榮與發展。文化多樣性理論推動了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的發展,并促進其發展;另一方面,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的發展又為文化多樣性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進而與其他文化形成一種整體與局部互動的良好局面。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對人類的精神世界有著巨大的實用價值。在現代提倡生態文明的社會里,人們會發現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是最樸素的、極具生態性、能夠適應自然發展規律、貼近人類生活實際的、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文化形態。它為解決當代人類環境問題、生態危機,重新建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和維護生態平衡提供了寶貴的生態理念和實踐方式。
(二)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奠定思想基礎
幾千年來,蒙古族依托草原天然的生態系統,因地制宜地創造了符合地理生態環境的、遵循自然規律的、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游牧文化,使得牧民、牲畜、與草原的質樸、和諧的關系展現出一種先進和科學的生態保護的基本理念精髓。游牧民族創造的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珍惜民族生存空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游牧文化,不但保護了草原的完整,而且保護了生物的多樣性。我們保護和傳承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中生產生活方式所蘊含的深刻的生態文化,并將其運用到今天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科學、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思想理念支持。游牧民族從少年時代就開始向下一代傳授愛護環境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通過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教育,培養青少年追求和諧的信念。游牧民族依托于大自然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孕育了其互敬互愛、私有觀念淡薄、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民族精神。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中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科學技術、倫理規范等諸多方面都蘊含了鮮明的生態思維與和諧理念。在游牧生活中,游牧民族熱愛草原、愛護牲畜、保護環境、珍愛生命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訴求,彰顯了十分可貴的生態意識,是當今建設和諧社會的良好思想基礎。在倡導和諧社會的今天,應尊重和汲取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中的優秀素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如今生態危機再一次喚醒了人類保護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意識。游牧民族所創造的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理念,正是我們今天追求的“和諧社會”所體現的主旨所在。因此,繼承與弘揚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的思想觀念,對于建立生態倫理的思維方式,確定和發展生態文明的理念,以及構建當代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引導現代生態文化的發展
生態文化是全球發展的要求,也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代表人類認識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精神境界。古代蒙古民族在辨別人和自然、主體和客體的過程中并沒有造成人和自然的沖突,更沒有引發主體和客體的矛盾,而遵守人和自然之間的自由和諧規律,讓主體和客體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這就是他們在游牧生活實踐過程中論證的理性認識和生態意識。生態失去平衡和環境嚴重污染是現在人類遇到的亟待解決的課題。在這問題的解決中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的“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提供了不可忽略的參考價值。其意義在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背景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能夠控制當今世界面臨的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與環境污染,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我國西部大開發和建設北方綠色生態屏障的實踐中,培育和建設新時期的生態倫理道德,進而構建欣欣向榮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寶力高.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研究[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2]王軍.文化傳承與教育選擇[M].民族出版社,2002.
[3]陳壽鵬.草原文化的生態魂[M].人民出版社,2007.
[4]張昆.蒙古族古代生態文化的現代價值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作者:常紅梅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