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漢藏英語學習風格的文化差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研究方法與結果
在所有學習風格的檢測工具中,Oxford的分類比較全面,涵蓋了感知、個性和認知學習風格三方面,且她編制的風格調查量表(SAS1993)較多考慮了語言的學習[3]。因此本文在訪談和課堂觀察的基礎上,根據Oxford的風格調查量表制成問卷,對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前教育系、國際貿易系和藝術系的2014級新生進行調查,一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94份,其中漢族學生198份(男26份,女172份),藏族學生96份(男78份,女18份)。該問卷由5部分組成,共11個變量,包括110個問題,每個問項分為“從不(0分)”、“有時(1分)”、“經常(2分)”和“總是(3分)”4個等級,被調查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相應的選擇,得分越高則說明某種學習風格越明顯。經過對回收的試卷進行整理,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統計分析。從上表可以看出,無論是漢族學生還是藏族學生,除了視覺型、內向型學習風格的數值偏高,其余類型的英語學習風格分值都徘徊在中位數(15)附近,這說明高職院校大多數的漢、藏學生并沒有形成特別明顯的學習風格,這就為教師幫助學生拓展多樣的學習風格提供了可能。雖然學習風格并沒有好壞之分,但許多研究表明學習風格越是多樣,學習效果就越好。
漢族學生喜歡的感知學習風格依次為視覺型、動手型,不太喜歡聽覺型;在認知風格上,漢族學生偏愛于直覺型、封閉型;在思維方式上,偏向于分析型風格。而對藏族學生來說,他們較偏愛動手型、視覺型、理智型和封閉型學習風格;而在個性學習風格上,漢、藏學生都偏向于內向型學習風格。
二、英語學習風格中的文化差異
既然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整體的、持久的個體認知方式和信息處理方式,那么它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同時它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諸如語言環境、文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Rossi-Le(1995)研究發現西班牙學習者偏愛聽覺型,而越南學生喜歡視覺型學習風格。Oxford等人發現:亞洲學生是高度視覺型,西班牙、葡萄牙學生通常是聽覺型;美國學生喜歡合作學習,而英國孩子喜歡競賽性的學習形式。CarolynDirksen對1500名中國學生進行調查后發現超過半數學生偏向聽覺型學習風格。上述實例足以說明文化因素始終是語言學習者無法繞過的一個客觀存在。藏族大學生從中學升入大學,從本民族文化環境來到以漢族為主流的文化環境,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其風俗與信仰,目標與價值以及行為與規范等方面都與漢族學生存在明顯的差異。在英語的學習中,藏族學生不僅要接受漢族文化影響,還要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這嚴重影響到藏族學生英語輸入輸出效果。文化因素作為影響外語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表現為不同的學習者其感知方式和認知方式也大不相同。在感知學習風格方面,漢族學生最喜歡視覺型學習風格,這主要跟學生接受的教育有關。視覺型的人喜歡通過觀看的渠道來感知學習對象或學習內容,任何視覺上的刺激都能吸引或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如教師的手勢、教具等。在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學生一開始學習英語,老師就會把重要的單詞、主要句型、難點等全都寫在黑板上,使學生一目了然。從中學到大學,學生都以這樣的方式學英語,因此形成了視覺型學習風格。王初明發現,聽力和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往往喜歡視覺型學習風格,筆者也發現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聽讀能力較差。而藏族學生喜歡視覺型和動手型學習風格,主要是由于他們在英語的學習中,受到藏語和漢語的影響。在聽的過程中,他們一般先把英語轉換成藏語、再轉換成漢語,然后用英語輸出,這無疑增加了學習英語的難度,所以他們對單純的口頭講解、講座等教學感到吃力而需要借助文字符號、圖片和多媒體設備等理解聽到的內容。在課堂上,他們喜歡教師清晰整潔的板書、喜歡通過做筆記等實際操作來學習語言,漸漸形成了動手型學習風格。
在個性學習風格上,漢、藏學生都偏向于內向型學習風格,藏族學生表現尤為明顯。一方面,漢族學生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學生養成了尊師重教的良好美德。在傳統課堂上,教師是中心、是權威,學生過分依賴書本和教師,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學生面子觀念較強,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生怕犯錯而被別人恥笑,因此在回答問題時往往要三思而后行,在小組活動或集體討論中也很少發言,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大多數藏族學生受傳統文化特別是宗教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藏傳佛教長時間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藏族人民的思想和行為。許多學生生性靦腆,上課時不喜歡發言,不愿意參加小組活動,養成了內向型學習風格,在英語的學習上表現為學習不主動,進取心不強,沒有競爭意識。在思維方式上,漢族學生和藏族學生都偏愛分析型學習風格,這一結論與Oxford&Burry-Stock不謀而合。他們在調查中發現中國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追求細節和精確的東西,具有分析型學習風格的特征。Cortazzi&Jin也指出中國文化對語言學習的深刻影響是學生把語言學習的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方面的重要原因[8]。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對中國籍英語教師的影響根深蒂固,再加上中小學階段英語應試教育的壓力,這一現象無論在內地還是藏族地區都驚人的相似。學生從接觸英語開始,授課老師就喜歡逐字逐句講解單詞、短語用法,分析句子結構再翻譯課文,久而久之許多學生形成了分析型學習風格。
對學習風格的研究使對學習的主體有了更為科學的認識,讓我們意識到不同群體學習同一種語言,存在著不同的語言學習風格。因此,在二語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民族特點,了解學生的風格傾向,以不同的方式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強化認知和鞏固所學內容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要。另外,對于學生來說,在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基礎上,要善于發揮自身優勢,彌補原有風格的缺陷,拓展多樣化的學習風格。
作者:吳白蘭 單位: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