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俄文化差異對俗語互譯的影響及翻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漢俄分屬漢藏、印歐兩大語系,文化差異比較大,語際轉換是不可能完全求對等的,有時求對應、求相似都有障礙。當文化差異現象在翻譯活動中需要保留或無法求同時,可以采用直譯、意譯、音譯、解釋或注釋、加詞或減詞等翻譯方法。本文基于中俄文化差異,探討俗語互譯活動的特點,力求達到譯文讀者的可接受目的。互譯活動中存在的文化方面的障礙是可以突破的,關鍵是要找到正確的策略和科學的方法,這也是翻譯活動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文化差異;俗語;翻譯策略
人類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共同的思維形式、思維規律和哲學理念,以及各民族對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等。而各民族因所處地域和歷史沿革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俗、思維方式和語言結構,即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產生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翻譯活動體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同時也揭示了文化的差異存在可譯性。為了兩個民族之間思想的溝通,必須了解這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1]。
一、文化差異對俗語互譯活動的影響
(一)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既有差異又存在相同或相似之處,表現在不同民族的語言結構存在不完全的對應,即部分對應。這一點在歐美國家的各民族之間表現尤為突出,如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對歐美各國各民族的影響,英國和法國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文化對歐美各國各民族文化的影響等??傮w上說,歐美各國之間民族文化的差異較小、語際轉換的障礙較少。另一類是不同民族之間各自獨特的文化形成的巨大差異,即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在另一個民族中空缺,表現為不同民族的語言結構中存在的完全不對應的現象。這主要反映在東西方文化傳統和語言結構的巨大差異上,中俄兩國的文化差異應該屬于這一類型。這種巨大差異往往在語際轉換中出現“文化休克”和“詞語空缺”,甚至造成文化沖突[2]。
(二)文化差異對俗語互譯活動的影響
俗語包含著大量的文化、歷史、社會、地緣等信息,而且大多是約定俗成的,其中的許多含義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涵的形象、寓意以及詞語結構都有相當大的差異。而且翻譯中存在許多非對應的關系,存在不同的語言表述形式、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缺項。這種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給互譯活動帶來了很大的障礙。眾所周知,翻譯的內容絕不僅僅是語言符號本身,而是語言符號所承載的文化,俗語更是一個民族文化和習俗的濃縮體。俗語互譯時要求譯者要有深厚的雙語文化素養和綜合思維能力。在有些俗語中,中俄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幾乎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有文化的對等性。而很多情況下,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中國人都非常熟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俗語的含義,是指幾個平常人的智慧加起來也可以頂上一個聰明的人。如果逐字直譯為“ТривонючихсапожникасоставляютодногоЧжугэЛяна”,那么俄羅斯人將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因為他們當中很少有人知曉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其實這里就有一個中國文化的內涵意義在里面[3]。在大量的翻譯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差異是隨時隨地存在的,熟悉和重視文化的差異使提高俗語翻譯質量的關鍵,目的語的讀者能夠理解原文的文化內涵才是兩種語言的成功對接。
二、俗語互譯的翻譯策略
文化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基于民族文化平等的立場來傳播文化,傳遞信息。語際轉換中存在的文化差異方面的障礙是可以突破的,俗語互譯關鍵是要有正確的策略和科學的方法。
(一)文化差異的處理原則
無論是處理文化差異的文化調適的方法和手段,還是處理文化沖突的大刀闊斧的增刪、改寫和重組,都應該遵循翻譯的三原則,即傳意性、可接受性和相似性原則?;プg活動不能不考慮譯文讀者的可接性,否則就失去了語際轉換的根本意義。傳統翻譯理論中有一種舊觀點,認為譯者只需對原語作品、作者負責,而忽視了目的語讀者的可接性,因而出現了死譯、曲譯等現象。必須指出的是:語際轉換中的可接受性是其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的客觀要求。漢俄分屬漢藏、印歐兩大語系,語際轉換是不可能完全求對等的,甚至有時求對應、求相似都有障礙。因此,成語類短語互譯活動中有時要采用引申、增補、省略、重構以及闡釋或注釋等多種手段,才能使譯語讀者理解、接受原作者的作品。
(二)俗語的翻譯策略
俗語包括成語、諺語、熟語等慣用語。它是意義上完整、結構上定型的習用語。俗語的翻譯主要包括原義和寓意的處理。處理俗語的翻譯問題,從翻譯方法上可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選用直譯或意譯、音譯或意譯、直譯兼意譯或者音譯兼意譯,以及直譯加注釋或音譯加注釋等常用方法,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選用加詞或減詞、增補或省略、調序或重組、還原或替代、詞類轉換或成分轉移、句式轉換或句型轉換,以及詞義引申或句義引申等變通手段。在俄漢翻譯活動中,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這種差異也體現在俗語的翻譯中,針對不同的文化差異可以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
1.原語和目的語中的文化概念不相對應中俄兩國民族中有一些文化概念不對應的俗語詞語,例如:хлебисоль—面包和食鹽。在俄羅斯民族文化中,面包不僅僅是食品,還是友誼、好客的象征和歡迎客人的標志;鹽也被看成是很珍貴的物品,按照俄羅斯古老習俗常常有一位手捧面包和食鹽的姑娘迎接客人。時至今日,在正式禮儀上,也有用面包和食鹽迎接貴賓的儀式。中國人常說:“丟了西瓜,撿了芝麻”,比喻做事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在俄羅斯民族的文化中西瓜與芝麻之間沒有什么必然聯系,當然也無法理解這句俗語的真正含義。這類短語在翻譯時大多采用意譯或意譯加注釋的方法。可譯為:Семечкикунжутасобрали,аарбузпотеряли.然后加入注釋:Излишнезаботитьсяомелочах,забываяоглавном.這種情況下譯者就要放棄等值的翻譯方法,需要加入大量的對文化概念的解釋。
2.原語和目的語中的對應詞意義不同俄語中有一個俗語:Двамедведяводнойберлотенеживут.(兩只熊不能住在一個洞穴里)在俄羅斯民族的文化概念中,熊是強大、勇猛的象征。但是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意義中熊并沒有這種特定的含義,漢語中與之相近的動物是老虎,所以這句俗語可以翻譯為:“一山不容二虎”,比喻一個地方容不下兩個強者[4]。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而俄語中與之相似的俗語是:Набезрыбьеирак–рыба.(弄不到魚的時候,蝦也當魚)翻譯這類俗語的時候,要求譯者要有深厚的雙語文化素養和綜合的知識功底,充分理解和消化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并能夠在目的語中找到相應的信息對應。翻譯方法可以采用還原或代替等變通手段,盡量使目的語讀者在本族文化中找到基本對應的詞語,做到兩國文化的互相兼容。
3.歷史文化背景和表達方式不同例如之前提到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如果直譯的話一般會出現文化空缺。因此可以采取意譯加注釋的翻譯方法:ТрисапожникапосвоеймудростиравнывыдающемусяумуЧжугэЛяна.ЧжугэЛян—знаменитыйдревнийкитайскийполководец.通過對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的簡單注釋,使目的語讀者能夠初步理解這句俗語的真實含義。
三、結語
俗語的特點是形象鮮明,寓意深遠,用語凝練[5]。翻譯俗語應力求準確表達其思想內容,并盡可能保持其形象比喻。如果譯文語言中沒有相應的詞語,則可采用直譯的方法,并盡可能保持原文的色彩,或意譯,淡化原語色彩,用目的語的一般詞匯表達原文中的俗語的含義。無論是直譯,還是意譯,都需要通過邏輯分析來明確原文俗語的概念、選用適當的詞語來表達。但是正如許鈞所說,翻譯不可能有定本,即不可能有內容上與原作完全等值,形式上與原作媲美的盡善盡美的定本,沒有可以超越時間的定而不變的譯本。對同一部原作,不同譯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達,因此翻譯也不可能有“理想的范本”。[6]我們需要的是不斷地探索和發展翻譯理論,不斷總結翻譯實踐,在俗語互譯中求同存異,使譯文趨于完美和準確。
參考文獻:
[1]許鈞,穆雷.翻譯學概論[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9.
[2]劉淼.翻譯中文本意義的闡釋[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5(5):44-45.
[3]孫文方.漢俄語言對比與方略[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6.
[4]汪景民.漢語和俄語中的問候語對比[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5(7):26-30.
[5]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周梁勛.外宣翻譯中意識形態對譯者主題性的影響[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7(4):4-6.
作者:李慧明1;孫文方2 單位:1.吉林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2.吉林俄語專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