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理論》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前大多數院校的文學理論教學的困境是非常明顯的,學生一提到文學理論,大多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遠離生活。許多學生望《文學理論》生畏。造成這種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覺得教師的教學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因為不管怎樣,學生對課程的喜愛與否,首先在于教師的教學和引導。因此在文學理論的教學中,必須強調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那么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呢?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一些心得體會,以供同行批評。
一、改造教材,重塑內容
我國當前的文學理論教材繁多,但大多存在以下毛病:一是臨時拼湊寫作班子編成的應時應需之作,沒有統一的肌理和風格;二是不同的文學理論教材見解不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多少權威性;三是文學理論內容龐雜煩瑣,概念術語多且難記易忘,學生學起來有一定難度。譬如,國內目前大多院校采用的是童慶炳的《文學理論教程》。它的知識體系最健全,以文學活動、文學創造、文學作品、文學消費與接受四大部分形成知識體系,而且很具開拓性,增添了文學作品類型、敘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文學消費等內容。從理論的前沿性上來說,這部教材無疑是目前國內最好的。但缺陷也是明顯的:一是知識體系雜糅、新舊夾雜。如第九章對文體特征的介紹,與整篇西方現代文學理論思潮不協調。二是前后章節的邏輯性不嚴密,出現脫鉤現象。如在文學類型的分類上,不提及敘事文學、抒情文學、戲劇文學的分類,而后面的章節又出現敘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三是過于抽象,理論化色彩太濃厚,具體實例分析少。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覺得要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文學理論課,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文學理論的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對各類教材甄別的基礎上,對相關內容進行改造,編寫好教學內容。
筆者在對教學內容的編寫上注意了三個方面:第一,在課堂上無法把所有的概念術語、原理理論拿來教給學生,但一些基本的基礎性知識應當傳授給學生,尤其文學理論中的基本原理、概念。第二,應該要將當前有較大影響的文學理論思潮、文學作品等文學現象介紹給學生,并盡量給以客觀公正的解釋說明,引導他們對相關現象、問題的探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盡可能地講求前后章節邏輯的嚴密性。譬如,我系選定的童慶炳先生的《文學理論教程》,第六章關于文學主體和客體的論述以及第八章中關于“藝術真實”、“藝術概括”以及“情感把握”、“形式創造”的觀點,顯然有不恰當之處,需要進行必要的修改。此外,在第九章“文學作品的類型與體裁”中關于文學類型的分類以及文體特征的歸納,筆者都重新補充了內容。如文學作品的分類,增添了亞里斯多德等人的三分法,這樣正好與后面第十一、十二章的“敘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在邏輯上連接,顯得更為嚴密,要不然內容會顯得過于突兀,讓學生不理解。還有像文體特征的歸納,采用與其整個理論體系相應的當前較前沿的特點講授,如小說的特點就采用“敘事性”、“故事性”、“虛構性”、“文體雜糅性”來概括;還有接受和消費的章節,引進當代文學生產與消費的新特點;等等。這些內容的改動,拉近了文學理論課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到文學理論不再是晦澀難懂、玄奧艱深的文學哲學,而是明白易懂又有思想深度、生動形象直面現實生活的有趣課程。
二、轉變觀念,直面生活
在文學理論的教學中,轉變教學觀念,尤其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文學理論的教學應與文學活動實踐緊密聯系;二是要將知識化為能力。
(一)文學理論必須主動積極地去碰觸、直面鮮活的文學實踐活動當前我國文學理論教學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脫離實際,空對空,從理論到理論,不能、不愿、不會去面對鮮活的文學活動實踐,甚至有時采用一種貶低排斥摒棄的態度對待一些新生的文學現象,而不是用理論加以科學的分析說明,這樣無疑無法引導學生正確的對待這類文學活動實踐。學生學不到他所應具有的批判武器,自然不能提升自己的批評賞析的能力,從而失去了學習理論的興趣和動力。如當前關于圖像文化對文學的沖擊的爭論,我們的文學理論教學者就應該給予關注,因為我們的學生都是在影視文化的熏陶下長大的。我曾做過調查,讀過完整的文字版的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學生,在每年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兩個新生班級中,竟然沒有一個,而大多數看的是電視劇版的,而且多為零星片段。而我們的文學理論的教學大多是安排在大一這一階段,如果我們教師不能以大多數的學生所接受的文學素養為基礎進行教學,自然是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要說提升能力。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能再用傳統文學的理論觀念來教導他們,而必須深入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文學需求,才能給他們以真正文學理論上的引導。因此,我在上文學理論課時,盡量舉一些學生熟知的又是影視又有文學作品的例子來說明文學原理。如在講到讀者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時,我就舉了金庸的《神雕俠侶》的結局在讀者影響下改變的例子。在講到文學接受時,將“人類閱讀行為的嬗變”引入課堂,讓同學們思考日益占據現代文化主導地位的視覺文化。
我給學生提了一個問題:“你們為什么喜歡看影視版的《紅樓夢》,而不喜歡看文字版的《紅樓夢》?”引發學生對文字與圖像的優劣的論爭,使學生體會到閱讀行為的改變對讀者接受的影響。同時,就勢布置一個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們去比較文字版的《紅樓夢》與影視版的《紅樓夢》,在內容上有何異同,你更喜歡哪個版本,為什么。這樣一步步引導他們去進行原著的閱讀。這種將理論與文學活動的實際聯系起來的講解,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感到文學理論不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與他們的生活緊密聯系的。因而在文學理論的教學中,許多的文學文化網絡的熱點成為他們爭議研討的對象:從《第一次親密接觸》到木子美日記,從芙蓉姐姐到天仙妹妹,從郭美美到鳳姐,從余秋雨的散文到方文山的歌詞,從海巖熱到韓劇熱,從新版《紅樓夢》到莫言風暴,等等。這些話題,讓學生感覺到文學理論并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是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故事,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化知識為能力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中標準化答案的教育,使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變得更加單一和孱弱,理性思維能力與理論素養是雙重的缺乏。一個最有力的明證是:在大學圖書館中,除教師外,文學理論的經典名著基本上是無人問津。筆者曾在快畢業的大四學生中做過調查,真正看完《文心雕龍》的人沒有,而看過重要篇章的都是考研的學生,因為這是他們研究生考試的范圍。《文心雕龍》尚且如此,國外的如《詩學》、《藝術哲學》等更是無人問津。這樣一來,缺乏文藝鑒賞和批評的理論武器,又怎么去解讀作品、賞鑒和批評作品呢?“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是一種傳統的教學觀,它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而不是能力的內化。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但知識并不等于力量,而使用知識才能顯示力量。而現代的教學觀應將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能力,知識體現在能力的展示與運行中。而在文學理論的學習中,學生的能力如何培養以及培養學生什么樣的能力,這是我們在文學理論教學中所思考和關注的。在文學理論的教學中,筆者注重兩種能力的培養:一種是理論素養的思辨能力;另一種是理論運用的實踐能力。對于前者,許多人不太看重,以為只要能寫出好的批評理論的文章就可以了。其實不然,沒有這種理論素養的思辨能力的訓練,其實批評賞鑒的能力就無法進行,即使能呈一時之才,但卻難以持久。
對于理論素養的思辨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多讀相關的文學理論經典,尤其注意培養學生的質疑和見異能力。所謂見異能力,就是發現作品異彩或個性的能力,就是在對文學史上的相關文學作品的比較鑒別的基礎上得出某個作品的獨特價值的能力。如筆者在分析《呼嘯山莊》的獨特價值時,就是在它與《簡愛》等同時代的愛情作品的比較中得出來的。通過這樣的課堂與課外的習作訓練,對于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對于文學理論運用的實踐能力的培養,筆者將其化為三大塊:文學創作、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的能力。筆者先采用實踐教學法,就是用文學理論去分析作家作品、讀者的文學鑒賞、批評家的文學評論,以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水平,進而指導學生自身的文學創作、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實踐,化文學理論知識為文學創作、文學鑒賞、文學批評的能力。譬如對文學批評能力的培養,選擇文學批評家的典范作品供學生反復分析學習模仿,教師分析講解,授以方法,以起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作用。然后,要求學生寫一篇評論性的文章。一是對有定評的作家作品,寫出自己的評論。這些評論可以與前人相同,但要有自己新的論證與材料,也可以創新,最好是能寫出新的看法與觀點。二是對無定評的作家作品進行批評,要能揭示其特征及其思想價值。三是對有爭議的作家作品進行批評,對爭議的觀點要進行分析審議,得出自己的看法。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文學批評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習興趣和熱情高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改進方法,激發興趣
在文學理論的教學中,通常存有兩大毛病:一是教師講、學生聽的“一言堂”或“填鴨式”的講授法;二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泛化。前者已為教育界所詬病,而后者卻被大家所普遍稱頌。其實應辯證的看待,尤其是對后者。有些教師認為只要將現有的教學手段改為多媒體教學手段,就可以包治百病,這其實是錯誤的。因為方法是隨著觀念的改進而變化的,如果沒有教學觀念的改進而改用現代媒體教學,“一言堂”照樣是“一言堂”,“填鴨式”還是“填鴨式”,只不過變成了媒體教學的“一言堂”和“填鴨式”而已。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提高,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所以真正的教學方法的改進,應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譬如文學理論課中的文藝的起源問題、語言藝術的特征、風格的定義、文學創作的客體和主體等內容,筆者通常采用研討式的教學,因為這些內容在文學理論界是有爭議或曾經引發過爭議的。比如關于文藝的起源問題,筆者只是介紹了幾種觀點,有哪些代表人物?各自有什么理論主張?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你認為哪種觀點更合理?為什么?”發現學生并沒有像意料中的都選了勞動說,有許多同學選了宗教說。兩者紛爭不已,誰也不能說服誰。通過研討式的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獨立的學術思維能力,同時也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把握和運用。
但是,研討式教學也只能適合部分內容的教學。在對文學理論中許多新的概念、原理等知識的介紹時,采用講授法更有利于學生接受。例如,文學本體論、話語蘊藉、陌生化、藝術構思、直覺、藝術真實、審美理想、文學形象、文學典型、文學意境、文學意象、期待視野、隱含讀者等概念;還有許多原理,如物質與藝術生產的平衡與不平衡原理、敘事理論、文學接受與消費理論等。因為這些內容都較抽象且為學生所不熟悉,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時,盡可能地做到生動有趣,引起學生的興趣。譬如,在講到直覺這個概念的內涵時,筆者沒有直接講解它的定義,而是談到許多女生的第六感,引發學生的興趣,然后再推導出直覺的特點,而后再將其與靈感、頓悟進行比較,這樣就讓學生對這一概念形成了全面深入的認識。
而對當前有爭議又有較大影響,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學文化現象,如文學的功能、民族文化交流中文化安全問題、網絡文學的探討等,筆者采取個案分析法,讓學生各自發表自己的看法,并用文章表述。如在講授文學功能中的娛樂功能時,筆者放了兩家省級電視臺娛樂節目中的片段,要求學生討論文學娛樂化功能的利弊。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爭得面紅耳赤,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完全沒有那種理論課的沉悶呆板,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當然每一種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它總是與其他的方法一起出現在內容的教授中。
總之,我們要因材施教。這個“材”,不僅僅指人,也應該指教學內容。我們的教學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教材的內容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而要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主要還是在于教師的引導與教學,即在文學理論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需要極大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真正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不僅學到知識,而且直面生活實踐,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尤其是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才不會陷入困境;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愛上文學理論課。
作者:朱耀龍 單位:邵陽學院